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這是一個「讀書思考」系列。因為讀書感想總在深夜蹦出來,所以這個系列就叫「寫在淩晨1點」。
一本好書,可以牽引讀者進入深度思考狀态,重組已有的信息和知識,帶來新的、巨大的收獲,這是我讀完三遍《第五項修煉》之後的感受。
下面分别從管理者和員工的視角,來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思考。
01 管理者視角:該不該換人
很多年前,我在一個大廠工作,帶小團隊。時任上級在質疑我工作進展的時候,總會直指某個員工,對我說:張三到底行不行!不行趕緊幹掉!
經曆過幾次這種質疑後,我也有點困惑:團隊裡這幾個人真的有這麼差嗎?換掉這個人,問題就能解決嗎?當時我沒有太多經驗,沒有分辨能力,但大概也會覺得換人可能是對的。
這樣的團隊管理理念,并非少數。
我之後遇到的上級,或者接觸過的團隊管理者,很多都會依賴「換人」的方式,去解決當前的業務問題。可能不會那麼激進,但内心是認可的。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不同公司、不同場景、不同團隊裡,感受差異非常大。當然這裡不隻是指,我該不該換掉下屬,也包括我該不該被換掉。
就像做事的方法論一樣,這屬于管理理念,終歸是要有自己的理解的,我之前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在讀完《第五項修煉》之後,我發現自己的視角是錯的,這不隻是管理問題。
之前的思路是這樣:業務進展慢→人的能力不夠→換成能力更好的人→業務進展變快
這就是典型的用「線性思維」觀察因果鍊,而沒有看到事情的相互關聯結構,沒有用「系統思考」的方式觀察問題。
來自《第五項修煉》
《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當置身同一個系統中時,人們無論有多大差别,都傾向于産生相似的行為結果。
當問題出現或績效不如意時,我們喜歡找出某人或某事加以責怪。但是,系統的危機往往是由其自身引起的。
就是說,隻是粗暴的換人,解決不了業務進展慢的問題。甚至這不應該被定為成業務問題或管理問題,而是要以組織的視角來研究,否則無論誰在這個位置上,都是一樣的。
我是有感觸的。
在另一個我工作過的大廠,有足夠的實力去招到領域裡最好的員工,不管是産品、研發、運營、市場等,隻要能定位到範圍,大概率都能捕獲。
當這些「最好的員工」遇到業務問題時,公司就會招「更好的員工」去替代。既然是「最好」,為什麼還有「更好」存在呢?因為在公司的眼中,當最好的員工入職後,就不再是最好的了,外面的人才更好。
眼看着一個個業内的優秀人才,從剛入職時的意氣風發,到一年後的萎靡不振,這個普遍現象肯定不是少數人的能力問題,而是在這個系統裡,個體傾向産生相似的行為。
邏輯是這樣的:系統結構→行為模式→事件,左邊依次決定右邊。
在日常工作中呈現出來的是「事件」,前面講的去換人,隻是針對事件給出的措施,并沒有看到根源是系統結構帶來的。
來自《第五項修煉》
那麼,什麼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觀察整體的修煉,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觀察相互作用的關聯,而不是各個分離的東西;以及用來觀察變化的模式,而不是靜态的快照圖片。
劃重點,系統思考的本質要看相互關聯結構,要看變化的動态過程。
1)人類系統的結構很微妙。在複雜的生命系統裡的結構,是指支配行為模式的相互關聯,包括人們怎麼做決策。
2)解決問題的關鍵杠杆作用往往來自新的思考方式。在人類系統中,人們常常不能發揮杠杆作用的潛力,找不到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隻注意自己的決策,而忽視這些決策如何影響他人。
用一張圖來描述「系統思考」,大概是這樣:
來自《第五項修煉》
上圖是說,新産品帶來收入,所以要持續研發新産品,來拿到更多收入。但研發團隊的人數就要随之提升,才能跟上研發計劃。
随着團隊人數增多,研發負責人就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團隊管理上,分散了做研發的精力,導緻新産品上線時間延遲,以及新産品推出的速度下降。
所以,在面對「持續研發新産品」這個問題時,如果隻考慮眼前短線收益,沒有像上圖一樣系統的思考問題,會在一段時間後看到延遲的負反饋,反而解決不了問題。
對于這本書的内容,正文就不做提煉,感興趣的可以看本文第3部分。
02 員工視角:我的工作亮點是什麼
作者把這本書的理念主要應用在組織上,叫「學習型組織」,但我覺得系統思考也完全适用于業務層面,幫助我們去認識和分析業務的本質,以及遇到的問題。
或者,組織和業務本來就不能獨立割裂來看,要放在一起才能做決策。組織要賦能業務,業務要給組織反饋。
話雖這麼說,實際上我們組織的設計和搭建做得好嗎?有多大比例的員工,在組織中是如魚得水的施展才能?有20%嗎?
