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這個問題就像生存的意義一樣,幾千年來一直都萦繞在人類追索世界的路程上,至今依然無法給出一個準确的答案。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我們能夠知道的也隻是一個可觀測宇宙的範圍,以及非常有限的對太陽系的局部認知,而在這之外,幾乎就沒有任何可供我們窺探全貌的途徑了。
在可觀測宇宙之外到底是什麼,真正的完整的宇宙究竟是什麼樣子,人類确實難以有真正的概念,我們也隻能繼續對能夠觸及的部分進行深入研究。
宇宙的發展
先說可觀測宇宙,雖然它被稱為可觀測部分,但其實真正的大小依然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按照科學家的推測結果,它的半徑至少在四百到五百億光年之間,其中包含的事物也非常豐富,而且基本上都是以星系的方式存在。也就是和我們當前所在的銀河系一樣的由天體組成的結構。
在對這些星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了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現象,那就是人類和可觀測宇宙當中的這些結構之間的距離正在逐漸增大。
如果說以前還能從天文設備當中看到其中一部分星系的存在,那麼現在則是根本已經完全失去了聯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先來說說我們的宇宙,它的曆史已經非常久遠了,目前推測的結果估計是在130多億光年左右,所以按理說我們也是能夠看到這麼遠距離的。
但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卻達到了四百到五百億光年,這其實是因為宇宙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非常長的發展曆程,這個過程是以光的運動範圍來衡量的。
要知道光是目前宇宙中已知的最快物質,加上宇宙本身就經曆了很長時間的膨脹,所以我們最後能夠看到的宇宙要遠比它理論上的存在曆史要大得多。
我們要判斷一個宇宙空間的大小,要看的不僅是這些空間的存在曆史,還要考慮到其實際發展過程,而光線的運動就是我們重要的判斷标準。
也就是說當我們站在某個距離之外去看某個宇宙空間時,其實我們看到的是它剛剛誕生時候的樣子,但是它在這之後所經曆的發展變化卻是無法直接看到的。
而且除了本身的運動之外,還有一個最基礎的因素,那就是宇宙的持續膨脹,就像一個不斷被吹大的氣球,位于上面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會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變大,站在地球的角度,我們也就會慢慢與周圍的事物失去聯系了。
彼此之間的空隙變得越來越大,而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130多億光年,理論上說,如果我們假設宇宙膨脹的速度是均勻的,那麼再考慮到其他一些常數的影響,就能夠把宇宙的大小計算出來。
被孤立的人類
所以說這些星系是已經經曆了一百多億年的膨脹之後才和我們有了現在的距離,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人類正在随着這個過程逐漸與其中的事物失去聯系,這樣的事實難免會給我們帶來悲觀的心态。
因為目前為止并沒有看到讓人覺得有希望的變化,而且從更大的視角來看,這種膨脹帶來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人類夢想當中的移民也許就無法實現了。
至少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在地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距離合适,而且甚至已經有研究者在太陽系之外找到了這樣的地方,隻可惜人類要想去到這裡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也不排除我們還能找到更近的目标,隻是如果宇宙仍然按照目前這樣的速度加速擴張的話,就算再有可能的目标,也會慢慢超出我們能夠觸及的範圍之外,人類想要實現星際移民的夢想也就破滅了。
從目前研究的結果來看,這樣的情形還在不斷加重,如果把時間再往回追溯的話,也許真正從可能變成不可能的目标要遠比我們知道得多得多。
站在宇宙的視角來看,地球正在逐漸成為一個孤島,我們真正能夠聯系或者說觀測到的星系還不到原來的3%,整整失去了97%的可觸及目标。
考慮到這樣的變化,人類之後關于宇宙的認知需要不斷地進行更新,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當我們獲得一些新的發現,并定位到某個天體在星系中的方位之後,其實是不能立刻進行相應的研究和分析工作的。
因為這些天體的方位是過期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到的并不是當前的最新狀态,要想确定行動方針,需要重新分辨和推算。
結語
天文研究的目的除了服務于社會文明發展之外,也是在為人類的未來做考慮,不管是星際移民還是資源探索,對我們的意義都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一個新的發現都會帶來極大的希望,但是最終是不是真的能夠為我們所用,還需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如果在距離上超過了我們能夠去到的範圍,那麼基本上也就失去了價值。
如果這樣的形勢繼續發展,地球被孤立的狀态會愈發嚴重,也許再過一段時間,連能夠看到的星星也會漸漸變少,直到完全消失,等到天空完全找不到這些星星的時候,地球也許就真的完全與宇宙失聯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