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國兩制的各項基本原則

一國兩制的各項基本原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3:53:23

“一國”原則愈堅固 “兩制”優勢愈彰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 薛鵬

一國兩制的各項基本原則(深度關注一國)1

7月1日,香港市民歡慶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李志華 攝(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香江潮湧伴日月,紫荊花開耀光輝。7月1日,在主席監誓下,李家超宣誓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區第六任行政長官。

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一國兩制”是經過實踐反複檢驗了的,符合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符合香港、澳門根本利益,得到14億多祖國人民鼎力支持,得到香港、澳門居民一緻擁護,也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同。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我們應如何認識“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為什麼要強調“愛國者治港”原則?如何認識香港當前所處的發展機遇?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台港澳法研究中心主任支振鋒。

祖國始終是香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堅強後盾,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最大底氣

記者:香港回歸25年來,為什麼說祖國始終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

支振鋒:正如李家超所說,“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的确,祖國始終是香港抵禦風浪、戰勝挑戰的堅強後盾,是香港保持繁榮穩定的最大底氣。早在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就投入巨資興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自上海、鄭州、武漢三地開通“三趟快車”,保障了香港80%的用水和90%以上的鮮活冷凍食品供應。

事實上,英國在對香港156年殖民統治期間,大部分時間不過是把香港作為侵略中國或者發展對華關系的跳闆和工具,對香港的發展漠不關心,香港經濟騰飛和祖國改革開放的時間反倒高度吻合。比如,1978年香港隻有74家銀行,到1984年香港銀行及分支機構增至1547家,初步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雛形;再比如,1979年香港産品對内地出口額6.03億港元,至1984年猛增至122.83億港元。

25年來,香港經曆過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遭遇過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侵襲,以及非法“占中”、“修例風波”等種種挑戰。每當香港出現問題、遇到困難,都是中央政府給香港充當堅強後盾,全力支援,使得香港能夠一次次成功應對嚴峻考驗,化解各種重大風險。

記者:25年來香港一次次穿越陰霾、走出困境,我們應如何認識“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

支振鋒:從實踐來看,堅持“一國兩制”,香港就會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沖擊或者是破壞“一國兩制”,香港發展就可能遭遇波折和問題。正如主席所指出的,“‘一國’原則愈堅固,‘兩制’優勢愈彰顯。”“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一國”和“兩制”不是并列、平行的關系,而是後者從屬于前者。我們要認識“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一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了國家統一。中國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人民也珍愛和平,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在香港回歸曆程中,中國堅持通過外交談判和平解決曆史遺留的領土争端問題,并明确提出回歸後将按照“一國兩制”方針來治理香港。“一國兩制”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了曆史遺留問題,這一偉大創舉,是中國為其他地區解決類似問題提供的一個光輝範例。

二是保持了香港長期的繁榮穩定。“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變,走上了同祖國内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1997年至2021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年均實質增長2.7%,人均GDP翻了一倍。回歸以來,香港不斷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連續被衆多國際機構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争力的地區之一。香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國際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是使得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持續推動香港與内地融合發展,從内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到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從經濟合作到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領域全面擴展,各方面交流合作日益深入。香港也對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在國家全面開放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作出了獨特貢獻。

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是香港特别行政區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維護者和推進者

記者: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是否有民主?為什麼說是回歸開啟了香港民主發展的曆史之門?

支振鋒:殖民統治時期,英國從未主動給過香港同胞任何民主。28任港督都是由倫敦任命,從未征求過香港同胞的意見。大部分時間裡,香港同胞沒有機會出任主要官員或議員,對香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既無參與權,也無監督權,長期遭受歧視性待遇,毫無民主可言。可以說,沒有回歸祖國,沒有“一國兩制”的實施,就沒有香港民主制度,是回歸開啟了香港民主發展的曆史之門。

香港的民主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是香港特别行政區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維護者和推進者。基本法明确規定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産生,不僅要民主選舉,而且要逐步實現“雙普選”的長遠目标。正是基于憲法和香港基本法、全國人大常委會一系列解釋和決定,香港居民才能享受前所未有的民主權利,不僅參與香港治理,還能參與到整個國家的治理,真正當家作主。

記者:“修例風波”後,香港為何能迅速實現由亂到治重大轉折,對我們有何啟示?