可能是互聯網行業發展太快、競争太激烈了,所以組織建設一直追不上業務的發展,導緻大部分員工都在疲于奔命,在組織中掙紮。這種感受就是想活活不好,想死不敢死。
既然選擇在公司打工,那麼評價這個人的方式就要跟着公司走。公司認為這個員工厲害和重要,在其他人眼中,他/她就像高人一等;反之,就低調苟活吧。
公司對員工的評價,體現在績效、級别、薪資獎金、業務範疇等。評價标準主要看工作成果。在工作成果裡面,主要看工作亮點。
每個員工心裡都有一個問号:我的工作亮點是什麼?
要說明的是,我并不反對以亮點來評價員工工作,也認為有亮點産出的員工就應該獲得更好的評價。我參與過多個公司的運營職級晉升标準的制定,全部都是這個導向。
在執行這個評價标準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讓管理者都很難處理:一位兢兢業業的員工,把自己職責範圍内的工作完成的很好,業務屬性和精神屬性都很強,但工作産出亮點不夠,這樣的員工可以晉升嗎?
這種情況,常出現在負責基礎工作的員工身上,職責是做好後方保障,而不是去前線殺敵。比如内容審核、數據支持、用戶服務等等。
工作的職責決定了很難出亮點,這也不是員工的錯。如果出色的完成公司的任務,仍不能得到好的評價,那麼誰還會做這個工作呢?這個崗位優秀人才的流失,公司是有損失的。
以《第五項修煉》書中提出的「系統思考」方法,來看公司的評價體系:
1)公司是複雜度很高的協作組織,類似生命系統,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也需要各種職責的崗位。如果用單一的評價體系,會導緻部分崗位或人才在公司這個生态裡「死掉」。
2)公司評價體系有導向作用,死闆的隻看「工作亮點」,會導緻部分員工隻做與亮點有關的事,這就違背了公司對這個崗位的訴求,造成表面虛假繁榮,但内功盡失。
引用我與朋友的一段聊天記錄:
這種情況該怎麼解決?根本上說,需要一群懂業務的管理者。從評價體系制定和執行兩方面落地:
首先,從評價體系制定上,适配不同崗位角色的各種情況,切勿一刀切。這是制度上的保障,沒有這個,在公司層面就不可能有統一認知;
其次,執行時做好度的把控,執法與立法同樣重要。要能看到努力并達到公司要求的好員工,也要能看到平時劃水隻在某些時刻刷存在的壞員工,在執行時給出導向。
如果沒有懂業務的管理者,這兩點是都沒辦法做到的。不了解不同崗位會面臨什麼問題、痛點是什麼,從評價體系制定時,就無法适配。在執行的過程,更是考驗管理者,面對不同情況的靈活處理方法。
03 讀這本書的方法
如果你不打算讀這本書,這部分内容可以跳過。
這本書有2個缺點:
1)結構不太清晰,需要結合書後的附錄才能梳理清楚。
2)描述有點啰嗦,讀起來有些晦澀。
建議先看書後的附錄,更容易了解結構。以及重點讀前7章,是這本書的核心内容,也是對我們最有價值的那部分。
因為這五項修煉,分别是: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共同願景、心智模式、團隊學習。書中重點講的是「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這是其他四項的基石,前7章講的是這部分。
之後的内容,是其他四項修煉,對于國内的讀者來說,在很多管理書籍中都有提到,收獲感會少很多,所以建議略讀。這樣的讀書方法,可能會幫大家更容易搞定這本470頁的書。
以上,就是我讀《第五項修煉》這本書的思考。如果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看到吧!
