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化工行業風起雲湧,磷化工産業、産能實現質的飛躍,磷化工項目紛紛上馬,産品創新、科技賦能,推動農業走向現代化、數字化,往更加節能、綠色、高效、環保的方向發展。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乘着行業發展的東風,踐行着“科技改變農業,科技服務農業”理念,在産品創新、社會化服務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端。近年來,随着移動互聯、雲計算的迅猛發展,史丹利集團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獨樹一幟,在企業經營、價值管控等方面實現了财務、業務、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全面了解企業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成就,《中國農資》記者團隊走進史丹利集團,在打通上遊産業鍊、信息化管理、産品結構升級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讨。
科技服務農業,攻克技術難題
“黃土地、黑土地,種地就用史丹利”聽到這句朗朗上口廣告語,想必很多農人都耳熟能詳。
随着2004年高塔生産線一次性投産成功,總養分54%三安複合肥誕生,史丹利高塔肥料和高含量複合肥也是彌補了國内肥料技術的空白,以燎原之勢帶動了中國200多家高塔複合肥企業的崛起。
近年來随着我國經濟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各大能源産業結構都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同時也預示着我國化肥産業已全面進入新的上升發展階段。“雙減政策”迫使化肥行業不斷地向着綠色、環保、高效、節能方向發展,面對新型肥料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當前的工作重點,史丹利集團開始重新定位化肥産業發展方向,開展生物有機肥、活化腐植酸、微生物菌劑、肥料增效劑等技術研發工作,可實現農業有機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引領我國農業走綠色發展之路;同時緊跟新型環保肥料發展前沿,不斷突破新技術、開發新産品,大力發展新型環保功能性肥料,是複合肥行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的必然趨勢。
自2016年開始,複合肥行業進入調整期,從供應情況來看,國内複合肥行業總産能下降,有效産能利用率卻始終處于低位。所以,史丹利集團不斷加強技術創新與産品研發,形成了科學、完善的現代農業研發體系,并擁有多個國家級研發平台,在為農服務領域逐漸向農資服務商轉型。十八大以來,史丹利集團先後與國家雜交水稻、國家玉米、國家小麥、國家蔬菜、國家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30餘家國内外高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先後承擔國家、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30餘項,申請專利523項,授權324項,其中發明專利58項。同時,不斷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相繼與美國普渡大學、荷蘭瓦格甯根大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史丹利實驗室負責人帶記者參觀了史丹利聯合AgSource公司建設蚯蚓測土實驗室,這是以測土配肥和農化服務為導向,通過蚯蚓測土、配方施肥、專家現場指導、中國農科院頂尖專家指導等方式,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實現以點帶面、定制化、精準化施肥。據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蚯蚓測土已完成土壤檢測5萬餘份,檢測地區涉及全國3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累計完成約500萬畝耕地檢測,作物産量平均提高8%,讓全國10萬餘農民受益。
信息化潮流中,企業搶下“先手棋”
走進史丹利集團,最大的感受是規範化管理帶來的高效,無論是内部員工各部門的協同,還是生産車間的裝卸、發貨等,一切都是信息化管理的優勢。史丹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高進華表示,2009年史丹利率先在化肥行業采用德國先進的SAP系統,在企業經營、價值管控等方面實現了财務、業務、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企業90%以上的利潤就來自于這些點點滴滴的合理化改善。
“目前我們在全國擁有十萬餘個經銷商網點,終端有6萬餘個,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2019年我們開發上線了精準營銷客戶平台,經銷商通過精準營銷管理工具,對于自己掙了多少錢,發了多少貨,都能一目了然。通過這樣一個平台,經銷商都不再用會計了,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成本。”史丹利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平台還涵蓋了物流信息共享,對供應鍊資源進行智能整合,改善了采購、生産、銷售過程中的物流活動,減少了人工單據辦理環節,司機從進廠到出廠,僅需2個小時。
信息化平台不僅可以對外管理,更能極大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管理平台可以從終端查看廠區的各種情況,在車間裡所有人員都可以進行定位,包括人員的軌迹,是否佩戴安全帽都可以時時關注。史丹利集團負責人說:“在生産成本方面,我們開發了紅黃綠報警的管理,氮磷鉀的單個養分、水電氣的使用消耗情況都能一目了然,如果生産成本中的原材輔料、生産管理成本費用中某一項費用超出了标準,系統會亮起紅燈,那麼針對這些異常事項,我們就制定合理化的解決方案。”董事長兼總裁高進華提出史丹利“363”經營方法論,即3個重點:關鍵點、關注度、管得住;6項措施:頂層設計、固化、優化、硬約束、強績效、複盤;3個保證:快、好、低。這是史丹利管理理念的又一次升級,同時也是史丹利決勝市場的“三闆斧”,“好、快、低”是檢驗公司運營效率的基本準則,将公司的競争優勢不斷強化。
史丹利将财務、業務與信息化進行深度融合,把點做深做透,實現了比較管理、責任追究,在避免重複研究的同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到目前為止,史丹利信息化的水平在複合肥行業中仍然處于領先水平。
打通産業鍊,拓寬主航道
未來,磷複肥企業間的競争會是綜合實力的競争。複合肥需求以及價格波動深受上下遊的影響,拓展磷産業鍊可以說是史丹利集團在實現肥料闆塊發展目标過程中的重要措施。經過十幾年的積澱,史丹利通過拓展上下遊産業鍊、降低生産運營成本、提升研發能力、完善産品結構、夯實品牌影響力、深耕渠道、提升農化服務等多種舉措,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競争力。
據了解,史丹利集團采取并購、合資合作及自建的方式進入磷化工領域,建立磷化工—磷肥—複合肥産業鍊。去年,史丹利集團通過股權轉讓及增資的方式取得了黎河肥業51%的股權,是史丹利集團邁向産業鍊上遊的第一步。随後将通過控股子公司松滋史丹利宜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投資44.7億元在湖北省松滋市建設新能源材料前驅體磷酸鐵及配套項目,将新能源材料行業與磷化工行業深入耦合,通過磷化工行業制備淨化磷酸生産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磷酸鐵。同時配套阻燃消防材料、水溶肥、專用肥,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新能源材料業務、精細磷化工和新型肥料業務的發展,實現史丹利磷化工産業鍊的戰略布局。
十八大以來,史丹利集團在生産及信息化自動化建設方面提質增效顯著,通過靈活采購方式,有效降低了原料價格波動風險,積極響應國家“保供穩價”措施,保障農民用肥;在營銷及品牌建設方面,重點驅動經濟作物肥料的市場份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6000多個銷售服務商、100000多個銷售服務網點;在産品研發方面,新推出了11款中微量元素肥及酸性複合肥等産品。
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史丹利集團也迎來了而立之年,站在曆史的新起點,史丹利已經成為員工7000餘人,業務涵蓋複合肥、磷化工等領域的綜合性産業集團。在新一代掌門人高進華的帶領下,将繼續自我突破,為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農資傳媒出品
如有轉載,請聯系管理員
編制 | 鄭曉
主管 | 魏萌
監制 | 陰劍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