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16:46:33

《老子》(《道德經》)是所有經典注解中分歧最多的一部經典,随着馬王堆帛書《老子》和楚簡《老子》的出土,傳世本和出土本的文本差異造成的理解分歧,更是莫衷一是。

自古以來,由于老子思想被整體曲解,導緻其中的成語、常用語被曲解,造成對經典理解的誤區。

下面,以“快懂百科”、“百度百科”和著名學者的“解釋”為例,挑選一些被明顯誤解的成語、常用語,對其進行更正,與老學愛好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1

1、玄之又玄【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處】:第一章: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辨析】:既然不易理解,如何進入“道”的門徑?“玄”有深遠、玄妙、黑色之意。但玄的象形字如同“8”,原指絲結,交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為一體。老子以此形容有無、難易等對立關系的。

自從西漢河上公之後,這句話變成“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魏晉玄學家王弼又進一步玄學化,以緻2000多年來一直把“有”“無”當做“深不可知”來理解。【正解】:“無”和“有”同出于“道”,名稱不同,内涵一樣。有跟無交互作用,是了解宇宙萬物生化的門徑。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2

2、有無相生【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出處】: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辨析】有和無既然是“同出”的,就是平行的,如何相生?

【正解】此處的“生”不是“生出”,而是“出”“呈現”之意。對立的雙方,互為存在條件,一方消失,則另一方自動消失。“有無相生”就是有和無是相互作用而呈現的。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3

3、上善治水【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争名利。【出處】: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辨析】: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是洪水猛獸,為何說他“上善”?水确實是利萬物的,但是水既處“衆人之所惡”,同時也“處衆人之所好”,比如“道在萬物”,它也在鮮花美酒香車美女。所以說“上善若水”說不通。

【正解】在出土的帛書《老子》中,這句話是“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衆之所惡,故幾于道矣”。就是說:最高明的治理是治水。隻有順其水性治理過的水才能靜下來,化害為利。

老子說“政善治”“治人事天”“治大國若烹小鮮”“治之于其未亂”“聖人之治”等等,強調的都是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從“無”處下手,防微杜漸。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4

4、功成身退【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複出。【出處】: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辨析】:如果大功告成。就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複出,為何又提出“慎終若始”的主張?這是玄學家以“出世”思想解讀的結果。老子主張“善始且善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慎終若始則無敗事”“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怎麼可能反而提出“自行隐退,不再做官”?

如果大功告成都不再做官,皇帝一輩子就隻能做一件事,因為做成了就退了。傑出的将相們處理完一件大事,或打完一次勝仗就不再做官,那麼将相百官不也得三天兩頭地更換嗎?

【正解】:老子說“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恃也,長而弗宰也”,老子不反對“為”,而是強調“為而弗恃”,就是不居功,因為“輔萬物之自然”,成功是理所當然的,人人可成的,不值得居功。

因此,功成身退,強調的是“身”退,因為“及吾無身,有何患?”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5

5、餘食贅行【解釋】:餘食,即剩飯;贅,即贅瘤;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讨厭的東西。【出處】: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辨析】:如果是剩飯、贅瘤,“有欲者”就不吃剩飯嗎?何況贅瘤也不是自己想不長就可以不長的?老子“三寶”中第二寶就是“儉”,并且主張“治人事天,莫若啬”,不吃剩飯就不是“儉”,也不是“啬”。

【正解】:餘食不是剩飯,而是“吃”了過量的飯,是多吃的那部分。贅行也不是贅瘤,而是多餘的行為,就是畫蛇添足的行為。這就是“守于中”。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6

6、将欲取之,必固與之【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出自處】:第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去之,必固與之。将欲奪之,必固予之。”

【辨析】這種理解源于法家韓非,影響至今,這也正是朱熹說老子“權詐”“心最毒”的原因。事實上,老子在這一章揭示的是自然規律,是指從事物的當前狀态,就可以推知它從前必定是什麼狀态,比如花将凋零,那麼他隻前一定是盛開過的。

【正解】按照“反者道之動”的事物運行法則,将要收斂的,之前必定是張揚的;将要衰弱的,之前必定是強盛的;将要失去的,之前必定是擁有的;将要拿走的,之前必定是給予的。

韓非是法家,是講權謀的,他的《解老》《喻老》當然是為自己的權謀思想服務的,這很正常。同樣的,兵家、縱橫家也可以從對有力的方面來理解,鬼谷子更是把它發揮成移門獨特的“捭阖之術”。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7

【解釋】:清靜無為亦作“清淨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複返自然。

【正解】:“大器免成”,與“有物渾成”意思接近,即宇宙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渾然自成。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8

8、清靜無為

【出處】:《老子》中多處出現“無為”一詞,但沒有這個成語。

【解釋】:清靜無為亦作“清淨無為”。春秋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複返自然。

【辨析】:清靜無為是魏晉以後,經學家注解《老子》《莊子》時常用的一個成語,它把“清靜”或“不争”跟“無為”組合成一個“清靜無為”或者“無為不争”等專用術語,來概述老子的根本主張,宗教化了老子思想。

同時,又把“不争”理解為“與世無争”,将老子思想推向“出世”,連朱熹都批評這種傾向,他認為“老子說了許多話,如何不愛”“他是出來做事的”,哪裡有“出世”思想?

道德經常見的詞語(道德經中那些被誤解的成語)9

老子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這句話裡,老子就給“無”“有”下了定義:“無”是用來描述和定義萬物初始未生狀态的,“有”是用來描述和定義萬物生發後的狀态的。

老子在文中從不同方面對“無為”進行了論述,比如“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都是強調在事物的起初、源頭做起,防微杜漸。而不是等事态擴大以後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而強作亂為。

【正解】無為,就是在事物的初始未生時候的作為——這是一種積極介入、科學理性的作為,是着眼源頭,防患于未然的大作為。

明白了“扁鵲見蔡桓公”(大醫治未病)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就懂得了“無為”的真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