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市公司終止上市的情形有什麼

上市公司終止上市的情形有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9 14:58:36

上市公司終止上市的情形有什麼?閱讀提示:本文共計5285字,分為如下五個部分,建議閱讀時間為八分鐘左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上市公司終止上市的情形有什麼?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市公司終止上市的情形有什麼(企業上市究竟意味着什麼)1

上市公司終止上市的情形有什麼

閱讀提示:

本文共計5285字,分為如下五個部分,建議閱讀時間為八分鐘左右。

1 前言

2 同類公司 不同心境

3 上市離場 人員更替

4 幾經轉賣 瀕臨退市

5 結語

1 前言

上市公司仿佛一直是一個“高大上”的代名詞,成了很多求職者趨之若鹜的理想就業對象。比如在剛入職場沒多久的時候,我曾被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迷得颠三倒四”,不斷地給面試官打電話,尋求入職的機會,乃至被人家厭惡(點擊此處,詳見前文)。

也難怪我會如此,之前在大學期間,作為窮人一枚的我,被财經媒體灌輸了“上市等于暴富”的觀念,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畢業就職時我就為這個目标而奮鬥。猶記得,當時一則央視著名廣告就在歌頌那些以上市為目标的創業者。

直到工作五年後,即我在号稱“股王”的明星上市公司“坐了過山車”之後,不得不清醒過來并預備出路。慘淡的事實讓我認識到,這家企業的顯赫名聲和光鮮外表并沒有轉化實際的收益,惠及到大部分的股東、客戶和員工。

随着閱曆的深入,我發現上市并不是我當初想象的那樣美好。凡事都有兩面,很多著名公司都不希望上市。有些能堅持一直不上市,有些則能拖就拖,直到迫不得已時才最終上市。

2 同類公司 不同心境

我于2010到2012年間就業的那家明星上市公司,從11年一季報預虧之後,就宛如一艘行将沉沒的船。危局之下,豈有完卵,趨利避害的本性讓衆員工紛紛想法逃離,正如不久前他如日中天時,大家都“削尖了腦袋”設法進入一樣。

我也跟随衆人做了正常人的選擇。有一次得到了一個面試機會,也是在望京的酒仙橋附近。之所以說也是,是因為當年我夢寐以求想入職的那家公司也坐落于此。等到我到了近前,感覺就像是命運和我開了一個玩笑。

這兩家公司竟然在一棟辦公樓,那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曾經在8層辦公,而我面試的這家公司在4層和6層辦公,且正準備登陸創業闆。

隻不過那家納斯達克公司早已經煙消雲散,如大部分公司的命運一樣,無論曾經有多麼輝煌,最終也無法基業長青,難以擺脫隐入“曆史的煙塵”之中的宿命。他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整個研發團隊剛被一位著名企業家接盤,準備開啟一段新的移動互聯時代的創業曆程。

“物是人非”的文人感歎先打住,我還要生活,要繼續自己的職場生涯。走進這家準創業闆公司之後,我發現連裡面的格局,尤其是門口的接待室都是和當年的那家納斯達克公司一模一樣,不同的是面試官變成了一位男士。

因為之前有在那家著名上市公司的經曆,所以感覺整個面試就像是走過場,沒有任何難度。大概對方看到我的簡曆後,就已經下定了錄取的決心了吧。人生有時候不能太着急的,幾年前貌似高不可攀的山峰,幾年後就淪為一個小土坡了。

經曆過現實毒打的我,也早沒有了之前“單純且強烈”的激動。這家創業闆公司和我已經工作近兩年的公司相比,似乎各方面都很像,但影響力和規模小了不少。比如這家公司的上市融資額為近兩億,少于之前公司的十億,公司人數也少了一個數量級。

更重要的是辦公環境差别太大,這家租房住的公司的條件自然差了不少,比如冬天沒有熱水洗手。有時候,人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然這家公司也在原來那家公司所在的軟件園買了一塊地,準備自建辦公樓,告别“北漂的生活”。

北漂的公司和北漂的打工者有同樣的願望,買房定居。再之後就是公司上市,做大規模,進入世界五百強。就像著名企業家雷軍一樣,當他創辦的小米公司進入世界五百強之後,他開玩笑講,自己以後也可以對外吹牛,稱自己在世界五百強公司上班了。

之前那家著名“股王”公司的董事長,曾經氣勢如虹地定下宏大地進入世界五百強的目标,而現在面試的這家公司則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畢竟從名氣和實力上差得還是有點遠,能在創業闆上市已經是他們相當高的目标了。

我最近仔細閱讀這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和上市以來的年報,但到17年之後就讀不下去了。這家公司被轉賣了好幾次,每一次交易都伴随着人員更替和戰略方向的調整。财報上也會出現虧損和扭虧,随着也更換了會計師事務所。

雖然出具的都是标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沒有如之前那家“股王”公司出現了“非标”的審計報告,但感覺仍然不讓人放心。經過幾年的上市和資本運作,該公司的銷售額增長了不少,但利潤卻差強人意。

