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惡性腫瘤患者逐年增加,放療手段得普遍的應用,放射性腸炎的發病率不可忽視。
放射性腸炎是盆腔、腹腔及腹膜後腫瘤接受放療時常見的放射性損傷,可發生在腸道任何階段,以結直腸多見,發生率約為5%~13%。臨床可表現為腹痛腹瀉、便次增多、黏液膿血,若病情遷延不愈者甚至可能出現腸梗阻,腸穿孔等危重證候。
此外,因炎症波及範圍和病變程度不一及反射性損傷的特殊性,其治療難度大且療效不一,甚至部分患者隻能對症治療貧血、感染、營養障礙等并發症。這不僅影響了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生活及學習工作,加重了患者的精神壓力,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來研究資料顯示,中醫藥綜合治療手段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在改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放射性腸炎由腫瘤放療引起,加之手術、化療等攻伐性治療,正氣損傷益甚,本病病位在腸,火毒損傷腸絡為主要病機,脾胃虛損為根本,總屬虛實夾雜。
由于患者在行放療之前已存在惡性腫瘤,正氣已虛,陰陽失調。放射線乃火毒之邪,自外而内,患者經放射線治療後,火熱毒邪直犯腸腑,濕熱之邪壅滞其間,氣血與之相搏結,日久成瘀,腸道傳導功能失常,同時腫瘤患者素體虧虛,脾胃功能受損,運化無能,水濕内生,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從而發為本病。
在治療放射性腸炎時秉承病證結合的原則,以清熱适度,顧護脾胃;活血化瘀,兼顧氣血;寒熱相制、攻補合宜為治則。臨證中根據放射性腸炎的具體表現,以整體觀念指導局部治療,辨别邪正消長平衡關系,衡量扶正與攻邪的緩急力度,方從法出、法随證立,随證加減,靈活變通,可以達到良好療效。
病例分享
患者景先生,62歲,2016年11月查腸鏡:距肛緣10cm直腸見一約4.0cm×4.5cm“菜花”樣隆起腫物,确診直腸中分化腺癌,腫瘤臨床影像學分期cT3N2M1,無手術指征,行局部放療,後行4周期化療,放化療結束後,景先生因為感覺乏力,精神狀态差,同時出現了裡急後重的症狀,遂決定尋求中醫治療。
症見:精神差,乏力,裡急後重,大便稀溏,日行10餘次,納眠差,舌紅紫,苔薄,脈弦滑。西醫診斷:直腸腺癌Ⅳ期;中醫診斷:腸蕈,辨證:脾胃虧虛,痰濕瘀阻。治則:健脾化痰,祛瘀散結。處方:陳皮、清半夏、茯苓、山藥、白術、生地黃、牡丹皮、絡石藤、紅藤、炙甘草等藥材。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1次。7劑後患者排便墜脹感減輕,大便稀,日2~3次,食欲增強。原方14劑,煎服法同前,患者服藥後大便成形,每日1~2次,症狀緩解。
二診(2017年12月15日):患者使用貝伐珠單抗治療6月餘後出現黏液膿血便,予止血處理未見緩解,行腸鏡示:直腸黏膜水腫,彌漫廣泛充血,部分腸壁被覆膿苔,診斷為放射性腸炎。
症見:煩躁不安,頭暈乏力,面色少華,腹痛,黏液膿血便,偶有直下鮮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5~10次,肛門墜脹、燒灼感明顯,口幹,納眠差,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西醫診斷:放射性腸炎;中醫診斷:便血,辨證:熱毒傷絡,氣血兩虛。治則:清熱解毒,補氣養血。處方以黃連解毒湯合當歸補血湯加減:黃連、黃芩、黃柏、炒栀子、當歸、黃芪、吳茱萸、等藥材,共1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各1次。腹痛改善,便血明顯減少,肛門墜脹、灼熱感消失,病情穩定,原方繼續口服1個月鞏固治療,煎服法同前,諸症明顯減輕,之後一直随診,随證加減,病情穩定。
按:本病與基礎腫瘤疾病相關,加之放射線之火毒損傷腸腑血絡,攻伐無度,正氣衰憊,邪熱不息。該患者一診時為放化療已結束,邪實為主,又兼正氣虛損,實中夾虛,治療當攻邪為主,輔以扶正,痰瘀并治,以二陳湯為基礎方,諸藥配伍标本兼顧,散收相合,補不助邪,散不傷正。二診患者放射性腸炎診斷明确,火毒充斥三焦,下焦為甚,上擾神明,下迫大腸,故以黃連解毒湯為基礎方,苦寒直折,瀉火解毒。治療後患者現病情穩定,放射性腸炎症狀基本消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