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博的學識來自不斷的積累,從容的智慧來自日常的培養。
這些簡練的國學名句言近而意遠,滴水藏海地蘊含着豐富的人生哲理。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7、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8、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勸學》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
10、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1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論語》
1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
1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15、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弟子規》
16、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禮記》
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8、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19、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2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2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醜》
26、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27、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28、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29、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30、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格言連璧》
31、鹬蚌相争,漁翁得利。 ——《戰國策》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3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34、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35、魚離水則鱗枯,心離書則神索。
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實學者,必不誇學。——《格言連璧》
3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38、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戰國策荊轲刺秦王》
3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4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41、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43、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45、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4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49、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孝經。天子章》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顔淵》
5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52、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宋朱熹讀書之要》
53、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5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論語》
5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5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58、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5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60、行成于思,毀于随。——唐·韓愈《進學解》
61、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6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漢書》
6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禮記》
6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6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6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6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7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7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72、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73、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弟子規》
74、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7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76、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77、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 《戰國策》
78、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0、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81、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82、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83、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8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85、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
86、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88、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8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
9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91、驽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9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9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将軍傳》
9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95、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9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9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子罕》
98、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99、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100、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102、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103、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語·六本》
104、士别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志》
10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106、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清《增廣賢文》
107、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10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109、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11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1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1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113、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114、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明·呂坤《呻吟語·應務》
115、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11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
11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1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11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120、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1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122.《論語》—孔子(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别人。在諸侯國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無論在哪裡做事都不使人抱怨。
123.《道德經》—老子(春秋約公元前571年—前471年)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想要建一所高樓大廈,就要從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把根基打好。根基不穩固,即使大樓再高,再好看,也沒有用。
124.《莊子》—莊子(戰國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交情,并不因利益驅使,小人之間的交往,卻多因利益驅使,利益過後,人與人若過眼雲煙。君子之間,不因無利益不互相關心,小人之間,卻多因利益關系而互相勾結。
125.《孟子》—孟子(戰國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愛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尊敬他。
126.《墨子》—墨子(戰國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
意志不堅強的,智慧一定不高;說話不講信用的,行動一定不果敢;擁有财富而不肯分給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堅定,閱曆事物不廣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郊遊。
127.《荀子》—荀子(戰國約公元前313年—前238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刻幾下就停下來了,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意即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半途而廢,要目标專一而不能三心二意。
128.《韓非子》—韓非子(戰國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
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能看到百步之外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睫毛。比喻隻見遠處,不見近處,好高骛遠。
129.《孫子兵法》—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前470年)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不僅僅是戰争,在任何鬥争中,雙方必定都各有優缺點,要赢得競争對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對于對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點,以進行目的性的攻擊,或者制造機會讓對手出錯,以此戰勝。
130.《左傳》—左丘明(春秋約公元前502年—前422年)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沒有不犯錯誤的,隻要能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是最好的了。
132.《楚辭》—屈原(戰國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長處;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問題;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顯不了靈的地方。您還是按照您自己的心,決定您自己的行為吧。
132.《呂氏春秋》—呂不韋(戰國約公元前292年—前235年)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要戰勝别人,就必須首先戰勝自己,要批評别人,就必須首先要批評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須首先要了解自己。
133.《史記》—司馬遷(西漢約公元前145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134.《漢書》—班固(東漢公元32年—公元92年)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别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135.《論衡》—王充(東漢公元27年—公元97年)
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
推薦有益的賢才,采納有益的主張,這是人所共知的。
136.《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約365年—427年)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青年時期不會再重複出現了,每天最難的是早晨再出現一次。及時的勉勵自己繼續努力,因為歲月不會等到你醒悟再時光倒流。
137.《世說新語》—劉義慶(南朝宋403年—444年)
甯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甯可做遭受摧殘的蘭玉,也不願做繁衍茂盛的野蒿。
138.《資治通鑒》—司馬光(北宋1019—1086)
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則與民由之,不得志則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謂大丈夫。
君子處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帶領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潔身自好,獨行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139.《文心雕龍》—劉勰(南朝梁約465—532)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站在山頭上,情感就好像彌滿了山;在海邊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觀察事物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充滿熱愛,才能有感而發。
140.《傳習錄》—王陽明(明代1472—1529)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在事上多磨煉自己,讓自己見識多了,曆練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亂,能夠從容處理。而如果你隻是愛靜,愛空想,那是葉公好龍,遇事依舊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
141.《人間詞話》—王國維(清末明初1877—1927)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