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是父母

什麼是父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5 08:58:07
01

我坐在書桌前,耳畔時不時響起酣睡的兒子沉重而有節奏的呼吸聲。這是他分房睡後的第8個月,相比之前的噩夢頻頻,最近他告訴我,好像已經很久沒有做噩夢了。

一個小時前,我們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氣球排球賽,把氣球當作排球,在客廳用紙箱、椅子和積木臨時搭建的“球場”上,來來回回“角逐”了40分鐘。

比賽時,六歲的他每分必争,得一分就欣喜若狂,失一球則滿臉不甘,有幾次還因為規則的問題,大哭大鬧。等他赢了一球後,轉眼又立馬大聲歡呼,任由臉上的淚水和汗水混在一起。

妻子闖進來,發現兒子全身幾乎已經濕透,吓了一大跳,一邊拿毛巾給他擦汗,一邊問他怎麼哭了。我們不得不結束最後一輪比賽,大比分最終定格在2:2平,父子倆愉快地握手言和。

什麼是父母(什麼是父親)1

這可能也是很多家庭熟悉的場景,父親、母親和孩子,三個人完全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前幾年不同的是,我發現自己下班後,會更渴望回到家中,更享受作為一名父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時光。

02

父性是從何時何地開始的?是在自己的精子與另一個卵子結合時?還是在孩子誕生的那一刻?還是第一次聽到叫你爸爸的時候?這中間是一段很微妙的旅程。

從心理意義上來講,母性是先天的,父性是後天的。一個父親對其身份的認同,要遠比母親曲折複雜得多。

從人類的史前史來看,雌性的角色一直比雄性的角色更加穩定,也更加清晰。在動物世界裡,母親總是确定的,而父親卻從不确定。

作為基因提供者的雄性,在排精之後,會快速離開,繼續尋找新的目标,而雌性則承擔整個新生生命的孕育和喂養的過程。

父性功能是人類特有的功能。“當一個雄性要确認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時,就意味着徹底而永久地與純動物的生活相分離”。推動這種分離的動力,來源于心理生活(自我意識)的強烈願望。

家庭和孩子的誕生,使男性能夠用歸屬感抵禦孤獨感,用希望感抵禦恐懼感。

早期人類家庭單元,讓男性負責狩獵,女性負責采集和養育後代。狩獵是看天吃飯的,采集卻能夠提供更穩定的食物。遮風避雨的巢穴,膝下承歡的天倫,遠比形單影隻的孤身冒險更加安全,更有歸屬。

實際上,家庭的組建和下一代的産生,幫助男性結束了無家可歸的漂泊狀态,赢得更加穩定的“丈夫”與“父親”身份。

什麼是父母(什麼是父親)2

在心理報告中,很多父親表示,最早父親的體驗,肯定不是在受精的時候,因為那完全是在另一個身體的隐秘之處發生的。

在孩子誕生之時,他們也常常是茫然無措的,而當他們第一次感到與那個全新的生命有連接感時,比如第一次與孩子單獨相處,第一次微笑互動,第一次聽到孩子叫爸爸……才有父親的感覺。

這反映,母性是偏身體性的,所謂母子連心,即是如此。而父性是偏精神性的,有生命連接感,父性才喚起。父親之所以成為父親,事實上是選擇的結果:選擇成為一個父親,選擇孩子作為自己的孩子,選擇結束自己的孤獨之旅。

父親的長久停駐,還有一種含義,它使得血脈延續得到确認。這讓男性收獲參與家庭的另一個巨大撫慰,男性潛意識中可以憑借生命的傳承,戰勝随時可能降臨的死亡。

《愚公移山》是一則經典的寓言。面對智叟的嘲笑,愚公答複: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這裡的子子孫孫都被打上強烈的家族烙印,生生世世,象征生命的永久延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子嗣,則意味着把一個男人從家族的鍊條中連根拔起,這無異于一場死亡。所以,中國文學影視中,大量關于男性對不能生育,特别是沒有生兒子的強烈焦慮。這本質上紮根于對死亡的深切恐懼。

