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章草的訓練方法

章草的訓練方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6 00:35:56

章草的訓練方法(章草的常識和臨習方法)1

章草的常識和臨習方法

一、什麼是章草

“大多數人對章草的印象隻停留在一些名家刻帖的認識範疇,對章草萌生的時代及其淵源于流變了解不多。從近百年來新出土的簡牍帛書墨迹來看,章草完全不同于今草,是與隸書一并産生的,由篆隸草寫演化而來的書體,它的演化是一個長期不斷趨變的過程(劉青凱語)。”

章草的訓練方法(章草的常識和臨習方法)2

四、學習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今草和狂草是草書的三個階段,表明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若欲今草大成,當學章草。書家王世镗曾說:“初學宜章,即成宜今”又說:“今處于章,習今而不知章,是無規矩而求方圓,為見其可也。”《書學概論》又言“倘徒以今草是尚而昧于章草,等于學帖而無碑,其卑俗浮滑自不待言。”歐陽中石先生說:“在我國書法史上,這種章草字既是一個時代的産物,更為我書壇藝術提供了一種字體的特殊風貌,成了一種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雖然不能用它來解決實用,但作為藝術卻流傳至今,尤其在行草中偶一為之,極見情緻,既顯得古雅,又顯得深沉;既顯得豐富,又顯得隽逸,很能展示藝術的表現能力。所以我們學習草書,不能把章草置之其外,哪怕是稍作涉獵,也應是必修的課程之一。”由此可見學習章草的重要性。

章草“因其别具一格,且有古樸厚重的特點,一、兩千年來,深受書家的青睐。古代寫今草的大家,大都會寫章草,王羲之、趙孟頫、祝允明等就是卓越的代表。不少有影響的書家認為,學習今草者必須學習章草,否則今草會缺少深層的内涵”(語出何繼善院士《章草大典》序)。再者,章草“不僅在漢字學中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我們對章草書體的特點、成就及影響進行一些探索,無論對書法史的學習研究,還是書法作品創作,都是有意義的。”(語出杜維鈞、杜金鋒先生編著的《章草辨異字典》之前言)

五、如何臨習章草碑帖

如何學習章草,辛一夫先生在《怎樣寫草書》一書中有全面的論述,摘要如下:研習章草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臨摹皇象的章草《急就章》,前一階段要求酷肖,待結體、使轉熟練後,再融入陸機的《平複帖》的筆意,求其簡峭古拙;

第二階段,臨摹皇象的《文武将隊帖》、《頑闇帖》,隋人《出師頌》,獻之《江東帖》,羲之《豹奴帖》及《亮白帖》,最初力求肖似,而後放大臨摹,用以壯大自己腕下的氣宇,書勢自然逐漸走向開張、雄闊;

第三階段,臨摹索靖的《月儀帖》,宋克的《急就章》,郭雍的《蘭亭序跋》,用以豐富章草的筆意,求其結體變化多姿,矯健有力,而又氣韻生動;

第四階段,臨摹分析研究秦、漢期間帶有濃厚篆書筆意的簡書,一方面要理解:古人書寫的初期章草出現幼年期稚拙感的成因;同時辨别清楚哪些是僿陋之作,以及它的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要有分析的進行約取。深入研究這些原始章草,其主要目的在于浸潤吸收簡書的氣韻和結體上的簡峭巧思,最後達到簡古痛快的境界。

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研習,大體上可以領悟到章草的結體、用筆特點和章法要求。比如:章草的結體有如隸書,應當方而略扁一些;運筆時,環轉取篆書法,其它和隸書接近;章法要求豎成行,而不必強調橫成列;字與字之間不相牽連(意應連,但不以萦帶相連);一幅作品中,單字各有姿态,同體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掌握了章草的特點和豐富的結體變化,又能融會吸取衆家之長于腕下,積時長久以後,當能夠随心所欲地駕馭這種書體抒發情懷時,自可窮通妙造、風格獨具了。

章草的訓練方法(章草的常識和臨習方法)3

六、學習寫章草應注意的事項

沈鵬先生在2009年香港《書譜》雜志(總第九十五期)舉行的“十家論壇之名家訪談”時,在談到學習章草注意事項時說:“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續,如果能把兩者融彙起來,可能達到一個高境界。……學習章草應注意避免習氣,章草具有特征性的筆法比如波磔,倘若過分誇張,便失去内在的美;如果沒有這樣的筆法,又失去了章草的味道。”

“今章二體有異同,今草可以連續書寫,所謂‘字群結構’。章草承隸法,每個字是獨立的,所以我認為章、今二體結合會更完美。……明代宋克寫章草有很好的成就,習氣也比較明顯。……有人一開始就學宋克,我覺得不好。鐘繇、皇象都是章草的源頭。” ……“漢代的木簡、晉唐人寫經,還有陶磚瓦文等,都可以學習的,如果可以追求某些筆法,可能令人生厭。我一向主張融合、博取。”

