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實習生 蔣雨露
【編者按】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1997年出生的“回歸寶寶”,如今已成長為“回歸青年”。他們與香港特區同齡,與特區同行。
澎湃新聞走近香港“回歸青年”,聆聽他們對于當下的探索,對于時代的思考。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香港青年林倪盈。大學時期,她來到北京就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四年的時光對于她的成長彌足珍貴,她說,“去内地讀書是我這一輩子最不後悔的決定”。從蘭卡斯特大學碩士畢業後,她回港就職于中建香港,在今年疫情期間參與了方艙項目。她希望能夠在一個不确定世界裡向社會展示确定力量。
以下是她的講述——
00:40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青年林倪盈送上祝福。視頻來源:受訪者提供(00:40)
“父母很支持我到内地看看”
我出生成長在一個愛國愛港的家庭裡,爸爸在我小時候很喜歡給我講中國曆史,家庭氛圍也對我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我讀小學時,學校會在每年“七一”集體組織我們去觀看升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時,特區政府給我們這些1997年出生的孩子派了裝着文具的“小福袋”。
大學的時候,我選擇去中國政法大學讀法律,我父母是很支持的,這也是我認真思考後作出的決定。讀高一時,我就開始想去哪裡讀書、讀什麼專業。當時有一些去了内地讀書的師姐給我們做分享,說可以用香港DSE的成績去申請内地的大學。DSE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相當于内地的高考。其中一位師姐去了複旦大學讀法學,我特别認真地聽了她的分享,就萌生了到内地讀書的想法。
中國政法大學在首都,學習環境有保障,我比較追求新鮮感,在香港待了十幾年,很想去别的城市看看,加上我從小就熱衷于參加學校組織到内地的交流團,對内地情況很熟悉。父母也知道我從小就很獨立,非常支持我去北京讀書。
大學裡的同學和老師都很親切,比如我特别喜歡羅翔老師,他是教刑法的。他的刑法課很受歡迎,很多人“搶”他的課。當時自己很幸運選上了他的課,很激動開心。羅翔老師的課我一節不落。有的時候他的課安排在早上8點,我就早早起床,等到6點校工把教室門打開,我們一群學生就沖進教室。因為會有很多同學自發過來旁聽,座位會爆滿。這樣的經曆還挺難忘的。
羅翔老師很幽默風趣,聽他講課很着迷,而且他自身邏輯很強,會用一些很生活化的例子來講解,把抽象的概念講得特别生動。課後,我也會主動和他交流,大家問問題的隊伍排得很長。我是大一大二聽羅翔老師講課的,那時他還沒有在網絡上“火”起來,但他是我們學校最受歡迎老師的前三名。後來他在網絡上“火”了,我們完全不意外。
“去内地讀書是我這輩子最不後悔的決定”
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在中國政法大學度過了充實快樂的四年時光。大學期間,我積極參與學校的不同社團組織,加入過校學生會和團委宣傳中心,當過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幫忙組織模拟法庭、法考講座、國際日、指導留學生學習和擔任粵語班助教等。
我是在京港生代表,參與了一個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成員都是在京的香港專業人士。我在協會的青年委員會裡擔任副主委,我們舉辦過一個兩百多位在京港生參加的迎新營,大二時我作為小組組長,大三時我負責統籌整個活動。當時舉辦活動忙個不停,但和一些從香港剛到内地的學弟學妹接觸分享,有一種傳承的感覺。
我也曾代表在京港生參加多項活動,見證了多場盛事。比如我作為在京港生代表出席慶祝國慶68周年的人民大會堂晚宴,參加内地高校港生“一帶一路”貴州國情考察團。我也參與過第二屆世界公益慈善論壇,那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清華大學聯合發起的,當時邀請了很多國家的前總理和一些知名度較高的慈善組織。他們讨論怎麼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标、怎麼讓世界變得更好,給了我很多啟發。
大學期間,林倪盈參加世界公益慈善論壇。 本文圖均為 受訪者 供圖
