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春節假日已經過完,大家紛紛走上工作崗位,但是,在傳統觀念裡,春節還沒有過完,畢竟古人們是将正月十五作為大年的最後一天,故正月十五那日,農村老輩們常将之稱為過大年。
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對其叫法也是紛繁,小佛随便舉幾個:上元節、元宵節、元夕……
說起元宵節的起源,莫衷一是,不過主流認為是起源于漢代,經過現代研究認為,元宵節的起源應該是早于漢代,最初應該是來源于祭祀活動,而這祭祀活動不是祭祀天地、祖先、社稷之神等,而是源自于人們對火神的祭祀,或者說是人們對于火的崇拜。火可以煮熟事物,更可以幫助人們驅趕那些進入人們生活區域的猛獸,後來人們在固定的時間點火把,慢慢地又演變成點篝火、挂燈籠。
當我們注意到元宵節保留到現在的民俗活動就能知道,元宵節的起源的确與火有着極大的關系:挂燈籠、跳火堆、燒火龍、逛燈會……
燒火龍
大家也許看過舞龍活動,但未必看過燒火龍,四川省達州市“火龍之鄉”石橋元宵燒火龍在當地非常有名。
火龍的制作是用易燃的麻布和竹篾,元宵當日,當地人會敲鑼鼓沿街高唱,将早早準備好的煙花對着火龍燃放,讓火花四濺,舞龍的青壯年們毫不在意煙花的存在,賣力地舞着龍,輾轉騰挪、遊弋穿行,一條條火龍穿梭于街道中,人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來祈求新年風調雨順。
跳火堆
小佛的先生,祖籍在青海河湟谷地。在他們那邊,元宵節的重要性不亞于除夕或者大年初一。
元宵節那天,多數村落會舉行踩高跷、扭秧歌、舞龍等社火表演,這也是那邊被稱為中國高跷之鄉的來由。在社火隊伍的最前面是一個轎子,裡面擡的是火神,人們往往這樣唱:
來了來了又來了,火神(的個)老爺又來了……
而在當天晚上,天完全黑,月亮挂上樹梢之時,家家戶戶門口擺出七個小草堆,同時點燃,人們從火上挨個兒跳過去,當地人把這個儀式叫跳火把。跳火把時,家中每個人都需要參與,尤其是身體欠佳者、患病者、年邁者,希望可以通過跳過火堆的儀式,用火将身上的晦氣、病魔趕走。
每年的跳火把儀式,通常都是和鄰居們商量好,同時進行的,所以每到此時,會看到整個村莊處處火光。等到家門口的火把跳完後,虔誠的村民們還去廟裡點油燈祈福。
在過去,元宵節當天人們三五成群,相聚朋友家,等到火把跳完後,還對着堂屋的神像跪拜,唱歌,這叫做拜燈,拜燈有專門的唱詞,最莊重的是唱《繡荷包》,但歌詞長,現在的年輕人唱不完,所以往往以《大賜福》、《小賜福》代替,《小賜福》歌詞有一段大概是這樣的:
那天官進财門,四下觀看;四面八方,修得齊全;前院裡有一個搖錢樹;後院裡有一個聚寶盆;搖錢樹不搖,往下趟;聚寶盆不填,往上漲;…………
“進财門”,這是大家走進别人家後才唱的歌詞,天官下凡賜福,這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逛元宵會
小佛老家在四川什邡,元宵節這天,我們的習俗是逛馬井河壩(官方叫法是:馬井元宵會)。據記載,馬井元宵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原稱“品仙台”、“賽寶會”,三四百年間一直沒有間斷過,在川西壩子有一定的名氣。
馬井河壩,就是現在的鴨子河河壩,每逢元宵節,馬井集市、大橋、河壩,簡直是人山人海,小佛親眼見過有人被擠進水裡。在小佛看來,這裡的元宵會就是一場自發的龐大交易會,從農産品到美食,從花鳥到美食,從娛樂到農資農具,鄉民們能用到的東西在這裡基本都能買到。
當然,元宵民俗活動除了上面小佛提到了三種,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比如:逛燈會、吃元宵、猜燈謎、社火……大家不妨留言,和大家分享自己家鄉元宵節的民俗活動。
除圖二為小佛拍攝燈會照片,其餘圖片均源自網絡,感謝原攝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