陳巨鎖先生近三十年來緻力于章草創作,他說:“草書的産生,是實用之需,所謂“趨急速耳”、“赴急之書”。然而,章草作字非因急速而使然。我數十年來作章草,是對藝術的追求,無“赴急”之為。故所作書,一是下筆有源,無不遵循章草法則和規律,絕不臆度生造。其次,我在章草學習中轉益多師,鑄熔百家,以為我用。漢魏迄今兩千年來,章草由盛而衰,流傳的作品也不是很多。凡所能見到的、我無不臨習。從皇象急就章,到索靖月儀帖,到隋人出師頌,以及趙子昂、鄭文原、俞紫芝、宋克、祝允明,到近代的沈曾植、王世镗、鄭誦先、王遽常等名家作品,無不揣摩品味,以汲取營養,豐我羽翼。三是忘我,作書每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經意,嫌拘謹;不經意,則粗疏毛糙,流滑近俗。情之所至,沉着痛快。不沉着,難得醇厚高古;不痛快,常失風采韻緻。四是不求變而自變。人之面目,由少年而青年終至老年,形态在漸變。若驟然變臉,人将不識某甲某乙。蒙養三味,不求速化,老而彌堅,境界也将不斷升華。五是不求工,一任自然,下筆不激不厲,不溫不火。心态平和,法而無法,有而不為法縛,無而不離矩矱。”(以上摘自2009年香港《書譜》雜志(總第九十五期)十家論壇之名家訪談)

謝孔賓先生(荷澤學院教授)在所著的《怎樣寫章草》一書中說:“在學習寫章草時,要注意筆畫的輕重,結字的體勢和章法布局。書寫時選用硬毫筆或兼毫筆為宜,用墨要濃潤。在運筆的韻律中多半是:左輕右重,上輕下重;入筆較輕,出筆較重。在結字的特點上有些字是一字多寫、一字多姿,姿緻變化美輪美奂。章法上要求通篇和諧,氣脈連貫,給人以水到渠成燦然成章之美。”又說:“古代的章草字數有限,因而我們能取法者也有限。文字學家餘德權先生說:‘寫章草要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書寫時盡可能選擇簡率成度不很高的體型。如果沒有簡率成度不很高的,亦可仿行書創造,隻要用章草的筆法來寫就行。’真是至理名言。所以我們在認真繼承傳統時不可故步自封。應該在多寫多讀中不斷積累書識;練手、練眼、練心,以求化古生新。”

章草的訓練方法(章草的常識和臨習方法)4

七、我是如何學習章草的

1、潛心研習,打下堅實基礎。

十多年前,出于愛好,我轉入章草的學習,并排除一切幹擾,潛心臨習了幾年章草碑帖。按照辛一夫先生在《怎樣寫草書》一書中有關章草學習的論述,根據自己已有的碑帖,首先選擇臨摹皇象的《急就章》,在結體、使轉熟練後,又臨習了陸機的《平複帖》,将其簡峭古拙的筆意融入進來;随後又臨習了隋人《出師頌》,并放大臨摹,用以壯大自己腕下的氣宇,書勢逐漸走向開張、雄闊;第三步又臨摹索靖的《月儀帖》,宋克的《急就章》,用以豐富章草的筆意,求其結體變化多姿,矯健有力,而又氣韻生動;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研習,初步領悟到章草的結體、用筆特點和章法的基本要求。即:在結體上有如隸書,應當方而略扁一些;運筆時,環轉取篆書法,其它和隸書接近;章法要求豎成行,而不必強調橫成列;字與字之間不相牽連(意應連,但不以萦帶相連);一幅作品中,單字各有姿态,同體字不使雷同,又省便有源等等。

2、突出重點,多思考,多吸取先進經驗,提高臨習水平。

在學習中,對《出師頌》更是愛不釋手,因為《出師頌》是章草書迹中最好的一種,它把隸書的雍容渾厚與草書的流便簡潔融合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字字隸意,又無一字是隸體,而字字皆為草。用筆是隸,結體似楷,意态是草。用筆沉穩嚴謹,毫無苟且,氣勢飛動,結體寬博簡潔,中宮凝聚,字字獨立,氣脈通暢。可謂流轉至極,樸素到極緻。所以對此帖曾下了不少功夫進行臨習。

