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要一動不動地坐着嗎?
是不是冥想練習中,不能有任何想法啊?
很多初級冥想練習者,或者沒經過正确引導的瑜伽練習者,包括瑜伽老師,都對冥想的認識很模糊,沒有清晰的認識。
所以會感覺冥想不知在“做什麼”,引導不知要“說什麼”。
冥想時,要一動不動地坐着?
先講個小故事,小和尚和老和尚打坐,小和尚突然感覺脖子特别癢。他記得師傅和他說過,冥想時,要做到“如如不動”,所以一直不敢動。可是脖子越來越癢,他是實在控制不了了,心裡越來越煩,就問師傅:“師傅,脖子癢癢怎麼辦?”師傅眼皮都不擡,淡淡地說:“撓撓!”
哈哈,很簡單哦,撓撓就可以了!撓撓,就很容易安靜下來,本來半分鐘就能解決能放下的事情,卻被影響了很久。
其實這種狀态很多冥想練習者都會遇到:坐得久了,腿麻了怎麼辦?感覺腰痛了怎麼辦?想上廁所了怎麼辦?
很簡單啊,腿麻了,換一下腿,或者把腿伸直抖動抖動,再繼續盤坐就可以了;腰痛了,在臀部下放一個墊子,或者活動一下腰背,再繼續盤坐;尿急了,就去廁所。可以很快解決的事情,就不需要長時間猶豫和糾結。
當然如果盤坐久了,身體總會出現腿麻腰酸等問題,也意味着需要進一步加強身體的練習。瑜伽體式中半蓮花髋關節放松、單腿背部伸展式、蝴蝶式、束角式等打開髋關節的體式,以及貓式、蝗蟲式、前曲體式等伸展脊柱,加強脊柱彈性的練習。有助于改善髋關節緊張,以及腰背酸痛等問題。
這樣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練習一段時間,會逐漸克服盤坐中出現的身體不适問題。前提是,你需要去做,用心地練習身體,這樣的練習過程并不單純為了更長久地盤坐,而是學會和身體相處,主動地解決身體出現的問題。和自己身體接觸的能力,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而能做到和自己相處,方可做到持續地向内看,控制感官,持續地向内專注,進入冥想。
在自覺自發自願地練習身體過程中,身體出現的任何一種感覺都是你源源不斷地持續觀察的對象,在那一刻,身體姿勢的練習成為移動冥想,所以冥想不僅僅局限于靜坐不動的姿勢。關鍵是“能夠帶着心,有意識地去看和去觀察身體每一刻的變化。”
如果一動不動就是冥想練習,那又有誰能像一座雕塑一樣可以一動不動呢?
生命的特點就是變動,就是有所行動,所謂的“如如不動”是無論你是靜止的,還是行動的,都是當下這一刻身體的反應,不因身體的疼痛而煩躁,不為練習設定目标,更清醒地看到,和有意識地對自身進行觀察。而觀察本身并不局限你身體動作的形式。
冥想時,什麼都不能想?
你對安靜的呼求越高,就會吸引更多的煩躁,你對自己有多少的願意看到,有多少堅定的勇氣和耐心,就會得到多少的心安。隻有死人才會什麼想法都沒有。有各種想法出現,意味着你的生命在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繼續。
有一位學生問我:可以通過冥想讓自己安靜下來嗎?我太焦慮了,滿腦子胡思亂想,一刻都靜不下來。
想安靜本身就是拒絕焦慮,你需要了解自己究竟在焦慮什麼。現實生活中,我們擔憂的事情太多,可是自我改變的動力太少,你所反複擔憂,卻從未下足功夫去做的,就成了你沒完沒了的想法。
我對那位學生說:别隻想依靠冥想幫你回避問題了,去通過冥想讓你抗拒的東西都浮現出來吧!
