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潮汕方言常用詞彙

潮汕方言常用詞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04:36:23

潮汕方言常用詞彙?( 摘自《第五屆潮學國際研讨會論文集》陳偉武,隻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于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删除),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潮汕方言常用詞彙?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潮汕方言常用詞彙(潮汕方言詞零箋)1

潮汕方言常用詞彙

( 摘自《第五屆潮學國際研讨會論文集》陳偉武,隻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于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删除)

浪迹在外廿餘載,潮汕方言為父語母語,無時敢忘。雖未精研,亦嘗究心。近時讀書續有弋獲,敷衍成文,聊志言文印對之迹耳。   井花水[ts?觗1 hue1 tsui2]。   潮語稱新汲之井水為“井花水”。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法酒》:“秔米法酒:糯米大佳。三月三日,取井花水三鬥三升,絹簁麹末三鬥三升,秔米三鬥三升。”亦作“井華水”,如《宋書•劉懷慎傳》:“平旦開城門,取井華水服。”《本草綱目•水》“井泉水”條[集解]引汪穎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   草蛨[ts ‘ao2 me?揲4]。   蚱蜢古有諸種異稱。《方言》卷十一:“蟒,宋魏之間謂之蚮,南楚之外謂之蟅蟒,或謂之蟒,或謂之螣。”晉•郭璞注:“蟒,即蝗也。……亦呼蚱蛨。”《說文》:“蟅,蟲也。”王筠《句讀》:“按即今北人所謂蛨蚱,江南人謂之蝗蟲。”《說文新附》:“虴蜢,草上蟲也。”《玉篇》:“虴,竹百切。虴蛨,蟅蟒也。”《龍龛手鑒•蟲部》:“蚱,蚱蜢,蟲也。”蚱蜢屬草上蟲,故潮人稱為“草蛨”   白墡塗[pe?揲8 siaη6 t ‘ou5]。   白垩即白土,潮語稱為“白墡塗”。《神農本草經》卷四:“白垩,味苦,溫,無毒。治女子寒熱、癥瘕、月閉、積聚、陰腫痛、漏下、無子。生山谷。”《名醫别錄》雲:“白垩,一名白善。”馬繼興等先生注雲:“一名白善,《吳氏本草》(見《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九)作‘一名白墡’。”(1)《太平禦覽》卷九八八《藥部五》“白垩”條雲:“《本草經》曰:白垩,即白善土也。生邯鄲。”白垩,《唐本草》(寺本)亦寫作“白惡”,古人以土之黃色者為正色,白者為惡,因諱言“惡”,故改稱“善”,複加土旁作“墡”為專用字,與“垩”作“”相似,居延漢簡屢見“”字,如“六月癸未受檄載,以己醜到燧,得十五石。”(《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73.23,173.10)(2)“口不塗。”(214.82)潮語以白垩為“白墡塗”,沿襲古稱,“塗”為“土”之同源字。   [kuai1]。   河豚,潮語稱“鲑魚”,亦古語之遺。《山海經•北山經》:“(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赤鲑。”郭璞注:“今名鯸鲐為鲑魚。”鲑,字亦作“”。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卷六“魚”條有詳述:“魚,肝及子有大毒,入口爛舌,入腹爛腸,肉小毒。人亦食之,煮之不可近铛,當以物懸之。一名胡夷魚,以物觸之,即嗔腹如氣球,亦名嗔魚。腹白,背有赤道如印,魚目得合,與諸魚不同。江海中并有之,海中者大毒,江中者次之,人欲收其肝、子毒人,則當反被其噬,為此人皆不錄。惟有橄榄木及魚茗木解之,次用蘆根、烏蓲草根汁解之。此物毒疾,非藥所及。”(3)宋•羅願《爾雅翼•釋魚》:“今之河豚。……一名嗔魚。”《本草綱目•鱗部》“河豚”條下雲:“魚,一作鲑……豚,言其味美也。○,謂其體圓也。”鲑,《廣韻•齊韻》作“古攜切”。“”為“鲑”之聲符替代字,《六書故》音“均規切”。   廉[niam3]。   