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有多少猶太人拿過諾貝爾獎

有多少猶太人拿過諾貝爾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6:26:40

要問全世界哪個民族的教育最成功,猶太人當之無愧。以色列學者寫的《猶太人與諾貝爾獎》中披露,盡管猶太人隻占世界人口的0.2%,但自1895年建立諾貝爾獎以來,猶太人将22%的獎項收入囊中,進入本世紀,獲獎人數比重更是上升到28%。

和很多人一樣,3年前,經濟學者、企業家陳明鍵去希伯來大學做訪問學者時,也想弄明白一個問題:猶太民族為什麼如此聰明?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創新力?在一年半的訪學時間裡,他深入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訪問了社會各界近百名人士,有諾獎獲得者、國會議員、總理發言人,也有大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還有保安隊長、退伍老兵,等等,最後找到“他山之石”,寫成《創新,從提問開始:深度學習模式探秘》一書。

“今天中國到了必須走在全球創新的引領者位置上了,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在遞減,制造業優勢也受到非常大的挑戰。”采訪中,陳明鍵多次這樣急切地警告。他認為,吸取以色列教育中的優勢,可以為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争新格局中培養更多頂尖人才。

有多少猶太人拿過諾貝爾獎(猶太人為何能得到28)1

把學習當成一種信仰

2018年下半年,陳明鍵在朋友圈看到王石在希伯來大學做訪問學者後,也對神秘的耶路撒冷産生興趣,希望繼斯坦福大學後,能去希伯來大學做訪問學者。第二年初,他如願抵達後,給自己定的研究課題就是“猶太早期教育和後期創新的關系”。

之前,陳明鍵縱橫商場多年,看到如此“跨界”的題目,連好友王石都頗為不解。陳明鍵解釋,原因很簡單,每位去以色列的學者和企業家,都非常關心他們是怎樣培養高精尖人才的,他想通過自己的視角,也為這個關注度非常高的話題找到一點答案。

陳明鍵在以色列認識了很多朋友,他們介紹了各種訪談對象,有父子都是諾貝爾獎得主的世界頂尖科學家,有養育了8個孩子、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的職場媽媽。他參加了社區富豪每周末晚上舉行的學習小組,還去猶太老人學習的學校聽課,也參加了很多次猶太家庭的晚餐與讨論會。

通過對以色列中上階層人士的深度訪談和交往,陳明鍵認為,以色列教育,或者更準确地說,以色列的精英教育之所以成功,有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土壤。與“學而優則仕”的功利化教育不同,猶太傳統文化把學習當成一種信仰,崇尚求真的學習态度。更為重要的是,猶太信仰裡充滿論辯精神和群體深度學習的氛圍,這種氛圍在以色列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中随處可見,從而孕育出猶太人獨特的創新精神。

陳明鍵把猶太早期教育與後期創新之間的關系,總結為“3N”學習模型:innovation、religion、education,也就是創新、信仰和學習的三角關系。

父母的組織和引導

一種流傳得很廣的說法是,猶太民族不管在商業、科技還是文化上都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因為他們天生特别聰明。但在以色列做訪問學者一年半的時間裡,陳明鍵感受最深的,與其說是猶太人基因裡就帶着聰明的DNA,不如說他們善于學習,從早期教育開始,父母就有意為孩子播下創新思維的種子。

陳明鍵和王石都曾受邀,去海法理工大學正統猶太教徒阿維·施羅德教授家過安息日。猶太人非常重視每7天一次的安息日,每個人都會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先去教堂做安息日禱告,再全家一起吃晚餐。晚餐上,吃喝和祈禱占20%,剩下80%的時間主要是學習讨論。

那天恰好是猶太新年的開始,按照傳統全家要學習《創世記》,讨論何為“創造”。阿維教授從之前在特拉維夫大學讨論的課題,談起“世界是如何被創造的”,接着引導17歲的大兒子講他學過的進化論,然後通過提問,一點點引導孩子們深入思考。盡管家裡5個孩子年齡各異,最小的才5歲,但也積極舉手發言,不讓他說還生氣,整個家庭讨論的氣氛非常熱烈。

回去路上聊起晚餐的情景,王石非常感慨:“很多人總是研究猶太人怎麼會做生意,猶太人怎麼會創新,其實他們的教育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

陳明鍵也說,從前中國父親是權威的,今天父親們在轉型,很多父親也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從猶太家庭的教育可以看出,中國父親更重要的是如何承擔自己的角色,做一個家庭學習的組織者,從小就有意引導孩子善于思考和思辨。

容易造成兩極分化

猶太人注重培養孩子主動提問、善于提問的教育方法,讓陳明鍵想起讀高中時的一段經曆。那時,他也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倔勁,很喜歡提問。但是當他在課堂上第三次舉手時,老師不高興了:“總是你一個人提問,你學得是更好了,可我們班上其餘70個同學怎麼辦?”陳明鍵隻好把更多精力用于自我鑽研,最後考進了清華大學。

和以色列一位小學校長訪談時,陳明鍵提出了心裡藏了很久的那個問題,課堂上鼓勵學生提問,老師怎樣才能保證教學進度不被耽擱呢?校長的回答是:“我們甯可耽誤教學進度,也要讓孩子能夠提問。”另外,以色列還普遍采取一個折中辦法,就是小班制教學。不過就算一個班隻有20多個人,假設每個孩子都有提問機會,一堂課45分鐘很快就過去,實際上正常教學進度還是會受很大影響。

陳明鍵認為,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和以色列的教育模式各有優勢。應知應會的中國教育,照顧了絕大多數人的教育公平,所以社會總體平均水平不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奇迹的根基在制造業,而制造業的基礎是有大批高素質、低成本的勞動者。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基礎教育功不可沒。

而以色列那種教育是非常典型的“建構主義”學習,通過提問和辯論,構建深度學習的情景,注重外化與表達,從而激發心智成長,好處是為頂尖人才的成長留下充分空間,弊端則是放任了對絕大多數孩子基本技能的訓練,造成兩極分化比較大,普通勞動者的素質不如中國,所以在以色列很少會看到有大公司,尤其是制造業大工廠。

“總之,中以兩國的教育是一個很好的互補。”陳明鍵說,中國人口紅利的邊際效應在快速消失,制造業的優勢受到非常大的挑戰,未來國際社會競争中,創新紅利變得越來越重要。“中國教育不能僅僅是應知應會,還要加上創新思維的培育。這種培育和養成,可能就需要學習以色列,給今後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帶來一些學習模式的變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