很多人是想通過冥想做到什麼也不想,親愛的,那意味着你想強行地排除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幹擾。然而,這些幹擾今天不來,明天還會來,你一次次回避,隻會讓它們更加頻繁而強烈的出現。
你越多地拒絕各種想法出現,頭腦中就會更加頻繁地出現各種離奇古怪的想法,任憑你怎麼努力,這些想法就像是甩也甩不掉的狗皮膏藥。
如果你的頭腦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念頭,可你不喜歡它的出現,這種“不喜歡”就成了一種評判,這個評判的内容就是随之出現的第二個念頭。或者你會随着頭腦裡慣性的想法,一直胡思亂想,而忘記了自己需要做什麼,冥想就成了呆坐。
我們往往因為頭腦中容易出現的各種不想出現的想法而越來越覺得自己不适合冥想,或不是一個成功的冥想者。
殊不知,越想排斥,越想安靜,卻越吸引煩躁不安,越無法靜止。因為你排斥的想法,是一直隐藏的不想面對的問題,想要逃避的事情。在這個時候,你期待冥想幫你停止浮躁的意圖就是錯誤的方式。
你應該坐下來,閉上眼睛,看看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躲避什麼,讓自己一直不停地擔憂,卻沒有真正下功夫去做事情。或者下了功夫,卻方法不對,就需要拓寬思路,換種方法嘗試。你的心敢于看到,才會得到解決方法,得到安心的安靜。
所以,冥想不是讓你甩開問題,而是了解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
就像小和尚,癢癢出現,越回避癢癢,越癢得厲害。隻要伸手撓撓,問題就解決了。冥想練習就是生命現象的還原,還原才會看到生命的真相。
了解自己想到了什麼?這種想法引起了什麼樣的身體感覺?自己的心裡有什麼感受呢?這樣的想法很頻繁的出現嗎?你有沒有真正做過什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頭腦中各種想法出現是自然現象,它就是一種存在,在心裡對這種存在說:我看到你了,我感覺到你了,你好,謝謝你的出現。
所以,冥想不是什麼也不想,而是在想法出現的那一刻,它也成了你關注的對象,你對自己的看到,是你訓練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一動不動,也不是别人要求你的必須讓心靜下來,隻能觀察呼吸。
冥想時,可以引導大家想象某個風景畫面嗎?
冥想不是對某個畫面景象的執着和依賴。有不少瑜伽老師通過描述某個風景,想引導練習者進入一種安靜的狀态,心靈得到放松。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老師講:想象着你坐在一片沙灘上,聽着海浪撞擊着岩石的聲音,感受到海風吹拂你的面頰······
還有的老師講:想象着你躺在一片草地上,暖暖的陽光照着你的身體,小鳥在耳邊喳喳地叫着,輕輕的風吹拂着你的身體,感受到一絲清涼······
這可不是冥想引導,明明是一篇描繪風景的散文。
這樣去引導的老師要麼自己根本不願意練習冥想,而是找捷徑,從網絡上找到的引導詞。要麼就是受到了你的老師的錯誤影響。
冥想一定是要親自下功夫訓練,才會了解冥想在訓練什麼。首先要端正身姿,而後調整呼吸,控制感官,精進持續觀察呼吸和冥想對象,進入冥想。
1、端正身姿
盤坐姿勢,立直脊背,脖頸伸展,下颌内收,雙肩放松下沉,雙手結成智慧手印,面頰放松。
2、調整呼吸
意識關注鼻腔周圍,覺察呼吸,深吸氣,感覺氣息經過鼻孔,緩緩向内吸入,吸滿;緩呼氣,感覺氣息經過鼻孔緩緩呼出,呼盡。如此反複。
3、進一步專注
可以通過收束法,引發身體感覺,形成懸息;或通過契合法控制感官,收回意念。内心更為專注地集中在關注對象上。
4、呼吸為定錨
以呼吸為定錨,心定在呼吸的過程中,調息即是調心,呼吸有多深柔,内心便有多輕柔,心平氣和,氣息懸而不斷,内心靜止不躁動。呼吸若粗糙不安,内心便波動不止,心浮則氣躁。如此通過觀息進而觀心,通過調息進而調心。
5、看到意念升起又落下
開始時,會有各種意念紛紛而來,去看各種意念的呈現,看到意念的信息和情緒的出現。就如深藏在河底的泥沙一樣,看到它們的浮現,這樣很好,隐藏終究不是辦法。心不為所動,隻是看到它們,這樣很好,它們的出現就是此時生命的存在,就像看到河水的流動,河水隻是以它自己的方式流動。讓自己成為自己念頭的觀察者,看清它們,不執著于它們時,便可輕輕放下了。回到呼吸上,再看呼吸經過。你可能需要無數次意念波動,無數次回到呼吸上的過程,有這樣無數次的訓練機會,你會越發看到自己和了解自己。
6、輕輕喚醒
自覺願意收回意識的時候,就收回來,即便這一刻,你對自己的行為和意念依然是清醒看到的。我看到我該喚醒了,我該回來了!輕輕動動手指,觀察呼吸,雙手搓熱,放在眼睛上,感覺眼睛。而後放下雙手,睜開眼睛。
所以冥想期間,自己對自己的每一刻狀态,每一個出現的念頭,都是看到的,都是包容的,做到念念分明,做到息息相關,做到如如不動。你要經過無數次練習,有越多的堅定訓練,就有越多的自我覺察能力,不執着過去的美好體驗,也不執着于未得到的要求,不困自我,放得自在!
冥想練習是有意識的自我訓練,不是放任的随性亂想。
冥想練習是有覺察的自我感知,不是呆坐的打發時間。
冥想練習需要長期的行為控制,不是短暫的沖動好奇。
冥想練習是時刻和持續地看到,不是随性的放任思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