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下一句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下一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23:27:13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出自《論語·憲問》第38章,原文如下: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在石門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門的人說:“從哪兒來?”子路說:“從孔子家來。”門人說:“就是那位明明知道做不成卻還要做的人嗎?”

《論語》這部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很多章節可以單獨成文,可以完整表達意思。但要真正讀懂孔子及孔子的思想,還是要整篇《論語》系統理解,才能正确明白孔子表達的意思。所以先看一下上文第37章内容: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說:“賢人逃避惡濁亂世而隐居,其次是擇地方而住,再其次是避開不好的臉色,再其次是避開惡言。”孔子說:“這樣做的人有七位了。”【七人:即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魯少連。】

關于以上處世方式:孔子在《論語·泰伯》講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

孔子表達的意思是“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隐居不出。”

孔子非常敬重伯夷、叔齊等人的為人,可與他們完全不同的是,孔子身處春秋末年,正是“邦無道”的時代,為什麼孔子沒有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緻,反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累累如喪家之犬”地奔走在列國之間,推行他的仁政思想。

假如我們對孔子的所作所為,覺得年代久遠難以理解。那就把孔子生命中的一個片段放到2020年。

“已亥年末,庚子年春,荊楚大地疫,染者數萬計,江城封,荊楚悲,衆人皆恐,足不出戶,舉國防。時天下震動,九州一心,青絲,白發,皆身先士卒。布衣,商客,皆争先解囊。政醫兵者扛鼎逆行為之勇戰也,能者皆竭力行之,獻物捐資,同守之!......”【好文借用】

上文中的有一位白發老人——鐘南山,他建議公衆:“沒有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自己卻做了“逆行者”,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第一線,滿滿的行程安排,風塵仆仆。【看到鐘院士坐在餐車上疲憊的身影,作為武漢人,内心充滿無比的感動與感激。】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下一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1

無雙國士鐘南山一生,正是踐行孔子“先之,勞之,無倦。”教誨的榜樣。

“先之,勞之,無倦。”意思是,作為領導者,自己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然後帶領幹部員工一起努力工作,并且永遠無厭無倦。

鐘院士的率先垂範,感動了無數國人、激勵了無數後輩。一封特殊的請願書,用實際行動作了最好的回答。“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着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 ”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下一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2

曆史再回到500多年前的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當時宦官劉瑾專權,南京言官戴銑、薄彥徽等因觸怒劉瑾而下獄。大臣們被劉瑾殺的殺、抓的抓,一時間,朝裡朝外,人人禁若寒蟬。此時此刻,陽明先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仗義上疏,得罪劉瑾,廷杖四十,差點死于非命,後被貶貴州龍場驿驿丞。

王陽明,“明朝一哥”,可以說是當時、甚至整個中國曆史上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的、具有大智慧的人。他肯定清楚劉瑾的權勢及他上書後的險惡處境,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他還不顧個人之安危,勇敢上書。

依我看來,陽明先生十二歲就立志讀書當聖人,所以不僅是在龍場命懸一線時追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他在上書前肯定也會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陽明先生站出來了!置生死而度外!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中那種有良知、有擔當、舍生取義的聖賢精神體現。

在我學習中華文化後,經常做一些“裹經”的事,會引起一些人的不理解,我心裡的回答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裹經”一詞應該由“貶”升“褒”,其義應為熟讀經書、明白經義、堅持原則,依道而行。

“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在德,終成于道。”

勤能補拙,勤勞是人最樸實的品質,勤勉工作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人若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光靠努力就不行了,需要智慧的引領。因為,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能力重要;要想進一步取得更大的事業,塑造高尚的道德,以德服人,以德聚人,依賴衆人之力成就大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順應天道,才能成就千秋偉業。

在門人看來,孔子不識時務;在劉瑾看來,陽明看不清形勢。而正是兩位聖人少年立志、勤學,中年知天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終成兩位聖人!

孔聖人是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奮鬥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面的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我們更應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不負韶華,迎難而上,報效祖國,建功立業。

孟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