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醉/看夕陽
序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清明節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一種曆史習俗的傳承,而這一節日的起源,相傳是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曆史。它的由來,和一段感人的曆史故事有關,清明節在即,小編與大家一起欣賞一個曆史故事:
介子推與清明節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因為“骊姬之亂”,晉獻公之子重耳(公元前697一公元前628年)為躲避内亂,避免遭受迫害,于是在他43歲那年,逃離晉國都城绛,開始了漫長的流亡生涯。
曾經有一次,在逃往衛國國境途中,資糧被偷光,重耳因糧絕幾近餓死,是時賢臣介子推(卒于公元前636年)割下自已腿上的一塊肉做肉湯給重耳充饑,當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這就是曆史上“割肉奉君”的故典。
在流亡期間,重耳輾轉了翟,齊,宋,曹,鄭,楚,衛,秦8個諸侯國,受盡了苦難折磨,也增長了治國才能。終于在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等的幫助下,結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了晉國,并奪回王位,在他62歲那年(公元前636年),成為晉國第22任國君,他後來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追随他逃亡時同甘共苦的功臣們都得以封賞,唯獨忘記了當年“割股啖君”,效犬馬之勞的介子推。 介子推受到冷遇之後,不但沒有向晉文公請賞,而是功不言祿,選擇功成身隐。
介子推走後,晉國大夫解張為其推不平,于是寫了一封書信挂于城門上,信中大意是:“龍失其所,周遊天下,衆蛇從之,一蛇割股,龍返于淵,安其壤土,數蛇入穴,一蛇于野”。 重耳見詩提醒,猛然回憶舊事,覺得有愧于恩人介子推,心中不安。于是,差人上門請介子推上朝受賞,但多次都找不到介子推。後來晉文公親自去請,當來到介子推家時,隻見大門緊閉,後來才得知介子推背着母親已歸隐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過着草衣寒食,孤獨清貧的田園生活。
晉文公又讓卸林軍上山搜索,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于是有人出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自已會出來。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知燒了三天三夜,直至大火熄滅,終究不見介子推身影。上山一看,隻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排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剛好堵住柳樹洞,洞中有一片衣襟,上面題有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當時晉文公悔恨不已,将血書藏于袖中,然後将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于那棵被燒焦的柳樹下,為紀念介子推,遂下令将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造祠堂,并将放火這天定為“寒食節”,曉谕全國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在離開前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回到宮中制成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便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級之間尊敬稱謂,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翌年同月同日,晉文公一行徒步登山祭拜,以示對介子推的哀悼,隻見墓前那棵大柳樹複活了,綠枝千條,晉文公望着複活的柳樹,如同見到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樹旁,珍愛地掐了一枝,編成圈戴于頭上,将這棵柳樹賜名“清明柳”,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後來,晉文公常把血書袖于身邊,作為鞭策自已的座右銘,他勤政廉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介子推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推崇為“春秋三傑”之一,他是忠于其主的典範。
雖然曆史上的寒食節與清明節不一樣,但人們後來慢慢把兩者合并為清明節,同時,清明節這一天要吃寒食,在清明節民俗裡,掃墓和踏青郊遊兩大禮俗,不僅代表中國的傳承,同時包含自然和人文的内涵。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從2008年開始,清明節被正式定為法定節假日。
根據曆史外傳,民間故事及清明節傳統習俗,撰作如下七言詩:
七絕•清明(二首)
(一)
割肉奉君轶事傳,
介推俸祿不沾邊。
綿山歸隐淡泊志,
亮節清風忠孝全。
注:平水韻下平一先 (外一首)
雨後春山一色天,
千山祭祀萬茔煙。
谒陵掃墓風如泣,
孝享民俗世代傳。
注:平水韻下平一先
七律/•淸明(二首)
(一)
清明祭祖世相傳,
追念哀思祀祖先。
淨掃碑塵培冢土,
焚香稽首化冥錢。
宗功祖德流芳遠,
克紹箕裘世澤綿。
孝感先靈承厚德,
天人感應種福田。
注:平水韻下平一先
(外一首)
清明柳絮醉春煙,
寒食清明節演延。
五鼎三牲祭列祖,
鮮花美酒奠先賢。
虔誠祭祀祈垂佑,
孝道文明恒久傳。
政治清廉弘美德,
中華定節大光宣。
注:平水韻下平一先
2022年3月20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