感覺這些資本市場上的大鳄們都沒有長期經營企業的耐心。或者說是擅長玩資本運作的人,并不擅長搞實業經營。總之,質地不錯的一家公司,經過幾道轉手之後,疊加最近的新冠疫情,已經上了“ST”的名單,有退市的風險。這就是它上市十年的後果。

因為有了在之前那家“股王”公司的經驗,我從入職這家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充滿了各種疑慮。實踐證明,好多公司都是上市即巅峰,随後不是業績滑坡,就是股價破發。因此有些理性的投資者,在股票市場投資時,會選擇上市五年之後的公司再投資。

最終,我隻在這家公司待了半年就匆匆離開了。好多部門同事也随後離開了,結論是這家公司的内部管理太混亂了。

3 上市離場 人員更替

這家位于望京的公司剛一上市,他們三大創始人中的兩位就離開了。一位是總經理負責公司日常管理,一位是總工程師,負責研發和技術管理,就剩下了最大股東和主要創始人這個孤家寡人的董事長。他本人其實更喜歡做研發,不喜歡管理,所以公司就有點亂。

那兩位離開的創始人,據老同事說是因為公司成功上市了,他們都變成億萬富翁了,實現财富自由了,想要享受人生了,不想再像以前那樣“苦哈哈”的奮鬥了。雖然當時他們都才四十歲左右,正是年富力強和大幹一場的年紀。

這大概是很多公司擔心上市的一個原因吧,怕上市之後,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這家公司就是如此,整個管理層幾乎在上市後就換了一批。我們銷售部的銷售總監也換了,之前那個也分到了十幾萬股的股票,按發行價計算,就是幾百萬的财富了,這在十年前相當多了。

從後來的發展看,估計是上市後作為最大股東的董事長走不了,要不他很可能也會追随他那兩位小夥伴而去。不過董事長就是不一般,他有更高的追求。後來聽老同事說,這個一直信佛的董事長賣了所有的股份,所得錢款都捐到寺廟裡了,自己也到寺廟裡去修行了。

他前半生經營企業,創出了一個堪稱優質的上市公司,給股東、客戶和員工帶來了價值;後半生吃齋念佛,渡己渡人。我不知道,他是否會在寺廟裡坐禅時想起《水浒傳》裡魯智深的名言“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大概深山寺廟的靜寂有助于他找回自己吧。

之前看著名企業家俞敏洪的采訪。他曾自稱他最佩服的人是弘一法師,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遁入空門。然而他沒有勇氣隔斷世俗親情,也就沒有成行。這麼看來,這位董事長在“斷舍離”上超越了俞敏洪啊!

弘一法師像

我之前一直感覺,經營企業很不容易,企業家也承擔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他們有着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和現實之間的糾葛。但真正知道身邊有企業家捐出财産,進入寺廟,還是很受震動的。

話休絮煩,這位董事長因為在上市之初有三年鎖定期的限制,所以在他可以賣出股份幹自己想幹的事情之前,得繼續把企業經營下去。他花大價錢外聘了一個總經理和一個研發總監頂替他昔日的兩位創業夥伴。

總經理是他的發小,之前曾長期從事财務類工作,也在科技類公司有過管理經驗。我在這家公司待的時間比較少,對這個人缺乏了解。看面相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但财務出身的人擔任總經理,尤其是科技類公司的總經理,似乎并不是個很好的選項。

有位著名企業家曾經說到“什麼都不怕,就怕财務總監當CEO”,然而諷刺的是,最後他竟然就選擇了一個财務出身的人當他的接班人,出任CEO。結果是該公司初期财務表現尚可,但長此以往,逐漸地衰落了。

同樣的科技公司内,任正非就曾說過,他擔任财務負責人的英雄女兒孟晚舟不可能接他的班,出任CEO,因為孟沒有科技背景。科技公司的長遠規劃可能會和财務上的精打細算産生沖突,财務上過于嚴格的費用控制,很有可能會削弱科技公司的核心競争力。

總之,董事長發小擔任總經理的三年時間裡,更像個過渡人物,是為了等待他的股票解禁轉手。這三年的業績和發展都沒有太多亮點。最讓人困惑的是,作為一個技術立身的輕資産公司,竟然花費近十億元去收購一家做結構件的重資産公司,偏離了主營業務。

企業并購

好比一個擅長技術的人突然要花大價錢在工廠制造上花功夫和精力,讓人覺得他不務正業。而他收購的這家公司的規模遠大于他本身,讓人感覺有反向收購的意思。即那家大公司想借該公司的殼上市。

收購完成之後,董事長就辭職了,總經理也辭職了。然後是總經理變董事長,而總經理則由被收購的那家公司的負責人來擔任,财報上說這個安排是收購協議上的規定。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負責日常事務的大老闆換了,下面的中層領導也跟着換了一批。

