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03:51:00

關于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那時的人們,通過繪畫形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狩獵情況,内容多以野馬、野牛、野豬、山羊、猛犸和赤鹿等野生動物為主。

随着時間的推移,人類早期的這種以繪畫記載的形式,慢慢演變為圖形文字符号;由于文明發源地的不同,人類的文字起源主要有四種。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1

第一種為楔形文字,屬于兩河流域文明,是公認的人類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多刻在木闆和石闆上,且多為圖像;大概經曆了400年左右的演變,楔形文字系統趨于成熟,字形變得簡潔起來了,主要以抽象化的方式呈現。

而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字母文字。這種文字簡單易學,很快被人所接受;那麼,楔形文字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進入公元元年之後,這種古老的文字也就無人使用了;可以說,楔形文字就此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2

第二種為象形字,即埃及聖書字,這是公元前3000年埃及第一王朝所創造的文字,其主要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組成;在古埃及古典時期,符号總數約有700來個;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數量超2000個;所以,這些基本的符号,便組成了全部語詞,也就是音節文字。

後來,埃及被羅馬帝國吞并後,文字全面受禁;這也表明,此種文字漸漸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中,讓它成了一種無人能解的文字,成為至今的“世界之謎”。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3

第三種為瑪雅文字,這也是一種神秘的文字;因為,它既有象形,也有會意,還有形聲。

羅索夫曾表示:“瑪雅文字和古埃及、中國的文字一樣,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

換言之,瑪雅象形文字一方面代表了一個整體概念,另一方面又有其獨特的發音。

此後,随着西班牙人對尤卡坦半島的征服,以及對瑪雅文化的殘酷鎮壓和消除行為,令瑪雅文化就此銷聲匿迹了。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4

第四種為甲骨文,即中國古代文字;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契刻在獸骨上的文字,又稱“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所見的最成熟的漢字。

1899年,《老殘遊記》作者劉鹗到藥店買藥,發現中藥中有一種叫“龍骨”的中藥,其表面有漢字的刻紋,由此揭開了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

經過考證,人們才追溯到中國商朝時期,王室将這些甲骨片用于占蔔記事而契刻上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載體。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5

而在我國文字學家、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的《文字小講》中,就從“服飾”“出行”“居住”“人體”“農事”“娛樂”“工藝”“器物”8個維度,講述了100個中國文字的前世今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了造字的創意,文字産生的緣由,以及字形、字義的演變等内容,将文字背後的社會、文化、生活百态、地域風俗等曆史圖景呈現在青少年讀者面前,揭開文字的“神秘面紗”。

就如陳寅恪先生所說:“凡解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字有着數千年的發展史,見證了社會的變遷;而我們如今能通過這套書來了解文字背後的“故事”,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來說,有着重要的意義。

這套書除了作者提供的大量珍貴文物圖和趣味彩圖,并按照商甲骨文、兩周金文、秦小篆、現代楷書的順序進行對比展示,讓我們在拓寬知識的同時,還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6

比如,作者對于工藝篇中的“木”字,如此解讀:甲骨文的“木”字,作一株有根、幹及枝丫的樹形。

還有,關于服飾篇中的“帶”字,《說文解字》中說:“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重巾。”這句話很好地描述了“帶”在服飾中的作用。

而金文中的“帶”字,是表示作為衣服的腰部被帶子束緊之後而在下擺所形成的褶紋狀;帶子不僅可以束緊衣服,還可以用來攜帶工具及裝飾物件。

對于文字的解析,除了概念的陳述,作者還從字意上延伸出了許多的内容,如典故、知識鍊接等等。

因此,《文字小講》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述了100個文字的奧秘,讓青少年既能體會到文字的奧妙,又能鍊接文字之外的知識。

可以說,孩子在8個維度的文字解讀中,就如跨越時空,重返到古人的生活現場,與古人一起“說文解字”。

所以‬,‬這是一‬套‬适合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書籍。‬

願我們與‬孩子共‬讀此書時,能有更多的‬領悟和見解。

很多古文字的演變過程(跨越時空與古人一起)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