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常用來形容人做事粗心大意,經常犯錯誤。但“馬”和“虎”卻是兩種互不相幹的動物,為何被人們扯到了一起,這個詞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十一·牛犢》載:“楚中一農人赴市歸,暫休于途。有術人後至,止與傾談。忽瞻農人日:‘子氣色不祥,三日内當退财,受官刑。’農人日:‘某官稅已完,生平不解争鬥,刑何從至?’術人日:‘仆亦不知。但氣色如此,不可不慎之也!’農人頗不深信,拱别而歸。次日牧犢于野,有驿馬過。犢望見誤以為虎,直前觸之,馬斃。役報農人至官,官薄懲之,使償其馬。蓋水牛見虎必鬥,故販牛者露宿,辄以牛自衛;遙見馬過,急驅避之,恐其誤也。”
這段文字講述一個農夫趕集回來在路上遇到一個道士,道士告訴他:“你氣色不好,三天内會殺财,還可能受點小刑罰。”農夫很不解:“官府的稅已經交了,我也不喜歡和别人争鬥,刑從哪裡來呢?”道士也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但是氣色如此,不可不防。”農夫不太相信,第二天,在野外放牛。這時候恰好有送信的馬路過,牛以為是老虎,上前觸之,結果馬被頂死了,農夫不但賠了錢,還被官員打了一頓。
後面的解釋說牛見到老虎必鬥,如果有馬路過,則牛經常會認識錯誤,将“馬”當成“虎”。指“馬”為“虎”,乃牛粗心所緻,故有“馬虎”一詞。現在,“馬虎”已是日常用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