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bat收益為什麼高

bat收益為什麼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1:42:18

bat收益為什麼高?八年前,關于雲計算的未來,BAT的三位大佬曾有一番争論,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bat收益為什麼高?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bat收益為什麼高(如何讓賦能去超BAT的路)1

bat收益為什麼高

八年前,關于雲計算的未來,BAT的三位大佬曾有一番争論。

李彥宏說,雲計算無非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表示雲計算雖是未來,但現在做為時過早。

隻有馬雲反駁道,“最怕就是老酒裝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麼。”

其實,同樣看到趨勢的還有任正非。2010年,華為在北京第一次舉辦了一場雲計算大會,任正非在會上描繪了華為“雲計算”的藍圖,“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在雲平台上趕超思科,在雲業務上追趕谷歌,讓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電一樣享用信息的應用與服務。”彼時,阿裡雲剛剛起步,亞馬遜的AWS也還沒什麼名氣。

從數據儲存到計算賦能再到使能人工智能,雲計算已經成為當下不可逆轉的趨勢,雲平台的作用也越發凸顯。于是幾年後,百度加大籌碼投入雲計算中,把雲計算比作“阿凡達”的馬化騰,如今親自為騰訊雲站台。

在BAT開始搶占雲賽道的同時,華為也在布局雲計算,2011年宣布成立IT産品線,首任總裁是鄭葉來,IT産品線下面設立了雲計算子産品線。

從2011年到2017年, 6年時間,在鄭葉來的帶領下,華為IT産品線成長為ICT市場的領導者,在中國存儲、服務器、大數據、私有雲多個細分市場取得了第一。

同樣6年時間過去後,雲計算這個賽道上選手也不止騰訊、百度、華為,甚至金山、京東以及衆多創業公司也蜂擁而至。

在這一場混戰中,誰會笑到最後?是百足爬蟲般的互聯網巨頭,還是思考升維的企業級廠商,亦或是專注于雲計算垂直領域的新銳企業?

結局現在雖未可知,具有先發優勢的阿裡雲喊出了“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口号,騰訊雲也靠着自己的生态和價格戰籠絡了一批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自從2017年3月成立Cloud BU部門後發展迅猛,鄭葉來也從IT産品線轉身為華為雲BU總裁。2017年,華為雲用戶數增長3倍,收入增長7倍。2018年3月22日,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的英國标準協會(BSI)經多輪嚴苛的評審,華為雲成為中國唯一一家全平台、全節點、全服務通過PCI-DSS認證的雲服務商。

華為雲的優勢是什麼?相比先發優勢明顯的阿裡雲和騰訊雲,吸引用戶的是什麼?

技術優勢對比

如今的雲計算應用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主要是創新企業、小微企業等互聯網企業在部署雲計算,它們從一出生,業務就跑在雲上,所以稱為雲計算的最早嘗鮮者;到了第二個階段則是将雲計算轉向傳統的企業和政府拓展,企業或者政府的傳統IT架構向雲計算遷移。

阿裡雲和騰訊雲崛起于第一個階段,在互聯網創業浪潮之下為互聯網初創公司提供雲服務,搭上了雲計算的快車。但是當趨勢從Cloud1.0時代轉向Cloud2.0時代時,這些底子來源于互聯網的巨頭所提供的雲服務就出現了短闆。

原因在于Cloud2.0時代對于企業來說,雲上應用與企業傳統IT架構之間的沖突。需要将雲端數據與企業内部架構結合。這時候,采用混合雲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案,即企業部分在私有雲上,部分在公有雲上,同時在私有雲和公有雲之間進行遷移。并且這個問題不止出現在傳統企業,當互聯網公司規模擴張後,也需要在公有雲之外,搭建屬于自己的私有雲。

而華為在自身的硬件、技術、服務器具有優勢,天生适合涉足雲平台服務。

華為在過去三十年一直是服務全球的企業,熟悉企業的治理架構,熟悉企業的應用,最懂企業數據治理,為客戶提供強大的數據治理平台。所以華為雲提供一個包含公有雲在内的混合雲的解決方案可能是今天企業最好的選擇。

華為商城Vmall自2012年上線至今,已成為國内Top3手機垂直類電商平台,用戶超過兩億。華為新品發售時經常出現數百萬用戶同時搶購盛況,背後都是華為雲做技術支撐,在近日的P20手機首發搶購時,華為雲更是完成了10秒内平台1億銷售額的流量處理。華為有3.4億手機用戶,每月僅音樂的播放次數就達到36億,華為應用市場月活用戶數超過1.6億。所以說,華為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互聯網應用公司。

同時華為本身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企業,全球170多個國家發展業務,全球有18萬多員工,每天電話會議超過5萬次。涉及業務包含新興互聯網公司以及各大傳統企業。

