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開展文娛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關于開展文娛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16:57:11

“關注老年玩具,其實是在關注什麼?”網友熱議愛老心得——

用關懷驅散孤獨,以文娛浸潤精神

編者按

1月8日,本版推出報道《老年玩具有需求、缺供給——如何讓“銀發族”老有所玩、老有所樂》,在讀者中引起熱烈共鳴。很多網友留言表示,通過“老年玩具”這個不被關注的小物件,看到的是老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大話題”。關愛老人,應從精神文化開始,從你我開始,從點滴開始。繼上輪采訪後,記者進一步開展微博調查、街頭訪談、專家咨詢,與您一起深入思考如何讓老人快樂生活。

關于開展文娛工作的建議和意見(用關懷驅散孤獨)1

2020年重陽節前夕,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的老人們在趣味運動會上參加“雙腿夾球競走”比賽。郝群英攝/光明圖片

擰開門鎖,下班回家的北京工薪族孫甯眼前一片漆黑。往裡走幾步,才看到電視屏幕的熒光從父親房間透出。78歲的父親歪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白發稀疏的腦袋垂在胸前,随鼾聲一起一伏。

孫甯歎口氣,輕輕開燈。父親驚醒了,擡頭看着他欣喜地笑着,帶着一絲犯錯似的不安。孫甯知道,從他早晨離開,父親就坐在電視前時睡時醒過了一天。自己雖屢屢勸說父親下樓走動、看看書報,可老人總是難以改變。

和孫甯父親這樣的高齡老人相比,很多“低齡老人”生活得更為積極。帶兒孫、做飯菜、忙家務……但忙碌背後,留給自己的時間和樂趣并不多。數量可觀的空巢老人,更時刻面對着寂寞侵蝕。

“總以為讓老人身體健康就是盡了孝道。但我們可曾想過,有時我們會因煩惱、無聊而厭倦生活,那麼老人呢?”在讀了《光明視野》1月8日關于老年玩具的整版報道後,網友“卿心君悅”寫下長文,既是自我反思,也是對整個社會發問。

拉直這個問号并不輕松,但無可回避——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54億;“十四五”期間,老年人口即将突破3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裡,包含着他們在文化體育、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精神訴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中,應當為老有所樂、老當益樂留出一席之地。

盡管黨和國家為此持續努力,但效果全面顯現尚需時日,更需要社會各界、每個家庭從細微處發力。“一個真正現代化的社會,老人應該得到的不隻是養身,更是養心;不隻是物質充裕,更是精神豐沛;不隻是養老,更是‘享老’。”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衛生經濟學會老年健康經濟專委會主任委員王紅漫認為。

1.“精神上的發條一松,就感覺和社會脫節了”

老年群體離“精神文化小康”有多遠

退休教師季大伯生活在合肥,和老伴一心照顧兩個小孫子。這兩年,孫子先後上了學,老兩口的空閑多了起來。想打撲克,沒有牌友;跳廣場舞,又“找不到感覺”。一天,偶然看到有人抖空竹,季大伯上前細看,還忍不住上手試試。沒想到,這一抖便上了瘾,還認識了一群“抖友”。“大夥兒撺掇我,讓我牽頭成立空竹隊,參加市裡的比賽。我看行!”季大伯樂呵呵地說。讓他擔心的是,抖空竹對身體要求高,過幾年耍不動了,咋辦?

關于開展文娛工作的建議和意見(用關懷驅散孤獨)2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護理院的老人通過玩具進行康複訓練。周亮攝/光明圖片

關于開展文娛工作的建議和意見(用關懷驅散孤獨)3

在上海市靜安區江甯路街道愛老家園,老年人在玩塗色遊戲。新華社發

關于開展文娛工作的建議和意見(用關懷驅散孤獨)4

在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隆回魏源醫院,一名失能老人在玩釣魚小遊戲。

86歲的老慶已經面臨這樣的尴尬。他搬來浙江平湖16年了,獨居在兒女住所不遠處。雖然孩子們時常走動,卻沒空陪他聊天。老慶覺得“天越來越長了,心裡孤清”。“前些年能出去遛遛彎,看看戲曲節目。這幾年腿腳和眼睛都不好使了,就自個兒待着。”社區有老年活動站,唱歌、跳舞、打門球,但老慶早年就不怎麼去,“我口音重,人家聽不懂,水平又跟不上,去了也是悶着”。

在空心化日漸嚴重的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更是大面積留白。“寒假回老家,發現爺爺奶奶每天除了看電視幾乎沒有娛樂活動。”網友“飛鳥”留言。

在很多人看來,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上網,是打開“精彩新世界”的好辦法。而這條路卻遭遇了雙重尴尬。

“幾年前剛時興智能手機,我給老爸買了一部,反複教他。他蠻有興趣,可總記不住操作。”家住北京西城區的關先生回憶,“後來他急了,非要換回老人機。現在,他有時會盯着電視上的‘搖一搖,搶紅包’羨慕半天,我逗他:重新學呀?他頭搖得像撥浪鼓。”

一些老人難以跨越“數字鴻溝”,一些“跨過去”的老人卻陷入另一種“漩渦”。

某研究機構發布的《2020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披露,在調研覆蓋的約百萬名老人中,0.19%日均在線超過10小時,使用最多的是短視頻、資訊熱點、小遊戲等功能,很多還有網絡打賞、簽到賺“金币”等行為。

