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催人淚下?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号如果您喜歡本頭條号發布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姑蘇城外寒山寺催人淚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号。如果您喜歡本頭條号發布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唐玄宗天寶九年(750),一個名叫張繼的青年才子,在科舉考試中,遺憾落榜了。他隻得滿懷怅惘地離開了長安。
他乘着小船一路沿江而下,一直向東,來到了吳越之地——姑蘇城。一個晚上他來到了楓橋,暫時停靠。
此時一輪弦月已經落下了,天地間是灰蒙蒙的一片光影。繁茂的林間原是安靜栖息的烏鴉,似是被驚醒了,發出一聲聲哀哀的啼鳴。
江邊楓樹紅得如火,夜色中卻更加讓人覺出秋的蕭瑟,茫茫天地仿佛都彌漫着一層繁霜,冷意砭人肌骨。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張繼看到遠處有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
夜色更深了,詩人躺在船艙間,默默合上了眼睛,耳邊僅能聽到時有時無的風聲。不知多久了,他仍未入眠,忽聽到一陣蒼涼悠遠的鐘聲。原是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古寺,敲起了午夜無常的鐘聲。
因着這一夜,張繼寫下了《楓橋夜泊》,從此寺以詩傳,詩以寺傳,沸沸揚揚間,竟使這首詩成了千古絕唱,而寒山寺也從此名聲遠播海内外。
寒山寺,在蘇州阊門外的楓橋鎮,建于六朝梁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大唐貞觀年間,名僧寒山和拾得來此擔任住持,改名寒山寺。
立于楓橋橋頭,擡眼便可以見到碧瓦青牆的寒山寺坐落在一片郁郁蔥蔥間,青松翠柏,禅意深深。
唐、宋時期,蘇州寺院便有半夜打鐘的習俗,稱之為“無常鐘”或“分夜鐘”。夜半時,鐘聲響起,仿佛來自亘古,悠遠蒼涼。
而今,寒山寺的鐘聲已成為了最具特色的一景。每年除夕之夜,中外遊人雲集寒山寺,聆聽鐘樓中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平安。
蘇州,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平原,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建城的曆史已有2500多年。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後人的美譽,其中的“蘇”指的就是蘇州。蘇州有園林之美,也有山水之勝;有奇觀名刹,也有文物古迹,更兼文人墨客的題詠吟唱,正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稱譽的,蘇州“乃紅塵中第一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有“園林之城”的美譽,全盛時期有200多處園林遍布古城内外,而今保存完好的尚有10餘處,如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等。
古、秀、精、雅、多,讓蘇州古典園林享有了“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
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原本為唐朝末年吳越廣陵王錢王璙的池館。北宋慶曆年間,蘇舜欽流寓蘇州,花了4萬錢買下了這座名園,并在水旁築亭。
他有感于楚辭中漁夫《滄浪之水》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将園子題名為“滄浪亭”,并自号滄浪翁。
滄浪亭以清幽古樸見長,布局簡潔幽靜,兩旁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出自蘇舜欽與歐陽修的酬唱,卻也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了整座園亭的氣質。
拙政園則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名的。
它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王獻臣是這座園林的第一位主人,他取晉代潘嶽《閑居賦》“拙者之為政”之意,取園名為“拙政”。
園林内,以水池為中心,各類建築臨水而立,亭樹樓閣倒映水中,水波蕩漾,倒影亦随之浮動,頗有韻味。
提起蘇州,還有一位名人不得不提及,這便是明代繪畫大師、“吳中四才子”之首的唐寅,唐伯虎。
唐寅自幼聰明絕頂,第一次參加應天府鄉試,便考中第一名解元,一時名聲大振。不料在次年京城會考間,發生考場洩漏試題案,受到無辜牽連,不僅沒能高中,反倒白白吃了一場官司。
唐寅不堪忍受這種屈辱,從此再無意于功名,潛心繪畫,終成一代繪畫大師。
他原居阊門外臯橋西首的吳趨坊,後來移居到了桃花塢内的桃花庵,這首《桃花庵歌》便是他對自己生活及志趣的描摹: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複日,酒醉酒醒年複年。 不願鞠躬車馬前,但願老死花酒間。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将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風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記得五陵豪傑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唐伯虎《桃花庵歌》
詩人隐居庵中,終日以花為鄰,以酒為友,酒醒酒醉間,時光流轉。詩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志趣:
表面上看,富貴與貧窮間,一在天,一在地,但實際上富者終日車馬勞頓,又哪裡有貧者悠閑自得呢?
全詩鮮明地刻畫出了一位悠遊林下、不慕名利、灑脫風流的隐者形象。
桃花塢除了唐寅這位曆史名人之外,還以木刻年畫名聞全世界。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是我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有400多年的曆史,和天津的“楊柳青”年畫并稱“南桃北楊”。
桃花塢木刻年畫以木版雕刻,以一版一色傳統水印法印刷,構圖豐滿,色彩明快,以其吉祥喜慶的寓意,承載着人們美好的希冀。
“原來姹紫嫣紅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一曲《牡丹亭》,在水袖流連、婉轉唱腔間,揭開了蘇州昆曲神秘的面紗。
昆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更是戲曲藝術中的上乘珍品。元朝末,昆曲在蘇州昆山誕生,并與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江西的“弋陽腔”,共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明清時期,昆曲已發展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更是享有了“百戲之祖”、“中國戲曲之母”的美譽。
《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這些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便借着昆曲華麗婉轉的唱腔、袅娜的身段、細膩的表演,具有了攝人心魄的魅力。
文章來源:詩詞世界,版權歸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聲明:如有侵權,造謠,請聯系我們及時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