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24節氣和清明節

24節氣和清明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6 09:02:56

24節氣和清明節?來源:中國吉林網今年4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清明清明節,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這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24節氣和清明節?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24節氣和清明節(二十四節氣清明)1

24節氣和清明節

來源:中國吉林網

今年4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清明。清明節,又名“三月節”或“踏青節”。這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關于過清明節,更多的話題是傳承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内涵。清明傳統文化,自然包括祭祖掃墓,敦親睦族、行孝品德,都歸結為“慎終追遠”,這是傳統文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一首首以清明為主題的經典詩句,或祭祖尋根、或離别惆怅、或春和景明、或梨花帶雨。“有詩的清明”不僅讓清明傳統文化更加厚重,而且還使清明節更具有韻味和深意。

事實上,在古人眼裡,清明并不是完全被哀思惆怅裹挾,“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宋朝吳惟信這首《蘇堤清明即事》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清明時節的諸多風俗習慣,也帶有幾分歡樂、喜悅之情,與明媚春光應時對景。

今天我們過清明節,應該在慎終追遠中感悟傳統與現代文明。

如此以厚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特征的節日,就不單單光是祭祀,更有緬懷、感恩、追思等凝重的生命文化主題。即便是祭祀,也是在生者與逝者對話中,人生的意義感懷。通過怡情養志,進而涵養文明。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留給後人精神财富。人有生也有死,人活在世上,踏實做人、精心做事、立德樹人、善始善終,以盡天年。當走完人生之時,不給自己留遺憾,不給後人添煩亂,不給社會增負擔。應該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生死問題和人生價值。

然而,傳統祭祀文化似乎把清明直接變成了為逝者上墳燒紙,好像惟此才算繼承傳統,延續慎終追遠之心情。殊不知,這種觀念陷入了教條、保守的誤區。其實,清明祭祀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涵。上墳燒紙是古老的祭祀形式,有其社會背景,而現代社會崇尚文明,也應該摒棄上墳燒紙的陋習,采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經典誦讀等方式緬懷故人,都能達到祭祀的目的,而且更能體現“清明”的本意。

而崇尚自然的意義,更在于與時俱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從生命教育角度看,更多地傳播科學的生死觀,提倡對老年人厚養薄葬;通過營造文化氛圍,把令人感到陰森恐怖的墓園打造成淨化生者靈魂的場所;進一步加強殡葬行業的服務質量與公益特質,而不是簡單地走市場化之路,都是現代文明的彰顯。生命的意義因此而久遠。

清明祭祀,更體現家國情懷。現如今,清明節已從民間傳統習俗變成一個國家的節日,暗含着國家層面對每個個體的關注。清明時節,寄托哀思,追憶先烈,緬懷英雄的豐功偉績,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向先烈獻祭,為英雄而歌,激蕩着國人的家國情懷、報國之志。

清明節,除了公祭民族先祖、民族英雄,祭奠家族的祖先,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裡,感受天人合一的濃烈氛圍。在倡導精神文明與生态文明的當下,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内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态,既是現實生活所需,也是無數革命先烈和我們先輩的期盼。

今年清明節,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生命的意義在疫情防控之下更值得深思。疫情防控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清明祭掃是傳統習俗,是對生命的一種深層尊重,也是對清明文化精神的傳承。清明節期間嚴守規矩,對防疫安全就多了一份貢獻。

清明,就讓我們在慎終追遠中,感悟這份傳統文明,在疫情防控中感受生命的價值。不辜負這大好春光,過一個綠色文明安全的清明節。(久泰平)

編輯:侯薇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

本文來自【中國吉林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