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蔔松竹
清遠市陽山縣青蓮鎮青蓮村,是一個形态上村街合一的優美小村莊。秤架河從村邊流過,勾畫出一連串古風猶存的青石碼頭。河上仍有船屋住着人,村民們在河邊互相幫手洗衣服。近冬至時節,水位不高,水中幾個沙洲點綴,對岸山影連綿,似能聽見山岚之聲。
12月20日,廣東省古村落評審專家組一行到清遠開展第七批廣東省古村落考察認定工作,這座如畫的小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青蓮村水運社
古村村口的醒獅
寨江村古橋
寨江村寨門之一 圖/蔔松竹
把小村子放到大的“山水景觀”中去
“青蓮鎮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都是我們陽山最繁華的地方”,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清遠市政協特聘文史專家黃遠奇說。的确,即使在今天,走在青蓮鎮那條舊稱“沙市街”的臨河老街上,老商鋪、老供銷社、老郵局、老客運站、碉樓、水運社……仍接踵在身側閃過。根據當地村、鎮提供的材料可知,青蓮在漢代就建有通津古碼頭,坐擁“三江六岸”獨特資源優勢,曾是水陸交通樞紐,商業、運輸業發達。廣府商人等外來商客常雲集來往于青蓮,讓這裡成了陽山縣乃至三連地區的貨物運輸中轉站、商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上世紀80年代前,陽山縣百貨、醫藥、土産、糧煙酒公司的“四大批發倉”均設在青蓮。連江、秤架河在青蓮彙聚,河道長達30多公裡;這個因盛産蓮藕而得名的小地方,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呂氏春秋·恃君覽》中有“楊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餘糜之地。縛婁、陽禺、驩兜之國……”這是正史典籍最早論及陽山的文字記載。陽禺國為2000多年前的古廣東三小國之一,治所據稱就在今青蓮鎮一帶。秦漢時期,附近開拓了驿道,正與今天的青蓮村隔江相望。
專家組組長,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唐孝祥說,從考察的情況看,青蓮村值得好好規劃。但規劃的時候不能隻考慮到村子本身,還要把旁邊的河,對面的山容納進來,“做個大的規劃”。
而這種“跳出古村看古村”的視野,似乎也是當地人的想法,“省道 S347線和待建的廣連高速貫通境内,廣連高速公路出入口離圩鎮約1公裡,柳韶鐵路規劃經過青蓮鎮,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在村、鎮提交的申報材料裡,類似的表述占了不小的篇幅。
記者在近來的采訪中發現,随着古村落發現、研究和開發的深入,對于如何保護和開發,各方的認識也愈趨深入。不再将古村看作一個個孤零零的個體,而是從更宏觀、更整體的體系中去看古村,保護、開發古村,成了更普遍的做法。
連片的村落群 或許更有助于保存傳統風貌
清遠連州東陂鎮,有兩座相鄰不遠的小村,一名寨江,一名西塘。寨江村邊的東陂河,水質清澈,一座當地人稱作“拱橋”的老石橋跨河而過,橋頭一株大樹枝丫舒展,在冬日裡于天幕上勾勒出漂亮的線條。來此的人,都忍不住在拱橋上拍下一張靓照。橋旁有一座老觀,叫做“涼風觀”,隻存藤蔓覆蓋的遺址,卻别有幾分古意。村裡的幾座古寨門也保存了下來,村民潘健波告訴記者,它們是村中幾姓族人先後遷徙到此的安居見證。老村邊仍有數百米石寨牆蜿蜒。一群小朋友在寨牆下的石路上跑來跑去,活力十足。
從寨江村驅車沿山路彎彎曲曲地前行,過小河,一路可見肥沃的田地,碧綠的菜蔬長得正旺。行不遠,進入一片蘆花叢,約數百畝。正是寒潮來到,遍地蘆花金黃,這是屬于廣東特有的冬日風景。蘆花叢外,山形玲珑,景觀非常優美。到了西塘村,最大的看點是廣東省文理學院及廣東省文理學院附中舊址。1939年底,廣東省文理學院及廣東省文理學院附中(今華南師範大學及華師附中)從韶關乳源搬遷至西塘村,校舍設在西塘村“五福堂”及陳氏宗祠裡。專家一行到這裡時,舊址正在按照當時的格局展開修繕。當地專家說,近來不少大中學生通過研學等方式到這裡來參觀,很多人是帶着一種對學校的榮譽感、自豪感來的。這讓這座遠山中的小村,一下子和大都市裡的當代生活聯系了起來。
西塘村有陳、許兩姓,傳統經營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紅薯、芋頭、花生、蔬菜等作物,特色農産品有東陂菜心、花生、茄子、青瓜。特色傳統美食有東陂臘味、芋頭糍、豆沙糍、艾糍、原汁糯米甜酒。紅滿天花卉種植基地設在村中單馬坪,占地3萬多平方米,年産花卉300萬盆,産值達5000萬元,據介紹,目前東陂鎮借此打造“花卉小鎮”,推動“旅遊 農業”産業的發展。
實際上,從專家此前考察的保安鎮到東陂鎮的公路,一路上山景、林景就已經很漂亮了,作為一條旅遊公路,潛力很大。專家們指出,單體的小村或許規模有限,但如果能考慮把寨江、西塘這樣相距不遠,本身自然和人文資源禀賦不錯,中間又有多樣的景色串聯的多個村落整合起來保護和開發,或許更能存留它們傳統的風貌和文化信息。
老村不止有老屋 更重要的是老民俗老物件
記者在此次考察中發現,廣東正在積極推進的一些省乃至跨省層面的文旅項目,比如南粵古驿道體系,對沿線的古村落助力不小。比如連州保安鎮的種田村,其實早年是“屯田村”音傳而來。除了村中的老建築,旁邊的山梁上還有古道通過,并有明代時的屯田堡壘遺迹保存下來;在之前幾批的評選中已經入選廣東省古村落的大元村,村口出來就是“秦漢古驿道”的出發點。這種成體系、長線條的文化軸線,已經成為很多古村落在推廣自己時大力宣傳的内容。
宋末元初,星子鎮小沖坳村始祖何善友從江西吉安府經南雄珠玑巷到星子鎮,在今村境東南一個山谷開基立村。至明朝嘉靖年間,村坊搬遷到現村址,沿用原村名。從立村至上世紀初,小沖坳隻有何氏一姓,都是始祖何善友嫡傳的“一公之孫”。這個村子的民俗非常有趣,專家一行在這裡看了地道的舞春牛表演。小沖坳屬韶州民系,星子老表族群。村裡的方言是星子話,是韶州土話(也是連州土話)其中的一種。記者了解到,在老村現存的老屋中還保存有不少老家具、老用具、老農具,這裡過去也是有名的出石匠的地方。專家們在這裡看到,村民們正在自發地征集老物件,準備成立“小沖坳村民俗文物陳列館”,從蓑衣到犁耙,從鐵鍋到陶罐,已經收集了不少。村民告訴記者,現在保護老村,大家都明白不能隻保護老房子,還得把老的習俗、傳統保存下來,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念家,也才能讓更多的外地遊客願意來看。(蔔松竹)
來源: 廣州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