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山居秋暝-王維

山居秋暝-王維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18:13:35

山居秋暝-王維?山居秋暝【作者】王維 【朝代】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山居秋暝-王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山居秋暝-王維(山居秋暝-王維)1

山居秋暝-王維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名詞解析: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

新:剛剛。

清泉石上流:寫雨後山泉在岩石上流的情景。

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随意:任憑。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隐居的人,此處指詩人自己。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背景解析: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唐朝詩人、畫家,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北宋蘇轼評雲:“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這首詩描繪的是清秋薄暮雨後初晴時的山村圖景,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當作于王維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時,此時已是“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終南别業》)的後期了。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時期最後一個開明的宰相張九齡被李林甫等排擠罷官,朝政日趨昏暗,王維的政治熱情冷卻下來,對政治抱着消極的态度。開元二十八年(740)後,他終南山構築了别墅,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此詩即作于這個時期。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遊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美景足以令人流連。

賞析:

此詩為山水名篇,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将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态,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着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确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迹,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裡人迹罕至,“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淨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甯息野樹林,甯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随意灑脫,毫不着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甯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迹,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颔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隐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尾聯是詩人有感而發,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其喜歸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願同流合污的感受。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蘇轼稱贊王維的作品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诘藍田煙雨圖》)《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詩中有畫”的佳作。首先,詩中的面有構圖之美:畫面上有山有水,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約的山峰,中部是蒼勁的松林和林間的清泉、山石,下部是山腳的竹林和林邊的荷塘。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清泉流下山,流進荷塘,河邊洗衣歸來的女子,穿過竹林,走回山村。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聯成一體,詩篇對之依次寫來,從容自然,又層次分明,構成一幅縱軸山水畫。其二,詩中有色彩之美,詩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他喜歡用青、綠、白諸色創造恬靜的意境,給人淡雅,清新的美感。此詩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綠和白,整幅畫的青綠色的基調配得十分和諧、素雅,符合詩人隐居習靜的心境。另外,詩人對于動靜描寫的運用也很成功,自然界和人的活動既有動态,也有靜景,詩人以動寫靜,把整個詩的境界反襯得更為幽靜。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隻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評價:

劉辰翁《王孟詩評》:總無可點,自是好。

郭濬《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

锺惺、譚元春《唐詩歸》:譚雲:說偈(“明月”二句下)。鐘雲:“竹暄”、“蓮動”細極!靜極!

唐汝詢《唐詩解》:雅淡中有緻趣。結用楚辭化。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月從松間照來,泉由石上流出,極清極淡,所謂洞口胡麻,非複俗指可染者。“浣女”、“漁舟”,秋晚情景;“歸”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動”二字屬之“竹”、“蓮”,更奇入神。

王夫之《唐詩評選》: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儲者。颔聯同用,力求切押。

黃生《唐詩矩》:尾聯見意格。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此非複食煙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漸老漸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筆便想作此等語,以為吾以王、孟為宗,其流弊可勝道哉!

範大士《曆代詩發》:天光工影,無複人工。

王士祯《唐賢三昧集箋注》:寫景太多,非其至者。顧雲:翻案“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句,謂豈必春草思歸。“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沈德潛《說詩晬語》:中二聯不宜純乎寫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景象雖工,讵為模楷?

張謙宜《繭齋詩談》:“空山”兩句,起法高潔,帶得通篇俱好。

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三四極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頓增生緻,不見為率。五六加婉琢矣。評: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則語雖率直,不傷于淺。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辭之不可廢也。梅坤承曰:語語作緻,三四是其自然本色。

張文荪《唐賢清雅集》:語氣若不經意,看其結體下字何等老潔,切勿順口讀過。

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王翼雲曰:前是寫山居秋瞑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随意揮寫,得大自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