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為多年生植物芍藥的根。因有赤、白兩種,赤白各随花色,單辨者入藥。赤芍即為色赤者。主産于内蒙古、四川及東北各地。加工後常生用入藥,若酒炒,則可制其寒。
一、功效應用
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
功效能清熱涼血,祛瘀止痛。其特點善入血分,涼血行瘀,乃治熱入血分及婦人血瘀經閉之要藥。
常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瘾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
《滇南本草》:“瀉脾火,降氣,行血,破瘀,散血塊,止腹痛,攻癰瘡。”
《藥品化義》:“瀉肝火。”
《本草備要》:“赤芍尤能瀉肝火,散惡血,治腹痛堅積,血痹疝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
二、配伍應用
1.用于溫熱病熱在血分,身熱、發斑疹,及血熱所緻吐血、衄血等證。赤芍能清血分郁熱,常與牡丹皮配伍應用。治熱入血分,常配伍丹皮、生地、水牛角絲,即犀角地黃湯。
若治斑疹色不紅活之證,常配伍紫草、蟬蛻等,即紫草快斑湯。
2.用于血滞經閉、痛經及跌打損傷,瘀滞腫痛諸證。赤芍能祛瘀行滞并緩解疼痛。用于活血通經,常配伍當歸、丹皮、川芎等,即滋血湯。
若治外傷瘀痛,常配伍桃仁、乳香、紅花等活血祛瘀藥。
若治婦人癥瘕血瘀,常配伍桂枝、茯苓、桃仁等,共奏化瘀生新,調和氣血之功,即桂枝茯苓丸。
若治中風氣虛血瘀,症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骞澀及肢體痿廢不用者,常配伍黃芪、地龍、當歸、桃仁、紅花等,即王清任名方補陽還五湯。
《醫林改錯》:“此方(補陽還五湯)治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張錫純言:“補陽還五湯,方中重用黃芪四兩,以峻補氣分,此即東垣主氣之說也。然王氏書中全未言脈象何如,若遇脈之虛而無力者,用其方原可見效;若其脈象實而有力,其人腦中多患充血,而複用黃芪之溫而升補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兇危立見,此固不可不慎也。”
3.用于癰腫、目赤腫痛等證。赤芍能涼血、祛瘀而散腫消癰,并能止痛、瀉肝火。如治癰腫疔毒,常配伍金銀花、黃連、蚤休等,即奪命丹。
若治肝熱目赤,常配伍菊花、木賊、夏枯草、桑葉等疏風清熱之品。
4.用于熱淋、血淋及熱痢帶血等血熱證,常配伍相應方劑中。
三、用法用量
赤芍常入煎劑,也做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幾十克不等,随症加減,不可拘泥。
赤芍炒後則藥性偏于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傷中,常用于瘀滞疼痛;若用酒炒,則可增強活血散瘀之力,但清熱涼血作用減弱,常用于閉經或痛經及跌打損傷。
汪昂言:“赤白各随花色,單瓣者入藥。酒炒用,制其寒。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後重不炒。”
四、應用注意
赤芍味苦性寒,故虛寒性閉經等忌服。血虛者慎服。
此外,自古有反藜蘆之說,需要了解。
——中醫實戰筆記:2021.1.7晚整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