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由于天災、戰亂、醫療條件的落後,人均壽命隻有三十歲,俗語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大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竟然活到了84歲的高齡。那莊子的長壽秘訣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在《莊子》一書中,早就向我們一一闡明。想長壽,必須牢記這三條天規。
一、不喜不悲,心境平和
《莊子·在宥》篇記載:“人大喜耶,毗于陽;人大怒耶,毗于陰。”大意是:人過分的歡樂,會傷害陽氣;人過分的憤怒,會傷害陰氣。
人生一世,會經曆許許多多或讓人喜、讓人悲的事,但大喜或大悲的情緒對人的身體機能損害特别大。如果心境不能平和的話,身外之事會耗費掉人許多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前期耗費的多了,後續又跟不上的話,精力沒了,精氣神沒了,人也就行将就木了。一言以蔽之,為悲喜事耗費了太多了精力,就相當于提前透支了生命。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曾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同樣的道理。無論面對成功還是失敗,不悲不喜,心境平和,不宜過度興奮,也不宜妄自菲薄。
範仲淹出身貧苦,兩歲喪父,生活很是清貧。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裡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内心平和,未覺貧困。進入仕途之後,提出革新侍婢的建議,受到報複。負責西北邊防,做出了成績,受到皇帝的賞識,卻還是躲不過既得利益者的暗箭,被排擠出了朝廷。
範仲淹踐行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諾言。不因外物的富有,個人的獲得而驕傲欣喜,自鳴得意。也不因外物的損壞,個人的失意而徒增悲傷,潦倒一生。
無論官場的沉浮,還是人生的得失,皆不悲不喜,心境平和,才能長壽。
二、 從容自得,處世曠達
《莊子·天道》篇中說:“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意思是說對一個從容自得的人來說,任何的憂愁禍患不能在他的身上停留,所以就能延年益壽。把憂愁禍患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而不能像枷鎖一樣束縛自己的身心。從容自得,懷有一顆曠達之心。
正如《菜根譚》裡提到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有一次,莊子在濮水河邊垂釣,有兩個楚國使者來到他身邊恭敬地說:“老人家,我們國王聽說您才學過人,希望聘您為楚國的宰相,治理國家的大事。”
莊子聽了淡淡地說:“聽說你們楚國将一隻死了三千多年的神龜敬供在廟堂之上。你們說,那神龜是想死後被供奉在廟堂之上呢?還是更願意活在泥塘中快樂地爬行呢?”
使者說:“當然是更願意活在泥塘裡快樂地爬行了。”莊子說;“說得好!我就是那隻神龜,請還讓我在泥塘裡快樂地爬行吧。”
莊子的生活其實很是清貧,以編草鞋為生。莊子卻不以貧困的生活作為憂愁,而把出仕作為痛苦的事情。莊子能夠從容自得,掙開枷鎖,淡泊率真,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那麼心靈上就得到了永生。
三、 生死達觀,超然灑脫
《莊子·讓王》篇中寫到:“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值為重傷。”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而又硬去不順從自己的感情,錯誤的欲念就會和良知相鬥,反而使内心倍添煩惱,這就是雙重的傷害。
人大抵都是怕死的,尤其是曆代的皇帝,總會尋求長生不老的秘方。一個人的出生和逝去本就是自然界中及其尋常的現象。每天都會有許多新生兒誕生,也會有垂危的老人離開這個世界。不合自然規律的求生之欲,隻會使人更加痛苦。看開了,也就淡然了,反而心情更加愉悅,壽命更長。
《莊子·至樂》裡記載着一個“莊子鼓盆”的故事。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奠念,看到莊子非但沒有大聲痛哭,反而敲打着瓦盆唱歌。惠施就責問他,“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現在她人死了,你不傷心哭泣也就罷了,還敲打着瓦盆唱起歌來,你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解釋說:“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不傷心呢?可仔細一想,她本來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甚至連呼吸也沒有,再後來,從無和有中産生氣息,氣息化為形體,形體轉化為生命。如今生命歸于死亡,這樣生來死去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自然。現在我的妻子已經回歸自然,靜靜地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卻要号啕大哭,豈不是不通于天命嗎?我應該為她感到高興,又怎麼會悲傷呢?”
莊子是至情至性之人,哀傷的是夫妻之間的感情,不哀的是人的生死變化。把生死看淡,灑脫達觀,超然物外,自然而然,莊子的精神至今還活在我們心中。
莊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了我們長壽的秘訣:不喜不悲,心境平和;從容自得,處世曠達;生死達觀,超然灑脫。你能做到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