什麼是父母(什麼是父親)3

03

父親的來臨,對母親來說,毫無疑問是極大的助益。漫長的懷孕期和哺乳期,是女性最脆弱的時候。強如能與法海大戰三百回合的白娘子,在身懷六甲即将臨盆的情況下,也變得毫無抵抗力可言。

不過,生命的孕育過程顯示,父親是一個外來者,是第三方。父親需要母親的引入,才能進入家庭生活中。這不可避免地會遭遇一些挑戰。

母親為孩子引入父親,相當于以某種方式為孩子指出,二元關系已經結束,母子不再是頭首相連,而是有一個第三者存在,并且她授予他調節母子關系的合法性。

二元關系是一種高度融合共生的狀态,具有強烈排他性,以至于這種關系幾乎與外界其他世界分離。被重新激活幼兒時期分離焦慮的母親,潛在性地渴望更長久的延續二元共生關系,一再體驗融合的安全感和自尊感,抵抗第三方的介入。比如,延長哺乳期,推遲與孩子分床時間,與孩子形成戰略性的同盟等等。

從系統家庭治療的角度,會發現很多現代家庭都有“僵化三人組合”模式,母親與孩子結合起來,建立起一個有着僵化邊界的跨代聯盟來反對父親。這無形中對父親是一種廢黜,一種放逐。當一個父親在家裡無法找到連接感、歸屬感時,往往會遠離家園,選擇退回史前的孤獨而高傲的狀态。

另一種挑戰來自于父親自身。父親是否願意執行家庭功能,不逃避,不懈怠,用一種社會性的且不同于母親形象的功能而出現。

他一方面無懈可擊地剝奪了孩子對母親的占有,通過打破二元關系,對母子融合的快感自私地和具有威脅性地操控。

另一方面父親也常常扮演那個嚴厲的角色,傳達給孩子或母親“不行”“禁止”的口令,以此傳遞社會化的規條和訓誡,把孩子拉向社會和曆史的進程中,而不是始終躲在襁褓裡。

按照精神分析師Aldo Naouri的說法,“父親為孩子開啟符号世界的所有東西,把他置于以下三方面的道路上:彼者的存在;在彼者存在的基礎之上自己的身份;作為壓抑的效果的必要性”。

也就是說,父親的存在,相當于在母子之間插入一根楔子,調整、延遲或禁止雙方快感的獲得。弗洛伊德告訴我們,文明的大廈建立在本能的壓抑之上。

什麼是父母(什麼是父親)4

顯然,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反過來會遭遇母親與孩子的聯合抵抗,但這恰恰是孩子獲得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延遲滿足通常指向成就,禁令通常發展成“超我”,這是孩子走向社會化的兩大基石。

04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父親之所以成為父親,包含着五大功能:供養、護佑、規訓、傳道和勝利。

換句話,如果你要做一個“父親”,最好做到:

第一,能賺錢養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們(供養功能);

第二,能保護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災人禍的侵擾(護佑功能);

第三,能夠設定家庭的規則,維持家庭結構(規訓功能);

第四,傳遞給孩子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傳道功能);

第五,要比其他男人強大有力,能夠成為孩子的模範(勝利功能)。(李孟潮語)

這五種功能的前三種與母親的功能多有重疊之處。

從父親的角度,這是父子建立關系與連接的基礎,否則他仍然是那個孤獨而高傲的身影,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對象。

從孩子的角度,他們期望父親能表現出一種愛與關懷,這種愛與關懷與他們從母親身上接收到的愛是相似的。

什麼是父母(什麼是父親)5

《爸爸去哪兒》的出現,實際上一種追問,是對那個外出打獵、謀生、掙錢和追求成就卻看不見身影的父親的追問。精神分析對現代生活的一大貢獻,就是召喚父親對家庭的回歸,不能喂奶的有愛的父親也可以成為孩子依戀的對象。

傳道和勝利的功能是父親的獨有。《三字經》有言:“養不教,父之過”。《周易·說卦傳》也講“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這兩句話很好地诠釋了父親的功能。

父親的精神性存在,是家庭進入周圍社會的必經之路,本質上蘊含着社會教化的功能。教育是一種社會化的行動,父親的角色被期待成教導孩子與社會關系關聯的技巧,就像母親教導孩子如何處理與他們身體有關的事情一樣。父親更多的被賦予引導孩子向外探索與冒險,是孩子從母親懷抱走向社會的橋梁和紐帶。

