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号比現在複雜。早期的姓是一種族号,它不是個别人、也不是個别家族的稱号,而是整個氏族的稱号。姓是一種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其作用是“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别婚姻”﹙漢•班固《白虎通義》﹚。
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姓氏都有一段意味深長的來曆,蘊含着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時空、貫通古今文化的活化石。今天講的是王姓氏文化。
贛州市南康區姓氏文化公園
王字釋義: 王,通旺。古代時一國的君主稱王。王,“天下所歸望也”,《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又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少數民族改姓。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種斧狀的兵器 形狀,這種兵器稱“钺”,古代帝王和諸侯用它來指揮軍隊,掠地攻城,是權力的象征。
王姓姓氏來源有五:
其一: 遠祖起始于上古時期,為古帝虞舜的後代。
其二: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後,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東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直谏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在東周任司徒,被時人稱為“王家”,以後便以王為氏,東周國都洛邑。這一支的王氏,後成為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出自姬姓之王還有兩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因系王族,故以王為氏;一是戰國時 魏國公子無忌之孫卑子,當魏國被秦滅掉 後逃往泰山,以王為氏。
其三:出自妫姓,為齊田和之後。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帝舜的後裔妫滿于陳。春秋時期,陳厲公之子陳完,避難逃到齊國,為陳氏。其五世孫陳恒子在齊國做大夫,食于田,遂改為姓田。他的後代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即曆史上的“田氏代齊” 。秦滅齊國,田和的後人被封為濟北王,為了紀念,便改妫姓為王姓。
其四: 出自子姓之王,形成較早,是殷商王子比幹之後。周商末期,纣王昏庸無道,比幹因屢次進谏而惹怒纣王,被纣王下令剖腹剜心而死,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居住在他安葬的朝歌附近,同時改姓為王,紀念比幹。
其五: 出自賜姓或者冒姓而得王姓。 北魏孝文帝時期,由鮮卑族的可頻氏、西羌族的鉗耳氏、高麗族、烏丸族等少數民族,改複姓為漢字單姓時改為姓王。如,西漢王莽新政時賜姓戰國燕王朱丹的玄孫喜為王姓,隋朝末年有王世充本姓支氏,明朝也賜許多蒙古人為王姓且多為冒用王姓。
贛州市南康區姓氏文化公園王氏祠堂
得姓始祖:太子晉、比幹王子。
始 祖 地:河南洛陽、衛輝。
郡望堂号:太原郡,戰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此支王氏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分為祁縣王氏和晉陽王氏兩部分,祁縣王氏以東漢司徒王允為開基始祖,晉陽王氏以魏司空王昶為開基始祖。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此支王氏也出自周靈王太子晉之後,以西漢谏議大夫王吉為開基始祖。
王氏郡望主要有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東海郡等。其中以太原郡、琅琊郡最為名望,發展成為天下王姓最主要支派。以太原、琅琊、京兆三郡和三槐最為名望,便以“三槐”、“槐陰”等為堂号。
曆史名人:
王诩﹙生卒年不詳﹚又稱鬼谷子,王姓,名诩,一作王禅,别名王禅老祖,華夏族,籍貫存争議,有多地相争,諸子百家之縱橫家創始人,因隐居在雲夢創建鬼谷派,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鬼谷子是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鬼谷子詭秘,社會縱橫、自然地理、宇宙天地玄妙;其才無所不窺,諸門無所不入,六道無所不破,衆學無所不通,精通百家學問!證得弟子門人無數,後皆翻雲覆雨,驚世駭俗,大有作為。蘇秦、張儀、孫膑、龐涓、商秧、毛遂都是他的學生。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鬼谷子被後世尊為“謀聖”,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與孔子、老子并列的學術大家。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後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曆代列為禁書。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并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語中“沉魚落雁”、“畫工棄市”就是她的生平典故。 “昭君出塞”和親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王昭君是漢朝與少數民族的和平使者,為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參禅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佛學等,猶其是詩風獨特,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轼評價其:“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别稱王荊公、王文公、臨川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獲谥“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氏名人故事一則: 入木三分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詩句: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現代漢語成語“入木三分”說的是王羲之書法故事,比喻書法功力好或分析問題透徹。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稱為“書聖”。琅琊人,後遷會稽山陰,晚年隐居剡縣金庭。王羲之幼年時跟随衛夫人學習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是晉朝大書法家。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在他父親枕下的前代的《筆說》,裡面講的都是有關寫字技藝的方法,他高興的如獲至寶,便他偷偷地閱讀學習。父親覺得王羲之年紀小,看不懂書中奧秘,就把書收了回去,并對他說:你為什麼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東西? 王羲之卻笑着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 父親擔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訴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教你書法。王羲之跪下來懇求父親還是現在就把書給他,說:就讓孩兒看看這本書吧,免得不懂書寫方法瞎摸索,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的美好才華與發展了。父親聽他說的有道理,很高興,于是就把《筆說》給了他。
王羲之按照《筆說》練習書法還不到一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看過用筆訣竅,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淚說:這孩子将來名聲一定超過我。後來東晉明帝要到京都建康北郊覆舟山祭祀土地神,讓王羲之把祭文寫在木制祝闆上,再派人雕刻。刻者把木頭剔去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墨迹竟滲進木闆深處,直到刮去三分厚才見白底。
這就叫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謝謝您的欣賞!歡迎點評,手留餘香。請您接看下篇連載《姓氏文化之馮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