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是指地面較為平坦且起伏坡度小、面積較為寬廣的一種地貌形态。平原土壤肥沃,便于耕種,氣溫濕潤,便于居住,地址平坦,便于交通,平原可謂是一個好福地。那麼,現在就讓城市文化帶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十大平原的風采吧。
簡介
恒河平原為印度大平原的東支,印度大平原在南亞喜馬拉雅等山脈和德幹高原之間,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西部又稱印度河平原,大部在巴基斯坦境内;東部的恒河-布拉馬普特拉平原(恒河平原)大部在印度境内,面積約51.6萬平方千米。
地理位置
恒河平原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界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邊境,南迄德幹高原北緣和孟加拉灣。南亞東部的大平原。由恒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恒河下遊段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彙合,組成下遊平原與河口三角洲。西起亞穆納河,東抵梅格納河,北為西瓦利克山麓與印、尼國界線,南迄德幹高原北緣,面積約51.6萬平方公裡。
地面平坦,河網縱橫,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城鎮衆多,交通便利,為印度、孟加拉的主要經濟地區。地勢利于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包括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地面平坦,水網稠密,土壤肥沃,人口衆多。盛産水稻、玉米、油菜籽、黃麻、甘蔗等。屬熱帶季風氣候,雨季易泛濫成災。降水量900—1500毫米,自東而西減少,且變率大,有德裡、加爾各答、勒克瑙、瓦拉納西、巴特那(印度)和達卡(孟加拉國)等大城市。
曆史文化
恒河平原以印度文明的蘊育和發源地而聞名,為古印度的誕生地,其平坦和肥沃地理條件,演繹了曆朝曆代多個帝國的興衰,包括摩揭陀、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兒帝國、德裡蘇丹國等帝國的興衰史。
農業開發
恒河平原以種植水稻和小麥為主,其他主要經濟作物有玉米、甘蔗和棉花。西南季風為農作物帶來了充足的雨水,使得這一地區較少出現幹旱,同時喜馬拉雅山脈為這一地區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
航運
19世紀中葉,随著鐵路建設的興起,大規模水運開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響了航運。恒河流域中部阿巴德附近以遠河運微不足道,多為各種類型的農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運輸黃麻、茶、糧食和其他農業及農村産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産生影響深遠的變化,實際上中斷了從前經由内陸水路從阿薩姆運到加爾各答的茶和黃麻的大宗貿易。
灌溉
自古以來,在洪水氾濫時或藉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見慣。2000多年前撰寫的經典和神話中已經描述過這樣的灌溉。自12世紀以來的穆斯林統治時期,灌溉高度發展,蒙兀兒國王後來修築了幾條灌渠。英國人進而延展了灌渠系統。
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亞穆納河兩河間地區。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長9575公裡(5950哩);始於赫爾德瓦爾。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長8240公裡(5120哩),始於納拉烏拉(Naraura)。
水力發電
恒河的水力發電蘊藏量約為1300萬千瓦,其中約2/5在印度境内,其馀在尼泊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