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充滿恐懼,想要掌控未來,渴望一切皆有保證,
甚至凡事都要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所有這些都掩蓋和壓抑了父母身上的懦弱。
懦弱即意味着放手,意味着失去保證,意味着順其自然,凡事都不要苛求。
愚蠢就得付出代價
我們在開車的時候,有時會被遠光晃到、被加塞吓一跳,腦子一熱,做出平時自己根本不會做的傻事:開鬥氣車,開快車,最後扣分罰款被交警批評教育。
成人做錯事,接受懲罰理所當然,無可開脫。
孩子犯錯,有些父母會說“孩子也不是故意的”,“孩子隻是頭腦發熱罷了”,“他還是個孩子嘛”。
好像有了孩子這個身份,他幹了蠢事就能溜之大吉、逃脫一切懲罰。
可别忘了,你的孩子在你眼中,一輩子都是個孩子。
而在社會上,滿十四歲他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相對刑事責任。
早一點放手,不要事事都擋在孩子面前,尤其是他犯錯的時候,讓他自己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千萬不要讓他産生“天塌了有我爸媽頂着”的想法。
在老師辦公室解決問題,比在醫院急診室面對受害者家長的指責與憤怒聲讨要好。
在家裡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面壁思過、不許吃飯,比在警車後座給孩子帶吃的要好。
隻要你做錯了事就會被人發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周末兒子要和同學打比賽,和父母商量後開着爸爸的車去的。
晚上開着車回來,一身酒氣,在小區門口橫沖直撞,被鄰居看見了,打電話告訴了媽媽。
這個媽媽非常有智慧,她沒有第一時間去質問兒子有沒有喝酒,有沒有酒後駕車。
而是在第二天早上的餐桌上,兒子已經很清醒的狀态下,跟兒子心平氣和地溝通:
“有個關心你的人打電話給我,說你昨天晚上開車很不守規矩。你先别問是誰說的,誰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還沒到法定年齡就喝酒了,而且還酒後駕車。”
聽到媽媽的話,兒子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媽媽接着說:
“昨天晚上你辜負了我和你爸爸對你的信任,給你自己以及路上的其他人都帶來了危險,也讓我和你爸爸承擔了極大的風險。
所以,在你重新得到我和你爸爸的信任之前,你是不能再開車了。具體怎麼辦,我們到時候再說吧。”
表達自己的要求後,媽媽最後不無深情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其實我最高興的,就是有人看見你幹這事了。你還年輕,我求過上帝,要他保佑,隻要你做了錯事就會被别人發現,因為不管有多痛苦,我都希望你清清白白地做人,踏踏實實地生活。”
寬以待人吧,生活如戰場生活如戰場,每個人的生活都來之不易,所以大家都應該寬以待人、和善相處。
父母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寬恕的榜樣,孩子就會更快、更容易地明白事理。
媽媽整天面對瑣碎的家務,或者既要上班賺錢又要下班帶娃,孩子不懂幹淨整潔更增添她的煩惱。
爸爸工作一整天,回到家裡還要和淘氣的孩子玩耍,聽他的吵吵鬧鬧。
有的父母會選擇忍耐,克服自己的不耐煩,但這種方法無助于對孩子的教育,而且父母會越來越壓抑,最終發展到充滿敵意,導緻孩子和父母之間産生感情裂縫。
智慧的做法是,采用積極的态度和方法解決沖突,為大家的情緒找到出口。
比如召開家庭會議。每天晚上吃完晚飯後或者睡覺前半個小時,一家人坐下來,分别講講今天自己做了哪些事,有哪些高興的事和不高興的事,怎麼樣解決。
在孩子講出自己今天的見聞時,父母教他自己去評價一下這些行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父母在分享的時候能釋放一些工作生活上的壓力,孩子在叙述時慢慢能學會自省,父母也能在交流中進一步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待人處事方面,能夠了解孩子身心的發展狀況。
父母等待孩子明白事理、長大成熟,是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有淚水也有歡笑,大家應該特别注意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把孩子推向失敗之路。
有孩子的家庭,就像多了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你暴戾,他也暴戾……
尤金·彼得森就曾說過:“做父母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世人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你敢在孩子面前露出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嗎?孩子當時是什麼反應?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帶娃技巧!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收藏。你的每一個小小的贊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小周話館,陪你聊生活,聊育兒,釋放焦慮,享受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