“乾,天也,故稱父”。天空是遙遠遼闊的,這象征着父親需要成為孩子仰望的對象。盡管有時候讓人望而生畏,心生懼意,但孩子們更希望他們的父親是強大的,是一位勝利者。

某一年聖誕節,我陪兒子參加一個戶外活動,中間聖誕老人抛灑禮物,我有點不屑一顧,象征性地跳了幾下,沒有搶到禮物。兒子立馬大哭不止,直到我奮不顧身赢得一件小小的票卷,他才很快破涕為笑。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傾聽孩子們之間的談話,很容易聽到一些關于自己的父親如何厲害、如何英雄的内容,孩子對自己父親英雄行為的贊美,甚至超過對慈愛的肯定,昭示出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從小就含有對英雄主義父親的天然渴望,希望自己的父親是強大的甚至無所不能的。這是孩子的一種自戀性滿足的需要,也是一種全能幻想的期待。

所以,父親之所以成為一個父親,既要遵循愛的法則,也要遵循力量的法則,要像“足夠好的母親”,更要成為“足夠強的父親”。

05

父親的五大功能,讓父親成為一個複雜的稱謂,也是一副沉甸甸的擔子。

按照魯格•肇嘉在《父性》一書的理解,現代文明大大加劇了父親的危機。

他認為父性在枯竭,父親快速地從教導的位置衰落,被物質化的需求趕着奔向工廠和企業,成為養家糊口的父親;

父性在退卻,退回到史前雄性時代,拒絕成為擔負沉重的父親或丈夫的角色;

父性在變形,變得母性化,化身成“超級奶爸”,成為母親的另一種翻版,而不再是那個讓人仰慕的勝利者的父親。

父親的危機,也是現代性危機的縮影。尼采大聲呼叫“上帝死了”,意味着那個提供信仰、價值和理念的權威世界的坍塌。從心理學的角度,實際上也在預告傳統父親形象的坍塌。

這裡面包含三種含義:

一是神性世界的祛魅,讓父親不再是精神和價值的權威,顯得平庸起來;

二是快節奏的變幻,讓父親失去了教導者和榜樣的身份,子女可能會反過來教父母如何使用電腦、手機和網絡;

三是坍塌的“天”回到“地”,天地難分,世界變得混沌。

父親的危機,也在孕育新型的父親形象。雖然不像天空那麼遼闊高遠,但也不再那麼冰冷疏離。

神聖不可侵犯的父親,結果很有可能像賈寶玉每次見賈政一樣,如同大難臨頭,不敢直視,久而久之,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兩人漸行漸遠。

而一個可以和孩子遊戲、玩耍的父親,可能是更加切近更有感召力的父親,一個觸手可及又明确禁令的父親,也會大大增強父子雙方的連接感與歸屬感。這對于母親而言,盡管造成一定的落差,同樣也是福音。

什麼是父母(什麼是父親)6

另外,英雄主義的父親形象也是一種全能幻想,幻想總有結束的一天。

當那一天來臨,正如尼采所言:沒有父親的人,必定會編造一個父親。“當上帝不再是一個坐在天堂王座上的個體,而是一個存在于我們内心的隐喻,它仍然也可以鼓舞我們朝向生活前進。”

尼采本人即是如此,在他四歲時,父親因病去世,盡管他享有祖母、母親以及妹妹充分的愛,也無法替代父親的缺失,他先視叔本華為精神教父,熱切推崇《作為意志和表現的世界》,後來緊跟瓦格納進步,沉浸在英雄史詩般的歌劇魅影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誕生,某種意義上,也是他的兒子的誕生,由此他才成為他自己。

這個曆程,似乎又暗合了《俄狄浦斯王》的經典情節:跌跌撞撞、四處躲避命運的俄狄浦斯最終還是戰勝了父親。這裡面可能還有這樣的寓意,即父親的第六個功能:強大的父親是用來擊敗的,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就像後浪必然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一樣。

隻不過在真正倒下之前,父親會始終頑強堅挺,一邊踢你的屁股,一邊告訴你:小子,有本事你就來啊,爸爸可不是那麼容易被打敗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