廉,潮語用為表棱角之量詞,《潮汕方言詞考釋》有詳考(4),今略作補苴。《神農本草經》卷四:“連翹……一名三廉。”馬繼興等先生注雲:“一名三廉,《和名類聚抄》卷二十引《本草》作‘一名三廉草’。”(5)連翹别稱“廉”或“三廉草”,當由其莖呈三棱狀而得名。   飛屍[pue1 si1]。   潮語稱突然間咽喉刺痛而吞咽困難為“食着飛屍”。“飛屍”本為神名,漢•王符《潛夫論•巫列》:“土公、飛屍、咎魅、北君、銜聚、當路、直符七神。”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一以飛屍、遁屍、風屍、沉屍、屍注為“五屍”,雲:“凡五屍,即身中屍鬼接引也,共為病害,經術甚有消滅之方,而非世徒能用。”(6)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三“飛屍候”雲:“飛屍者,發無由漸,忽然而至,若飛走之急疾,故謂之飛屍。其狀,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上沖心胸者是也。”(7)又卷四十二“妊娠飛屍入腹候”雲:“飛屍者,是五屍中一屍也。其遊走皮膚,貫穿髒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為飛屍也。”所述症候雖與潮語“飛屍”略有出入,論其語源理據并無二緻。《本草拾遺》卷六“鲩魚”條:“鲩魚,無毒。主喉閉、飛屍,取膽和暖水攪服之。鲩似鯉,生江湖間,内喉中飛屍上,此膽至苦。”此處“飛屍”當近于潮語所指。   時行[si5 h?觗5]。   潮語稱流行病為“時行”,“行”讀[h?觗1],與通常讀[k?觘?觔1](行走)讀[haη1](操行)異,故宜表而出之。古稱流行病為“時行”、“時行病”、“時氣病”、“天行”,如《肘後備急方》卷二“治時氣病起諸勞複方”:……“即得病,曰陰易,殺人甚于時行,宜急治之。”《諸病源候論》卷九“時氣候”雲:“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潮語“時行”當即“時行病”簡稱,猶言“天行”。同書卷四十六“時氣病候”雲:“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之氣……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亦呼為天行。”   内傷[lai6 siaη1]。   傳統醫學中“内傷”有二義,一為病因,即因七情六欲過度而傷損髒氣為“内傷”,如《漢書•藝文志》:“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内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一為病名,指創傷損及肢體深部組織及髒腑、氣血之病患。以上二義潮語通常讀為[lai6 sie1],而專指痨病則讀[lai6 siaη1]。俗語雲:“好合癞滒同床,孬合内傷對門。”   空心肚[k ‘aη1 sim1 tou2]。   空腹,潮語稱“空心肚”或“空心腹”,“肚”亦腹也。古時以為饑飽服藥關乎療效,《神農本草經》卷一《序》雲:“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空腹”或稱“空心”,《肘後備急方》卷三“老瘧久不斷者”方:“藜蘆、皂莢各一兩(炙),巴豆二十五枚。并搗,熬令黃,依法搗,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發時一丸,臨發時又一丸,勿飲食。”敦煌寫卷《雜方術•疾風方》:“……取黑名,餘藥棄之。曬幹,盒中盛之,每日空心酒下四十丸。”(《伯》3093)(8)   數念[siou3 niam7]。   《詩•邶風•終風》:“寤言不寐,願言則嚏。”漢•鄭玄箋:“言我願思也。嚏讀當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雲:‘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鄭箋以漢代民俗證古語。且此俗流播至今,潮語尚然。人嚏,則雲:“有人在數念你。”“數念”,說起,猶漢代語所謂“道”也。古或以嚏為不吉,《燕北錄》:“戎主太後噴嚏,近侍臣僚齊聲呼‘治夔離’,猶漢人呼萬歲也。”現代廣州人嚏則雲:“大吉利市。”   竄鼻空[suanη1 p?觘7 kaη1]。   物體氣味濃郁熏鼻,潮語謂之“竄鼻空”,竄,《廣韻•換韻》作“七亂切”,潮語通常讀為[ts ‘uaη3]。