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列舉普及率最高的海魚,帶魚必然是選項之一。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像我這種出身于内陸的土包子就已經把冰凍帶魚吃膩了。雖然帶魚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大衆熟臉兒,但關于帶魚,也許有一些知識點是你所不了解的。
帶魚并非隻有一個物種,而是鲈形目帶魚科9個屬44種魚類的統稱,中國沿海有窄顱帶魚屬、沙帶魚屬、小帶魚屬和帶魚屬等4個屬。而在青島所在的黃海,隻有兩種分布:帶魚和小帶魚,二者同科不同屬,前者帶魚屬,後者小帶魚屬。
舟山漁場的帶魚
帶魚,學名Trichiurus lepturus,也叫白帶魚,這是帶魚中的主流種類,尤其是北方海域。其體型特征是一目了然的,“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尾略長,向後漸變細”,體長一般50-70cm,大者長達120cm,據說超過200cm的也有。其鱗片退化,無尾鳍與腹鳍,背鳍及胸鳍幾近透明。
帶魚是兇猛的掠食性魚類,主要以毛蝦、烏賊和小魚為食,收拾帶魚時可能會在肚子裡發現一些完整的小魚。口大,口裂後緣達眼下方,下颌長于上颌。牙強大,側扁而尖,兩颌前端各有2對倒鈎狀大犬牙,上颌具側牙10-13顆;下颌具側牙12-14顆,可謂“犬牙交錯”,兇相畢露。
小帶魚
小帶魚,學名Eupleurogrammus muticus,外觀和帶魚近似,但比較短,體長一般100至350毫米。通常栖息于近岸淺海、鹹淡水及河口附近。為沿海常見種類。
帶魚的側線走向
小帶魚的側線走向
帶魚和小帶魚,除了長度不同外,還可以通過側線走向予以區分。如上二圖中紅線所示,帶魚的側線在胸鳍上方向後顯著彎下,然後沿腹線直達尾端,而小帶魚的側線則是幾乎平直的。
皇帶魚,學名Regalecus glesne,月魚目皇帶魚科。體型類似于帶魚,同樣是“體延長,側扁,呈帶狀。自頭部向尾端漸變狹”,故名稱中有“帶魚”二字,但實際上和帶魚親緣關系很遠,都不是一個目。皇帶魚一般體長4米以上,頭部較鈍,第一至第五鳍條延長呈絲狀,腹鳍為一絲狀鳍條,和真正的帶魚差别較大。據說此魚肉有微毒,不宜食用,我國海域也不多見。
青島人通常把帶魚叫做“刀魚”,将本地以及附近海域出産的帶魚親切地稱為“本地刀魚”,日照産的也能勉強算本地刀,像南方來的帶魚則是“南方刀”。在青島人看來,本地刀比南方刀更加肉厚味美,二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論,這并不是毫無理由的蜜汁自信。帶魚的品質和海水水溫密切相關,南方海域水溫高,帶魚生長速度快,肉質略差一些。
如果都是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這個種,從外觀上很難區分本地還是南方。但是如果你看到的帶魚是黃眼睛的,這個不用問,肯定是來自南方的(可能是黃邊帶魚),其肉質粗糙,香味不足,建議盡量不買。
另外一點,同樣都是帶魚/Trichiurus lepturus,來自于熱帶海域的可能會有枕骨瘤(如上圖),一種骨質增生,大概生長太快了,連骨頭都增生了......而本地的帶魚就不會有這個特點,諸位吃帶魚的時候不妨留意一下。
通常認為,帶魚屬于深海魚類,一旦被捕獲上岸(船)會因壓力急速變化而死亡。這種說法并非錯誤,一般來說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确實見不到活着的帶魚。
但帶魚會以一日為周期往返于深水和近表層,如果它們在淺層的時候(晨、昏或夜間)被捕獲,并不會立即“爆掉”死去,而會活蹦亂跳地閃着美麗的銀光,和經過舟車勞頓、銀粉脫落的冰凍帶魚簡直不是一個物種。新鮮的帶魚可以生食,絲毫沒有魚腥味,晶瑩透亮的魚肉十分有嚼勁,尤其是那一層堅韌的表皮。
一般市場上的帶魚适合切段煎炸,做法如下:
1、 帶魚洗淨,切段;姜切絲;蔥洗淨,切絲;
2、 帶魚塊用鹽、醬油、味精、姜、蔥絲腌漬入味;
3、 煎鍋上火,加油燒熱,下入魚塊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4、喜歡椒鹽的盤中放點椒鹽蘸着吃更是别有一番風味。
新鮮度高的帶魚更适合清蒸。
家常紅燒也不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