而與華為雲相比,騰訊、阿裡這些紮根在互聯網的巨頭在雲服務上所能服務的領域範圍有限。

懂互聯網,也懂傳統企業,這是華為雲殺入Cloud 2.0時代的一張王牌。而在這背後,離不開華為一直在技術上的默默耕耘。華為在過去三十年圍繞整個ICT基礎設施領域,從芯片到系統、到硬件做了大量的投入。随着雲服務的商業模式發展以後,華為本身也在改變,深入于消費者業務,企業業務以及傳統運營商業務。

如今華為在IT硬件、IOT、AI、雲OS、芯片、軟件開發等技術積累,讓應用開發更簡單;使能應用運維自動化,讓應用上雲更簡單。

安全命門

在傳統企業的時代,更多的盈利方式集中在貨币與物品(或服務)的交易上,但是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後,特别是雲計算和雲數據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數據對于企業的價值越發重要。

無論是電商、社交,亦或是其他互聯網領域,大數據,用戶畫像,地域分布、産品數據将帶給企業更多盈利探索的可能,這個時候數據就成為了企業的财産。

而對于阿裡雲和騰訊雲等互聯網企業來說,天生就将數據作為最有價值的資産。甚至可以說,阿裡雲們做雲計算,絕對不是僅僅靠賣雲計算服務來賺錢,雲上積累的數據才是最看重的。但是,這個時候就會産生新的問題:數據到底是歸雲服務提供商,還是用戶?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在一次大會上舉了這麼一個例子。著名運動品牌安踏在全國遍布實體店,在各大電商平台也有自己的渠道。但是為了保持線上渠道的獨立性,還在堅持自建商城,自己來經營這些數據,從而更好的經營客戶。使得線上線下全渠道整合更加容易。

另外騰訊、阿裡目前在互聯網各個賽道交戰,也會對不站隊互聯網公司造成 威脅,對于這些公司而言,在面對阿裡雲和騰訊雲的選擇之間會有一些顧慮。

即使是已經歸屬了AT的互聯網公司,内部競争依然激烈,誰能保證自己保存在雲上的數據足夠安全?

在這方面華為雲提出了“三不”(即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開放(可上可下,不鎖定客戶),安全可信(有邊界,守規則,多年口碑和信任積累)、明确自己的邊界和定位給足用戶安全感。

這或許也是安踏後來選擇華為雲作為其自建商城的服務商的原因,同時也是華為雲用戶在一年内增長300%的原因。截至目前,華為雲注冊的用戶總數已突破百萬,合作夥伴超過3000家,其開發測試平台上擁有7萬活躍的開發者。

如何賦能?

技術優勢是前提,安全可靠為基礎,有了這些條件才能支撐起雲服務的未來。

華為提出将長期戰略投入雲服務中,支撐客戶和合作夥伴每一步發展以及政府和企業實現雲化數字化轉型。

在堅持長期投入的雲服務之外,華為雲也在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在AI、邊緣計算以及區塊鍊等方向進行探索,為企業的未來賦能。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演講中說,“今年在華為雲上,注入了AI的能力,這就是EI平台。任何企業基于華為EI平台,都可以利用AI去實現價值提升和創造。”在華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大願景下,華為雲顯然是企業通向智能化的一把抓手。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曾介紹,在AI方面,華為的人工智能戰略包括Device AI Chip AI Cloud AI,Cloud AI就是指企業智能EI平台。在本質上,華為EI就是要把華為多年來通過AI解決華為公司内部生産、物流、供應鍊、終端等領域問題,所積累的一些相關的能力、知識和方法,分享給更多企業,與企業應用場景相結合,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

在近期大熱的區塊鍊方面。鄭葉來說:“區塊鍊僅僅是一個技術。對區塊鍊,我們把币圈和鍊圈分開,币圈我們不做,風向我們搞不明白,風口更不會追。但是有一點,圍繞客戶現在和潛在的需求持續創新,把創新用雲服務的形式開放出來,包括區塊鍊。”。

據悉華為雲區塊鍊服務BCS 已于 3 月 30 日正式對外開放,使用 BCS服務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搭建基于自身業務場景的區塊鍊應用。同時在4月17日的分析師大會上,華為雲也發布了區塊鍊白皮書,加速區塊鍊技術的行業落地。

從這些一系列對于未來技術的探索和态度上,也表明了華為雲堅持投入雲服務的決心和恒心。這或許也是華為雲能夠在未來多維的雲計算競争中勝出的關鍵。

正如鄭葉來在4月17日的演講所說,華為雲正在創新的路上加速奔跑,做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雲途漫漫,企業上雲之路剛剛開始,各大公有雲廠商都在賽道上大力投入,這是一條華為雲超BAT的路嗎?(微信公衆号接招,ID:itakethat,作者霍超)

文|霍超

來源| 接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