竄,《集韻•桓韻》作“七丸切”,可知潮語讀為平聲作[suaη1]亦有來由,隻是聲母略變而已。馬王堆帛書《養生方•[勺]》:“以汁染布三尺,陰幹,辄複染。汁索,善裹布,勿令粗口。用,取大如掌,竄鼻空,小養(癢)而熱。”整理小組讀“空”為“孔”,且注雲:“竄,《荀子•大略》注:‘容也’”(9)今按,“空”因有孔義,《考釋》論之綦詳(10),毋煩讀破。鼻窦狹小,難容如掌藥布,可知注誤。《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診脈,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已。”唐•司馬貞《索隐》:“謂以熏熏之,故雲竄,音七亂反。”前揭帛文“竄”字用同《史記》。   敗醬[pe7 ts?觘?觗3]。   螃蟹生病,潮語或稱“敗醬”。家兄偉文語雲,“敗醬”為蟹之血液病,其血濃濁,乍死旋臭。初以為指“病醬”,後因藥名而知當作“敗醬”。《神農本草經》卷四:“敗醬一名鹿腸。味苦,平,無毒。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生川谷。”   儉啬[k ‘iam6 siak4]。   吝啬,潮語俗稱“鹹啬”,實為“儉啬”之音變。《詩•魏風•葛屦序》:“其民機巧趨利,其君儉啬褊急,而無德以将之。”《南史•曹武傳》:“武性儉啬,無所饷遺。”潮語用法同此。   控[koη3]。   敲擊,潮語或稱為“控”。《莊子•外物》:“儒以金椎控其頤。”成玄英疏:“控,打也。”《集韻•江韻》:“控,打也。”《說文》:“,從上擊下也。”《齊民要術•種瓠》:‘《氾勝之書》曰:種瓠法……著三實,以馬箠其心,勿令蔓延。多實,實細。”正用擊義。控、同源猶如“空”、“殼”同源,“鴻”、“鹄”同源。《考釋》指出,潮語“毃[k‘ok4]”合于古書“擊頭也”、“擊也”之訓(11),毃與“控”亦音近義通,毃、《廣韻•覺韻》同作“苦角切”。   坉[t‘uη7]。   以泥沙雜物填水,潮語,曰“坉”,如俗語“搬山勿坉窟”(甯可搬山也不填水池)。《玉篇•土部》:“坉水不通,不可别流。”《集韻•混韻》:“坉,塞也。”又《魂韻》:“坉,草土填水曰坉。”古籍本用“屯”字表阻塞,“坉”當由“屯”字孳乳而來,《廣雅•釋诂三》:“屯,聚也。”聚集與阻塞義相因,《水經注•河水》:“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屯流。”“屯流”猶言“坉水”;《水浒傳》第二十三回:“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屯”與“塞”互文見義。   注釋:   (1)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注》,第423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2)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第274頁,文物出版社,1987年。   (3)唐•陳藏器撰、尚志鈞輯釋:《〈本草拾遺〉輯釋》,第230—231頁,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4)李新魁、林倫倫:《潮汕方言詞考釋》,第257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5)馬繼興主編:《神農本草經輯注》,第372頁,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   (6)晉•葛洪撰、王均甯點校:《肘後備急方》,第12頁,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7)隋•巢元方撰、高文鑄點校:《諸病源候論》,第353頁,華夏出版社,1997年。   (8)馬繼興等輯校:《敦煌醫藥文獻輯校》,第744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9)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第103頁,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同注(4),第229頁。   (11)同上,第184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