支振鋒:2019年“修例風波”暴露出香港特别行政區選舉制度安全性嚴重不足,使得反中亂港勢力很容易通過選舉進入政權組織和治理架構,外部敵對勢力通過多種方式幹預香港事務,進而為其對中國内地進行滲透、颠覆活動提供機會。

事實一再證明,發展香港特别行政區民主,必須避免過度政治化和極端化,必須堅決清除反中亂港勢力及其背後外部敵對勢力這個罪魁禍首。中央審時度勢,果斷決策,不僅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為香港民主發展提供了基礎環境,還明确了香港特别行政區公職人員參選、任職和就職宣誓等規定,特别是修改完善了香港特别行政區選舉制度,标本兼治、撥亂反正,引領和推動香港民主發展重回健康軌道。

國家不安全,香港難安甯,其他無從談起。應該認識到,堅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也是全面準确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不斷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十多年來,香港民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實質不是要不要民主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維護“一國”原則的問題,是分裂與反分裂、颠覆與反颠覆、幹預與反幹預的問題。外部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對香港事務的幹預,對中國國家安全始終存在威脅,我們必須警醒。

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是法治的重要前提條件,政權必須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這是世界通行的政治法則

記者:在您看來,香港的法治精神是什麼?有哪些變與不變?

支振鋒:法治是現代社會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香港法治精神是全社會的寶貴财富。研究世界各國的法治建設曆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是法治的重要前提條件。回歸祖國25年,香港同胞實現當家作主,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大局總體穩定,為香港高水平法治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

經濟繁榮是法治發展的必要物質基礎。全世界沒有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能夠建設高水平法治。香港回歸之後,由于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繪就了香江兩岸“無邊光景一時新”的繁榮景象。同時,伴随着改革開放,香港經濟持續發展,足夠的物質基礎帶動全社會建設、維護法治,在全社會涵養了法治精神。

作為單一制國家中的一個特别行政區,中央對香港給予了高度信任,香港享受了切實的“高度自治”。香港回歸以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得到切實貫徹落實,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香港發展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與此同時,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商業城市,市場經濟發達、市民契約意識濃厚,非常有利于發展現代法治。

香港的法治從來不是任何外國的恩賜和施舍,而是在祖國的巨大優勢和中央的支持下,通過幾代香港市民奮鬥打拼得來的。

25年來,除了對附件一、二進行修訂外,整個基本法一字未動,充分表明以憲法和基本法為基礎的特别行政區憲制秩序穩健運行,中央全面管治權得到落實,特别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正确行使。近年來,我們不斷修改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确保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得到落實,這是對香港法治的加固和改善,有利于維護香港居民民主權利,有利于保持香港繁榮穩定,展現出光明的前景。

記者:強調“愛國者治港”有何重要意義?如何通過法律制度來進行保障?

支振鋒:政權必須掌握在愛國者手中,這是世界通行的政治法則。如今,越來越多的香港市民認識到,要避免重蹈2019年“修例風波”中黑暴肆虐、法治蒙羞、社會撕裂,反中亂港肆無忌憚、外部幹預堂而皇之的覆轍,走出社會混亂和新冠疫情雙重陰影下的經濟疲敝,就必須貫徹“愛國者治港”根本原則。

2021年,中央依法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從制度機制上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根據新的選舉制度,選舉委員會由原來1200人擴大到1500人,由四大界别擴大到五大界别,覆蓋面更廣、代表性更強、社會各界參與更加均衡。新的提名規定使行政長官候選人能得到選委會各界别的認可,其參選政綱和當選後的施政更能兼顧各方利益和訴求。

我們強調“愛國者治港”,絕不是要搞“清一色”。香港絕大多數市民素有愛國愛港的傳統,愛國者的範圍過去是、現在是、将來也是廣泛的。香港中西文化交融交彙,社會多樣多元,一部分市民由于長期生活在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國家、對内地了解不多,有時有一些誤解。對此,我們是理解和包容的,也堅信他們會繼續秉承愛國愛港立場,與反中亂港分子劃清界限,積極參與香港治理。香港回歸25年的事實證明,少數反中亂港分子隻會給香港帶來破壞、動蕩等災難,隻有愛國者才能真正為港人謀福祉,為香港帶來繁榮穩定,促進香港與祖國共同發展。

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僅能分享内地的廣闊市場,而且經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試驗場,占得發展先機

記者: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上,如何認識香港當前所處的發展機遇?香港各界特别是青年應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創美好未來?

支振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着國家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事業也進入了新時代。當前,我們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正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彙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洪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時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在謀劃和推進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時充分發揮香港的作用,鼓勵支持香港找準定位、發揮所長,積極對接國家規劃,實現長遠發展,為香港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和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公布……對香港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台,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新的重大機遇。

香港發展具有很多有利條件和獨特優勢。香港經濟高度自由開放,人員、貨物、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這是吸引國際資本、留住本地資本的重要因素。香港法律、會計、監管等制度同國際接軌,服務業完備,政府廉潔高效,營商環境便利,深得外來投資者信任。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連接内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中介,是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服務平台。更為重要的是,香港享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不僅能夠分享内地的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而且經常作為國家對外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場,占得發展先機。

因此我們看到,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争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産權貿易中心和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些新的定位為香港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香港的明天肯定會更美好,香港的青年肯定也會有更美好的未來,但青年人必須熱愛祖國、苦練本領,參與到國家和香港的建設中,服務國家、服務香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