在臨習該帖過程中,為了便于看清筆畫的細微變化、筆畫間的萦帶關系和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布局關系,我在複印機上将原帖放大數倍,按原帖拼接起來,然後仔細觀察,對貼上字的特點有了印象後,再采取用兼毫筆直接對臨的方法進行臨習。先後臨了數月不下百遍,雖在形似上有了幾分,但有些特點卻寫不出來,一些有特色的筆畫形态特點差距則更大。後在一片文章上看到用筆鋒稍秃的毛筆臨習《出師頌》效果好,就拿以前用舊的筆臨習,但寫不出筆畫的細微變化。後在一次培訓學習中,吳振峰先生講的臨習方法深受啟發:不要老盯住字本身,思維要放開,模仿時要注意字帖中所有的信息,每個細節都要注意,字距、行距、章法,墨色的濃淡,運筆的遲速,黑白的對比等等。逐采取在掌握單字特點的基礎上,按照原帖章法布局進行單行、行與行和通篇漸進的臨習方法,重點在掌握整篇特點上下功夫,收到很好的效果。

3、結合臨習,進行作品創作。

為達到盡快掌握章草的特點和規律,堅持不寫少字作品,以多字作品為突破口進行創作。九十年代末,我以黃夫亞先生的“關中名勝古迹歌”的四百餘字為切入點,嘗試用章草創作作品,先後用不同形式書寫了上百遍,終于小有成績。1999年,用章草體書寫的“關中名勝古迹歌”被收錄在《20世紀陝西書法篆刻集》和《國際書畫交流大展專輯》;二零零六年,一千餘字的章草作品《白雲山賦》入選全國公安民警書法大賽。

在創作作品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字是帖上沒有的,雖然化費些時間推敲研究,其效果還是不理想。為達到作品用字統一,有些簡化字需轉換成繁體字或異體字,由于沒有這樣綜合性的工具書,搞清這些問題,則查閱許多典籍,花費許多時間。怎麼辦?這些問題在常常我腦海中思考。

至于如何用章草特征來寫前人未寫過的字,《章草考》言:“為之今計,當詳為厘訂,并旁搜博采而增意以補之,其偏旁字體,亦宜精考組合成字。更以簡易字體,不背章草之原則者補之,務使字數足用,俾節省時間,便于人事,豈不善哉!”餘德泉先生稱此言為“金玉之言也”,接着又說:“看來,取今草乃至行書中‘不違背章草之原則以補章草字數之不足,與章草偏旁組合成字,均不失為有效途徑”。這正是我在創作中遵循的重要指導原則。

4、注意知識的點滴積累,集腋成裘。

随着時間的推移,所掌握得字逐漸多起來,為了克服以前查字的煩惱和避免記憶的差錯,我就按照《新華字典》音序的排列順序,把常用字、通用字打印裝訂成冊,将學過的章草字統一上冊,後來,每遇到新字,就記錄上冊。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和不斷補充,竟集字二千多。進入新世紀,有關章草的字典、書籍相繼問世,特别是餘德泉先生、孟成英女士編著的《章草大典》,使我受益匪淺。但所收字數仍感有限,據粗略統計,大典約收字三千三,其中有些字已被淘汰,不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基本映照了《章草考》所言:“古之字數,勢不能曲盡情意以供使用,…。考章草字數,今所得見者可三千,不免有欠缺之感。”逐漸萌發了能否結合自己學習章草的體會,編著一本部以章草書體寫就的七千通用字,并标注漢語拼音、筆畫數,可辨識繁體、異體字,并例舉簡化字與繁體字、異體字互換的綜合性書籍之念頭,一方面是對自己學習章草的總結,可把自己學習章草的體會與廣大章草好者進行探讨研究,起到抛磚引玉之效果;另一方面将給廣大書法愛好者,尤其是初學草書者正确使用漢字帶來便利。并将此付諸行動。

選用的二千五百個常用字、一千個次常用字和三千五百多個通用字,全部來源于一九八八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這些字在用章草書寫過程中,為達到字字有出處的要求,采用了三種方法:首先是在《章草大典》裡查找通用字表中有的字,再依照該字的原形臨寫;二是對查不到的字,則查大典中可以參考的偏旁部首,進行組合書寫;三是對連可參考的偏旁部首都找不到的字,則查找草書、行書字典,然後用章草的特點進行書寫。所選例字為讓更多的人認識,達到“易識、易寫、準确、美麗”的效果,對于同一字有多種寫法的,一般選用典型的,草率程度不很高的形體,與現行标準字形有明顯偏差的字不用,或盡量少用,利用業餘時間和工作間隙進行,從版面設計,文字電腦錄入,查閱資料,逐字書寫、校對,又三易其稿,由橫式版面過渡改為現在的豎式,先後四次書寫收字全文,……,斷斷續續,反反複複,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其實編撰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每寫一遍,對章草書體的特征、結構變化規律都有新的認識,對把握章草書體都有新的提高。經過近五年來認真的編著,在有關專家的關心指導下,《章草字彙》終于于2007年10月面世了。

章草的訓練方法(章草的常識和臨習方法)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