“過度沉溺網絡,折射出老人在現實世界無法排解的孤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瑾認為。精神生活貧乏、缺乏關愛已成為影響老人生活體驗的重要因素。“精神上的發條一松,就感覺和社會脫節了,會産生自卑、無價值感、不安全感等心理,甚至導緻抑郁或焦慮。而文化娛樂能顯著提高老人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指數。”

“老人并不服老。他們希望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同。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老有所樂,而不隻是‘老有所願’。”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講師傅吉清指出。

2.“給老人的,應該是他自己需要的、喜歡的”

家庭、親人如何在老人的精神世界中不缺位

青年學者小武在安徽一家社科機構工作,所住樓棟裡有位獨居老奶奶。每次小武帶孩子經過,老奶奶總要拉着他們聊一聊。“看着老奶奶,我對父母的孤獨感更能體會了,每天盡量抽時間和父母一起看電視、聊瑣事。”小武說。

關先生曾為父親報名上老年大學,選了工筆花鳥課,誰知老先生去兩次就不願去了。妻子提醒他:怎麼不問問爸喜歡什麼?關先生拿着課表讓父親看,老人嘴裡說着“什麼都不要”,眼神卻在太極拳那一欄停下。報名後,一身白衣在樓下打太極成了父親的“風光時刻”。“原以為他性格内向不好動,看來還是了解不夠。給老人的,應該是他自己需要的、喜歡的。”關先生悟到。

看了光明日報關于老年玩具的報道後,一些讀者很受觸動:送老人文娛玩具,也是一種陪伴。

“我父母過分勤儉,給他們買衣服,一看價簽到了三位數就瞪眼,非要我退掉,更别提玩具了!但總有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家住山東菏澤的楊女士因為偶然事件受到啟發。朋友送給她女兒一個進口機器人,她嫌看外文說明書費神,随手擱置了。一天下班,屋裡響着熱鬧的音樂,交織着老人孩子的笑聲。原來,退休前是工程師的父親主動幫孫女“破譯”了說明書,正帶着孩子玩得起勁兒。從此,楊女士常以送女兒的名義買來一些玩具,老人一邊嘟囔着“瞎花錢”,一邊喜滋滋鼓搗起來。

41歲的宋德龍開辦老年人玩具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父母。“他們住在吉林白城,我好幾次接他們過來,總留不住。母親說,這大個城市,連對門都不認識,有啥好玩的?簡直是關禁閉!二次創業時,我就琢磨上了:這店一開,你們可不有的玩了?”他也坦言,自己做足了心理準備:玩這件事情,在中國一直沒有登上大雅之堂;讓老一輩玩玩具肯定不順當,“但總得有人做,可以慢慢去改變”。令他感動的是,越來越多後輩願用玩具孝敬老人。一次,顧客“老北漂”一口氣買了1400多塊錢的玩具送給父母。

宋德龍設想,下一步,能不能把玩具延伸為“玩聚”,讓老人們互動起來,像跳廣場舞一樣一起玩?“如果能給‘老頑童’們拍視頻,讓他們當‘網紅’,就更美了。”

3.“老年友好型社會,應有精神文化的‘适老化’供應”

政策支撐與社會支持如何更有力

老年群體的生存發展,始終在黨和國家視野中。新年伊始,全國各省區市陸續公布當地“十四五”規劃《建議》,大多對老齡事業作出部署,“對公共場所進行适老化改造”“發展銀發經濟”等字眼頻頻出現。

“建立老年友好型社會,應有精神文化的‘适老化’供應。在健全養老設施、養老服務的同時,也要健全老年精神文化服務,重視老人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黃晨熹表示。

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看來,健全老年精神文化服務,不能忽略老人的智慧傳承。“很多老人的經驗智慧是社會财富,完全可以再升華、再創造。不能把老人當作社會的包袱,應該支持他們實現積極的、有貢獻的老年人生。”

“在生命轉型期,老人通過重新追尋生活意義而獲得更高生命品質。他們有着強烈的群體交往渴求、通過再學習展現存在感的需求,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的期待。黨和政府應當立足這三點,為老年精神文化提供有效供給。”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王雅林認為。

令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紅燕印象深刻的是,無錫、武漢等地試行非血緣關系“代際共融”,即老年群體與年輕人開展合作、進行聯誼等。“在無錫創業園,退休老人被請來指導年輕人創業;在武漢,開設有‘同心苑’,把幼兒園和養老院開在一起,幼兒的歡樂與生機鼓舞着老人,老人定期給幼兒講故事、陪兒童玩耍。其樂融融中,老與少的心靈都得到撫慰。”

為了幫老人們擺脫孤獨,王紅漫帶着她的“享老樂齡蒲公英”團隊走進過很多養老院。陪老人聊天,耐心傾聽;給他們檢查身體、提供簡單照護。“為什麼叫‘蒲公英’?我們希望愛心種子飄到各個角落,讓人們重新思考老齡的可貴和老齡化社會的意義。不管住在哪裡,老人需要的都不僅是一間舒适的屋子,更是一個有溫度的家。”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王斯敏、陳之殷、李曉、蔣新軍光明日報通訊員焦德武)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5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