附:《第五項修煉》讀書筆記
這五項修煉,分别是: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共同願景、心智模式、團隊學習。書中重點講的是「第五項修煉」,是系統思考,這是其他四項的基石。
從我的視角來看,這個理念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于「系統思考」。其他四項在很多管理學書籍中都有提到,與這本書中講述的内容差别不大。所以,以下隻講「系統思考」。
在工作中或者分析問題時,會遇到「學習障礙」:
1、我就是我的職位。不具備全局視角;
2、對手在外部。不從自身找原因,不是态度問題,是視角問題;
3、主動積極的幻覺。應該是思考方法的結果,而不是情緒狀态的産物;
4、執着于短期事件。隻解決了眼前問題,沒關注長期價值;
5、溫水煮青蛙。危險的漸變過程,讓人不容易察覺;
6、試錯法的錯覺。當試錯的結果超越我們的學習視界,比如有時間延遲等情況,就無法學習到經驗;
7、管理團隊的迷思。團隊成員要麼表面團結一緻,要麼互相指責,都是掩蓋問題。
通過「啤酒遊戲」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1、結構影響行為。在同一結構中,不同的人也會做出性質類似的表現。當問題出現或績效不如意時,我們喜歡找出某人或某事加以責怪。但是,系統的危機往往是由其自身引起的。
2、人類系統的結構很微妙。在複雜的生命系統裡的結構,是指支配行為模式的相互關聯,包括人們怎麼做決策。
3、解決問題的關鍵杠杆作用往往來自新的思考方式。在人類系統中,人們常常不能發揮杠杆作用的潛力,找不到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隻注意自己的決策,而忽視這些決策如何影響他人。
「系統結構」(啤酒遊戲中提到過)影響行為模式:
1、當置身同一個系統中時,人們無論有多大差别,都傾向于産生相似的行為結果。為了理解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能隻看到個人失誤或者運氣不佳,也不能隻看到人物和事件,必須看到隐藏在事物表面以下的結構模式:它們塑造了人的行為,它們創造的條件使各類事件得以發生。要改善這個問題,必須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影響範圍,你的影響遠遠超出你的職責範圍,對周圍或上下遊的影響。
2、解決和改進問題,取決于思考方式:系統結構→行為模式→事件。日常看到的事件,是被行為模式影響,被系統結構所決定的。
什麼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觀察整體的修煉,是一個思考框架。用來觀察相互作用的關聯,而不是各個分立的東西;以及用來觀察變化的模式,而不是靜态的快照圖片。
「系統思考」的實質是什麼:
看清各種相互關聯結構,而不是線性的因果鍊;
看清各種變化的動态過程模式,而不是靜态的快照圖像。
「系統思考」三元素:
系統思考語言中的所有觀念,都是以正反饋、負反饋和延遲,這三個元素為基礎建立的。
正反饋,加速的增長或者衰減。注意,正反饋不是正向反饋;
負反饋,是指穩定反饋,比如一個壞習慣,聲稱要改掉,但堅持不改。
系統基本模式:
1、有延遲的負反饋。典型案例是熱水開關反應遲鈍的淋浴。要麼保持耐心,要麼使系統反饋更靈敏;
2、增長極限。不要在正反饋環路上使勁兒推,要試圖消除限定因素;
3、轉移負擔。典型案例是通過飲酒來減輕工作壓力;
4、目标侵蝕。短期緩解方法使長期、根本目标受到侵蝕;典型案例公司為了降低成本,去降低質量标準;
5、惡性競争。典型案例是價格戰。尋找雙赢的方法,某一方可以單方面逆轉這種惡性循環,用公開、主動、大膽的和平行動;
6、強者愈強。
7、公地悲劇。個體根據自身利益需求來使用有限的公共資源;
8、飲鸩止渴。短期修補帶來未知的長期後果;
9、增長與投入不足。如果還有增長潛力,要在增長增速下降之前,去做充足的投入;
第五項修煉的法則:
1、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決方法;
2、你越使勁兒推,系統的反彈力越大。補償反饋,即願望良好的措施介入後引起系統的反應,結果抵消了介入行動所帶來的好處;
3、情況變糟之前會先變好。行為的目标往往是作用于當下的,補償反饋會有一段時間延遲;
4、選擇容易的辦法往往會無功而返;
5、療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轉移負擔給介入者;
6、快即是慢。幾乎所有的自然系統,從生态系統到動物再到人類組織,都有天然固有的最佳成長速度。最佳成長速度,比可能的最快成長速度慢很多。
7、因和果在時空中并不緊密相連;
8、微小的變革可能産生很大的成果——但最有效的杠杆常常最不易被發現,關鍵找到高效杠杆作用。難點在于高效杠杆和作用在時空上沒有緊密相連;
9、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馬上。先集中完成一個目标,最終兩個目标都能實現;
10、把大象切成兩半得不到兩頭小象,這句話的意思是組織邊界的局限性。生命系統具有完整性,特性依賴整體,組織結構也一樣,要理解大多數管理問題,必須看清産生問題的整個系統。但不是說每個組織問題都隻有通過觀察整個組織才能理解,有些問題隻能從各個部門組織中的互動中理解。還有些問題是必須把整個産業情況都考慮進去,才能看清。系統邊界原則,告訴我們必須考慮到的互動因素,是對眼下某個具體問題最重要的因素,不用考慮範圍有限的組織邊界。
11、不去責怪,任何一個角色都是同一個系統的組成部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