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折射。
二兒子快要3歲,遵循大多數孩子的發展規律,成了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媽媽,什麼是律師?世界是什麼?人算動物嗎?規矩是誰定的?琪琪為什麼不是蛋生的?埃德蒙頓龍是溫血恐龍嗎?奧古斯丁龍為什麼不能歸類……”
為了解答他的各種問題,我不得不找到一家有較多百科類圖書的書店,給自己辦了張借書卡,開始我的答疑之旅。
從《恐龍世界大百科》和《加斯東,一個問個不停的小孩》開始,每天晚上,我們有了固定的“找答案”時間。積累了2個多月,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向博物學家和哲學家靠攏。陪孩子一同了解大千世界,原來這麼有趣且有成就感。
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遠。其實,家庭成員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滿足于給孩子報班,督促孩子成長,那是誤區;而僅僅自己成長是不夠的;甚至僅僅用自身的成長故事、成長榜樣影響孩子也是不夠的。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鍛煉健身,與孩子一起郊遊走進大自然,與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與孩子一起認識大千世界,不僅能夠讓孩子拓寬視野、增強體質,自己也會收獲滿滿。
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系。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這似乎有點像木桶效應,缺一不可。
而且,撫養孩子并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父母進行精神生命第二次發育的最佳時機。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折射。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傷痛。這些傷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最後成為攔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回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
有人做過這樣的區分,如果把人的生命分為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話,三重生命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一定程度上人一生的成長,就像築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龐大,精神生命之高則越堅不可摧。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曆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築,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家長要學會在這三重維度上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來源:經濟日報
周末火鍋|“媽媽在呢”并不是一句敷衍的話
周末火鍋丨閱讀是一味良藥
周末火鍋|家中有子,年二十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