這次換人距上次僅僅二三年的時間。這還不算結束,僅僅一年之後,新董事長就請辭了,因為大股東換人了。他的發小,請他來的原董事長兼大股東,公司創始人到了三年解鎖期後,把自己所有股份都賣給了一個商學院系的資本方。

至此,原來的公司創始人全部退出了這家上市公司。詭異的是,這年原本蒸蒸日上的業績突然在第四季度變臉,變成超過一個億的巨虧。仔細看财報,發現是此時計提了之前大筆收購的商譽減值。扣除這個因素,公司盈利近一個億。至于為何減值,言語不詳。

與此同時,原本續聘的會計師事務所也發生了更替,這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按照謹慎投資的原則,這種公司真得該遠離。

4 幾經轉賣 瀕臨退市

原來的創始人大佬清空股份之後,就安心到深山老林裡吃齋念佛了。接手的資本運作方終于搬進了建設完成的自有房産,公司終于告别了北漂生涯。人說,有恒産者有恒心。這家公司買了房後也沒有恒心,仍然發生了股權和實控人的更替。

本來股市上的公司就像商品一樣,可以自由流通買賣,沒有什麼奇怪的。但作為創始人的賣方好歹也找一個好的下家來售賣呀。不似這個公司,所托非人。無論是之前那個反向收購的子公司的人馬,還是後來的資本系統,都沒有做企業的耐心。

他們這些人似乎都擅長低買高買,賺差價。而且每次更換大老闆之後,一大票中層也都要随之更替,而基層幹活的人倒是相對穩定。

中高層是負責把握方向和定戰略的,他們人員更替之後,就導緻公司的戰略也随之漂移。從原來的專注研發主業,到主業與被收購的制造業并重。從原來的強調産品,到後來的關注服務等。

再過了兩年,商學院系的資本折騰得差不多了,接着轉手把股份賣給了一個做教育的商業集團。該集團接手公司後,整個把公司更改成自己的名字,徹底抹去了原來的痕迹。至此,公司變成了“他親媽都不認識的樣子”。

随之而來就上演了在之前發生過的戲碼。即更換管理層和會計師事務所,而後公司的業績再上演一番過山車式的大跌和大漲,股價也随之擾動。不知道是否有人會從中漁利。但感覺應該是肯定的,否則誰費這麼大勁來“操縱業績”。

過去好好的十年時間,就在幾經易手中折騰完了。随着疫情的來襲及随後持續三年,該公司現在已經連續虧損,帶上了“ST”的帽子,不知何時才能摘掉,抑或是會面臨退市的風險,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回顧該公司上市以來的這十年時間,隻有在原來的創始人董事長在任時,有在認真經營企業。後來的這些資本運作高手都在幹一些“低買高賣”的勾當,隻關注短期利益,根本沒有想到企業的長遠發展。

看該公司近十年的财報,本來穩健和高毛利的“小而美”的公司,在上市後淪為了給短期資本打工的工具,最終被折騰的“奄奄一息,瀕臨退市”。本來不缺錢的公司,上市之後融來了大筆資金,就開始鋪張浪費。結果是錢花了不少,人員折騰了不少,公司盈利反倒退步了。

這家公司和我之前工作過的“股王”公司,在一個方面挺像的。都是遇到了一個“消費熱點”,并借此上市融資,然後大手筆投入來抓這個熱點。結果發現熱點市場的競争遠比自己原來所在的利基市場的競争要強烈。最終淘汰自己的對手都不是和自己走同一技術流派的。

直到此時才發現,自己原本依賴的那些所謂領先的技術,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堅不可摧。這些技術根本無法構成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護城河。面對擁有強大資本實力競争者的大手筆投入,自己隻能甘拜下風。

而自己原來憑借成功上市和大手筆融資助長起來的野心,也随之在主航道的激烈競争中被擊碎。總之,是企業掌握的資源越多,野心也越大,直到膨脹的野心被無情的現實擊碎一地。這似乎也是上市帶來的風險吧。

5 結語

随着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商業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們也會像那些發達市場國家一樣,認識到上市隻是輔助企業發展的一個工具而已。股市的存在是為了方便企業融資,它并不是之前很多人誤認為的經營企業的目的。

記得我在那家中關村個體戶起家的公司打工時,老闆在經過成功學的培訓後,激動地當場宣布他三到五年的目标就是帶領公司上市。當時大家夥也同樣激動,現在看看,或許目的就不是那麼純正。

牛市

有個小細節或許反映了這家創業闆公司的一些特質,能讓人和他後來的命運聯系起來。即2007年牛市時,該公司竟然不甘寂寞,以公司名義籌措了600萬的資金進場炒股,結果曆時兩年,以虧損幾十萬而割肉離場。

對我個人職場經曆來說,連續遭遇兩個著名上市公司的“慘淡經曆”,讓我對股市産生了極大的懷疑,認為“天下的上市公司一般的黑”。

記得最早在2010年中就開通了證券賬戶,但一直沒有進場操作。就像愛走極端的年輕人談戀愛,遇到幾個人渣,便認為天下沒有好人了。現在回想起來,又痛心、又可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