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5 10:51:23

最近幾年大家都非常關注自己的體溫變化,若是升高了就會緊張,害怕自己被染上病毒,被隔離,但是也有不少人發現了,事實上除了生病因素,人們的體溫大多是偏低的,連37度都達不到。

真奇怪,到底是自己體溫不正常,還是平均體溫标準變了呢?一起來看看有關體溫的那些事兒。

從一百多年前開始,“37度”就成了體溫的測量界限,在這溫度上下說明身體很健康,随着時代變化,人的體溫也發生了變化。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示,成年人體溫下降了0.4攝氏度,這一變化不是近幾年才有的,其實從19世紀末期就開始了,隻不過當時人們很少測量溫度,對此關注度不高沒有發現罷了。而近幾年因為疫情防控,人們測量體溫的頻率變高了,這才察覺到體溫的變化。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人類平均體溫不再是37度)1

不少人擔心起來,體溫下降是不是意味着抗病毒能力也下降了,如果病毒入侵身體,免疫細胞能否快速消滅它?

對此不必過于擔憂,隻要體溫在正常範圍内,免疫力就能及時發揮作用,快速消滅體内的病毒,在不超過安全線的前提下,體溫偏高一些會比低一些更健康。不過體溫36.2、36.3這類人群也可放心,我們從小到大接種的疫苗、吃的抗生素,這些都有預防疾病的作用,保證基礎代謝正常即可。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人類平均體溫不再是37度)2

那麼,為啥一百多年過後我們的體溫會下降呢?

主要和3個方面的變化有關

變化一:體力消耗變少了

一百多年前人們每天的勞動量非常大,走路、砍柴、放牧、種地等這些都需要消耗體力,所以那個時代的人代謝率很快,産生的熱量也多,平均體溫相對高一些。而現在大多是機械化設備,出遠門不用靠腿走,家用電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便捷,體力消耗少了,代謝率減慢了,體溫就沒有以前那麼高了。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人類平均體溫不再是37度)3

變化二:藥物和疫苗的應用變多了

時間倒退一百多年,那個年代藥物稀缺,很多疾病無法治療,人均壽命60歲左右,更不要說提前接種疫苗預防疾病。因為細菌感染多,所以免疫細胞更活躍,體溫也比現在高。而現在藥物和疫苗應用廣泛,人們的健康狀況有所提升,體溫自然會下降。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人類平均體溫不再是37度)4

變化三:生活條件變了

社會不發達時,人們散熱的方式比較少,大多需要依靠人體散熱,所以體溫調節比較敏感,而現代社會各種降溫設備,甚至一個夏天都可以不出汗,調溫機制不敏感,體溫就不會過高。

所以,以後大家量體溫時發現自己隻有36.2度,就不必驚訝了,時代在變化,标準也會有所變化,隻要身體健康就行,另外,小孩和大人,白天和晚上也有所差别,大家應了解。

可能有的人會疑惑,我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是否和體溫下降有關呢?

體溫下降是發生在全人類身上的,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手腳冰涼的現象常常出現在一部分群體上,這類人往往是女性、運動少、體質虛弱的人

以前人類體溫37度才是正常(人類平均體溫不再是37度)5

女性血流相對較弱,産熱能力差,再加上手腳處的脂肪較少,保暖能力差,所以比男性更怕冷。有的女性冬天也愛漂亮,穿的衣服太短、太薄,抵擋不了寒氣,身上的熱量很容易消散,所以女性對降溫更敏感。

怕冷的女性光保暖還不行,還要加強鍛煉,提高身體的産熱能力,再多吃含鐵的食物,例如牛肉、羊肉、黑木耳、豬血等,體内的氣血充足了,運行才能産生足夠的熱量。如果流汗後襪子和鞋墊濕透了,要及時更換、曬太陽,也可以在衣服上貼上暖寶寶。

溫度變化是社會演變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從目前來看還不會對人體産生危害,或許以後會有更多的有關體溫的研究,到那時我們再讨論也不遲。當下更應該關注體溫上升的問題,做好防護工作。

參考資料:

[1]“37℃”成了曆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生命時報.2020-03-11

[2]一到冬天,為什麼有的女性總是手腳冰涼?.健康時報.2022-01-21

[3]人類體溫悄然“下調”,正常範圍内越高免疫力越強?.界面新聞.2020-02-13

[4]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都36℃多!斯坦福大學教授:人體變涼,200年間下降0.4℃.醫師報.2020-03-0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