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過去多日,今天就要數伏了,也就是說要進入三伏天了,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和悶熱的日子。所以“三伏天”,就是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那麼,三伏天的“伏”是什麼意思?為什叫三伏天?三伏天都有哪些風俗?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一、什麼是三伏天?
每年隻要進入農曆六月份,很快就到數伏天了,民間有句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說的是夏至以後氣溫驟升,形成了炎熱的暑天。于是人們把最熱的暑天稱為“伏天”。所以,三伏天,就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入伏”後,全國多地将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懸又潮濕、悶熱的時期。
“三伏”說法在我國自秦代以來就存在了,《漢書·郊祀志》就有明确記載:“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指秦)乃有之。”就是說六月進入伏天的說法,在周代時還沒有,但到秦朝就有了。
《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我國傳統曆書中注有:“夏至三庚便數伏”,就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伏天氣有一個多月時間,古人就把這一段時間叫“三伏”,它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後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
伏天的長短也不是固定的,主要看中伏發生的時間的上。如果第五個庚日發生在立秋之前,那麼中伏就有20天,民間俗稱兩個中伏;若發生在立秋之後,中伏就隻有10天。
二、三伏天的“伏”是什麼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的是“伏邪”,即要伏“六邪”中的暑邪。六邪分别是:風、寒、暑、濕、燥、火。
所謂“伏”就是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入伏就表示陰氣被陽氣壓制得最嚴重,天氣最炎熱的時候。俗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說,夏至日之後,伏天馬上就要到來了。
也有人認為:“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每年有三個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幹支曆的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三、今年的三伏天是什麼情況呢?
今年三伏的具體情況如下:
初 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共10天
中 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共20天
末 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共10天
四、三伏天有哪些風俗?
1、頭伏要吃餃子
在北方流行“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餃子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喜愛的開胃的佳品。在頭伏吃餃子成為一種傳統習俗,入伏日人們往往會食欲不振,胃口不好,對吃的東西不感興趣。
所以,民間又稱伏天為“苦夏”,餃子恰好就是開胃的食物。清代李漁在他的《閑情偶記》中寫道:“一歲難過之關唯有三伏”。因此入伏日這個時候吃餃子開開胃也正是時候。
當然,三伏天開胃吃餃子,也是有講究的,這時候的餃子餡最重要,最好選一些能清熱解暑、易于消化的蔬菜作餡,如冬瓜、黃瓜等。
其次,吃餃子邊有美好的一種寓意:“元寶藏福”。餃子外形酷似元寶,“伏”與“福”又是同音。因此,頭伏吃餃子的意思就有“元寶藏福”之說法,吃餃子就表示福氣滿滿。
也有人喜歡吃鍋貼餃子,鍋貼餃子又稱“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而“伏”與“福”同音,這就又有了吃餃子是吉祥富貴之意。
2、二伏吃面,
二伏吃面,伏日吃面也是民間的風俗,這一習俗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魏氏春秋》記載,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說的“湯餅”其實就是熱湯面。
伏天裡吃熱面,除了和北方人喜歡面食有關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辟惡”。《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所以,二伏天吃餃子就是要為人們辟惡。
其實,伏天正是新小麥剛剛磨成面粉,伏天喝熱湯面,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喝湯還可以起到發汗驅病的目的。
3、三伏烙餅攤雞蛋
三伏中的末伏通常在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也就是說末伏基本在立秋之後。
立秋後,雖然夜裡涼爽,但真正的秋天還并未到,但是卻預示着象征着炎熱即将結束,特别是夜裡慢慢地有了一些涼意,人們的胃口也逐漸開放。由于過去人們生活水平不高,能烙餅攤雞蛋吃也算得是不錯了。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