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吸引人才的城市才有核心競争力?文 | 李松近日,重慶與四川聯合印發了國家發改委批複的《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根據規劃,重慶21個區與四川省廣安市同時“入圈”至此,重慶成為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之後,第6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能吸引人才的城市才有核心競争力?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文 | 李松
近日,重慶與四川聯合印發了國家發改委批複的《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根據規劃,重慶21個區與四川省廣安市同時“入圈”。至此,重慶成為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之後,第6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
随着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的區域中心城市開始進入都市圈發展新階段,多座城市紛紛提出加速培育都市圈。除了上述獲批的6個國家級都市圈外,還有一些都市圈将在可預見的未來陸續出爐。
都市圈被認為是城市地域空間形态演化的高級形式,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一種空間現象。重慶建城史超過2000年,最初立足渝中半島前端,逐步向長江南岸、嘉陵江北部拓展,并跨過中梁山向西和南山向東發展,形成建成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裡的中心城區,集聚超過1000萬人口。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21》數據表明,全國可識别的34個都市圈總面積約為134.66萬平方公裡,占全國面積的14.02%,集聚了全國50.37%的人口,創造了65.57%的GDP,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優化人口和經濟的空間結構,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資和潛在消費需求,增強内生發展動力。
培育都市圈是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都市圈需要圈内城市在互利原則下,實現協同、融合、共赢,以同城化合力釋放都市圈潛能。
首先,破除制約各類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抓住同城化這一抓手,實現都市圈内重要生産要素的同城化。比如,以增強都市圈基礎設施連接性貫通性為重點,以推動一體化規劃建設管護為抓手,織密網絡、優化方式、暢通機制,構建都市圈公路和軌道交通網。一是暢通都市圈公路網。增加城市間公路通道,密切城際公路聯系,加快構建高速公路、國省幹線等都市圈多層次公路網。二是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通勤圈。三是提升都市圈物流運行效率。打造“通道 樞紐 網絡”的物流運行體系,推動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四是統籌市政和信息網絡建設。
其次,創新制度安排。宜通過跨區域治理的制度創新,實現都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城市間産業分工協作、建設統一市場等目标。政府宜着力構建包括政府職能轉變、财政稅收體制、政府考核機制等在内的跨行政區域治理體系,搭建常态化的協同治理機制,用一體化的制度體系破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制度性障礙。
第三,強化城市間産業分工協作。以推動都市圈内各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為導向,推動中心城市産業高端化發展,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産業錯位布局和特色化發展。比如,促進城市功能互補、推動中心城市産業高端化發展、夯實中小城市制造業基礎等等。
第四,加快建設統一開放市場。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清除市場壁壘為重點,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争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标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比如,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一體化、推動技術市場一體化、推動金融服務一體化等等。
第五,統籌好優質公共服務區域布局。以都市圈公共服務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持續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包括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加快社會保障接軌銜接、推動政務服務聯通互認、健全跨行政區社會治理體系等等。
都市圈,既是經濟圈,也是生活圈。現代化都市圈追求的,不僅是經濟實力增長,更包括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評判都市圈發展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标準,就是優質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宜加強都市圈城市間、城鄉間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持續提高共建共享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