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第二次創作

如何第二次創作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14:59:06

如何第二次創作(一遍拆洗一遍新的)1

陳湧泉先生是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在相聲創作、表演、理論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樹,很多獨到見解自成體系,足可成“一家之藝”“一家之言”。近日,《中國文藝評論》刊發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蔣慧明一篇訪談陳湧泉的文章。談到如何推動相聲藝術發展時,陳湧泉認為就兩條:一是重視基本功,二是必須得抓創作,既顯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又一語中的,切中時弊。

陳湧泉先生出生于1932年,已近90歲高齡。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相聲正處于黃金時期,他的名聲也如日中天,稱得上家喻戶曉。他出身相聲世家,耳濡目染,終也子承父業,進了相聲門。因為勤于學藝,很早就嶄露頭角。後與李金鬥搭檔,一捧一逗,配合默契,表演風趣,成為深受歡迎的“黃金搭檔”。他倆的名段《武松打虎》《老鼠秘語》《捉放曹》等,廣播裡播,電視裡放,都是點播熱門,紅極一時。特别可貴的是,這些段子至今再聽也不感過時。

對于重視基本功,陳湧泉先生用“真學真鑽”一詞來表達。對一門藝術來說,學,須勤,也須博;鑽,則意味着心之恒,思之深。真學,能長本事,學得多,能開眼界,而真鑽,才能有自己的體悟,鑽得深,才能豁然開朗,開拓出一番新境界來。他回憶在北京曲藝團的經曆,年輕人不懂就問,老先生也是認真示範,“每場演出都有一位監聽組的老先生坐在屏風後面,邊聽邊記錄,等散場以後就把大家夥兒召集到一塊兒,逐條地分析講解,告訴我們哪兒應該這麼改,哪兒可以那麼說。”在這樣的業務氛圍中,天天在台上鍛煉業務,水平提高特别快,他感慨那段時間是“最長本事的時期”,因此,那個時候相聲演員基本功紮實,能力全面,基本都能捧能逗,而且會得多。陳湧泉說:“我那會兒在曲藝團的時候,也就二十多歲,已經會演三十多段相聲了,有傳統的、有現實題材的,可以連續演一個月都不帶重複的。”現在呢?他直言不諱,“現在的年輕演員,基本功太差了,偶爾在電視裡看到他們的節目,隔着屏幕我都替他們着急啊”。在這方面,相信不少人感同身受。有些年輕演員,本事不夠,搞怪來湊,硬撓觀衆腳心,賺來一兩聲尬笑,如此根底浮淺,急功近利,又怎能不讓這些老藝術家們痛心疾首。

一個作品能立得住,關鍵還在于創作的新與巧。陳湧泉先生的代表作《武松打虎》《老鼠秘語》,無不是新與巧結合的優秀成果。相聲《武松打虎》集中體現了這兩點,一方面,構思巧,對傳統的武松打虎故事加以改造,巧妙反其意而用之;一方面,立意新,對當時社會某些不良現象進行諷刺,兩方面結合,讓這個作品成為相聲中的經典之作。這種新巧,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也有“竟然可以這樣”的震撼感。打虎的武松,不僅沒成為衆人稱頌的英雄,反而因為打虎,成了最不受歡迎的人,被景陽岡的酒保、獵戶、知縣乃至老虎激烈地指摘讨伐。原因何在?原來,景陽岡這各色人等,因為這隻吊睛白額虎,分别謀取到自己的灰色或黑色利益,且結成了相對牢固穩定的利益共同體。酒保先就勸武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為當地規定單人不能過岡,過岡須一百多人護送,還要支付護送費。這一百多人到哪裡找呢?有老虎在,就可以輕松招來一百多“專職護送員”,這些人長期吃住在店裡,店家生意怎能不長長久久紅紅火火?老虎沒了,這樣輕松賺錢的好生意豈不是也沒了?同樣,獵戶一聽武松把虎打死了,也如同面對仇人分外眼紅。原來,隻要有老虎在,他們就失不了業,打着捉拿老虎的旗号,他們可以月月領工資,天天拿補助。敢情他們是靠老虎來維持體面舒适的生活,老虎成了他們的衣食父母。獵戶們竟然還想着,給老虎配個對兒,生下小老虎,這樣他們也可以兒子接老子班,孫子接兒子班,子子孫孫無窮盡,一代代的“吃老虎”……難怪這些本來應該是捉拿老虎的,現在反而變成老虎的保護傘了。故事這麼一改,大有趣味,大有新意,大有深意,再加上二人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的表演,讓人會心一笑或捧腹大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武松打虎》在民間收獲一流的口碑,搬到全國相聲大賽上去,毫無争議就順利拿下了一等獎。真正的好作品,是沒多少争議空間的。

關于創作,陳湧泉先生重點強調藝術家要注重“二次創作”。二次創作是指在劇本“一度創作”基礎上,演員們結合自己理解、自身表演特點,對作品進行的修改、潤色與提升。同一個相聲,這場演的跟上場演的就不一樣。同樣的劇本,不同的藝術家表演出不同的味道來,甚至于形成新的藝術流派。形成這種差别,根本還在于二次創作,所謂一遍工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相聲《武松打虎》是當時北京曲藝團專業作者廉春明寫的。陳湧泉說,我們一看到本子就認定了這會是塊兒好“活”,剛開始雖然還比較粗糙,但基礎很不錯,“我們倆拿到本子以後就開始反複加工修改,前前後後一共改了八次。”更令人敬佩的是,為了精益求精,兩人又拿着本子,找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萬春先生虛心求教,結果得了不少真傳,好多細節正是得益于李萬春先生點撥。陳湧泉說:“我們把許多京劇裡的表演手法,像小花臉的出場、耍扇子,還包括一些童話劇、地方戲的表演手法等,跟相聲本身的表演技巧糅到一起,這才有了觀衆看到的現場效果,讓觀衆能在笑聲中咂摸出許多耐人尋味的言外之意。”從這段話中,既能感受到陳湧泉先生的感恩之情,也能體會到他對“二次創作”的格外重視。一件本有潛質的作品,若沒有高水平的二次創作,就如同未經琢磨的璞玉,可能再無機會閃現光澤,就湮沒無聞了。

還有一點特别值得學習,陳湧泉先生很早就留意到相聲的國際傳播課題。他和李金鬥先生曾應邀到北京大學給中外學生展示和講解相聲藝術。到新加坡演出時,他倆和其他藝術家通過邊講座邊示範演出的方式推介相聲藝術,傳播中華文化,因為準備充分,形式新穎,大受歡迎,主辦方還一再要求加演。這也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現在,我們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做好這些,首先要做出好故事、好聲音。有的演着演着,自己的那塊園地都快要演沒了,還有什麼力量能走出去呢?

如何第二次創作(一遍拆洗一遍新的)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