還有一次,時任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務局局長的譚志源先生來到北京組織一場交流,我是跟他聊天的在京港生代表之一。他問了我們在北京讀書的感受,以及希望政府給予哪些支持。在交流之前,我專門咨詢了協會中一些在京港人的意見,他們大都表示由于我們沒有内地身份證,基本所有要實名的情況,例如去主題樂園、入住酒店、買機票高鐵票等都有很多不便。因此,我把收集到的意見反映給譚志源先生。後來推出了香港居民證,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例如坐高鐵不用到櫃台換紙質票,可以直接刷手機,方便了不少。有這樣一個作為學生代表發聲的機會,我很開心,也算做了一點小貢獻。
我還代表在京港生在香港TVB電視台的“升學無疆界”欄目上拍了Vlog(視頻網絡日志),介紹北京和中國政法大學的情況。我是通過免試招生計劃,用香港DSE的成績直接申請内地的大學。我也算是最早幾批通過這個計劃來内地讀書的學生,因此有使命感跟大家分享,希望鼓勵更多學生去内地讀書。
大學期間,我也幫忙組織過北京市内的義工服務,比如探訪養老院,給老人們送物資和他們聊天。老人們知道我來自香港,經常會誇我普通話不錯,也會對于我為什麼來内地讀書感到好奇。他們喜歡聽粵語的懷舊金曲,比如鄧麗君、張國榮、張學友的歌。這也是我們香港人很喜歡的明星,感覺大家喜歡的東西也共通,心靈距離很近。而且在溝通中看到他們發自内心的笑容,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很難被其他東西替代,以至于後來加入中建香港也一直積極幫忙籌備各種義工活動。
我的大學四年過得很充實。說真的,我覺得去内地讀書是我這一輩子最不後悔的決定。作為一名在京港生,這四年裡我體驗了很多,很難得有機會參與那麼多重要場合,眼界更開闊了,也感受到國家對我們寄予厚望,很多政策非常關照港生。這段經曆真的很有意義。
“很多香港朋友留在了内地工作”
在北京讀書的時候,我認識了很多内地朋友。現在我回香港一年多了,還會和他們偶爾聊天。他們很熱情,以前我去他們的城市旅行,他們就會給我發一些遊玩攻略,如果他們剛好在家也會帶我去玩。
我熱愛旅行,也去過内地很多地方,例如雲南的大理、麗江、昆明、香格裡拉,還有重慶、青島、洛陽、貴州、哈爾濱、深圳、廣州、天津、上海、蘇州。内地很多城市我都去過,坐高鐵特别方便和劃算,比從香港坐飛機要方便便宜很多。我很喜歡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内地有的時候和朋友說要不這周末就去哪裡旅行,兩天一夜也很不錯,就這樣出發了。
後來也會有内地的朋友來香港找我。他們在拿到香港一些大學的法學碩士offer後第一時間就和我分享了,問了我關于在香港租房子的事情,說等他們來到香港了要聚一下。我就會有一種被他們惦念着的感覺,平時互相看微信和微博的動态,也會很想念對方。
我認識的很多在内地讀書的香港朋友都留在了内地工作,可能是因為已經适應了内地的生活節奏和方式。就好像我現在雖然回到了香港,但我比較少用香港的社交平台,反而還是習慣看微博、微信、b站(哔哩哔哩)之類的。和内地的朋友相處久了,大家溝通也會比較順暢,有一種交流上的依賴感。
而且内地的生活也很便利,網購、快遞很便捷,物價和房價相對來說也沒有這麼貴。我有朋友在北京租房,每月租金可能四千多元,但在香港同樣的面積,房租至少需要八千多元,整整兩倍。另外,我們有在内地讀書求學的經曆,在内地也比較容易找到工作。
回到香港,我自己選擇到中資公司中建香港工作,這跟我的教育背景比較吻合。在面試時,面試官也很詳細地介紹公司對于青年人才的一套完整培養體系,這讓我看到了清晰的職業規劃,也相信公司能給予我們很好的工作平台去成長。
加入中建香港後,林倪盈積極參與義工活動。
林倪盈積極參與義工活動。
很多香港青年可能會說“懷才不遇”“在香港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但我覺得在政府和企業提供機會的時候,我們同時也要懂得珍惜和把握。例如,政府近年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我們公司參與其中。為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投身建築行業,我們公司重點打造香港“雙百”青年人才發展計劃,目标于“十四五”期間,每年為香港應屆畢業生提供至少100個香港或大灣區就業崗位,以及每年為在校生提供至少100個兩地實習交流機會。還有“千人過河”計劃,為支持青年抓緊大灣區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們公司目标于“十四五”期間為1000名香港員工提供大灣區參觀交流及中長期發展機會,為其事業發展提供多元選擇,目前也得到了良好的貫徹。
粵港澳大灣區讓香港跟内地連接融合得更加緊密。我覺得香港的年輕人要更主動去了解内地的資訊,要敢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區,大膽嘗試。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特區政府都給予了香港年輕人很多機會。
“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
在香港第五波疫情的緊急關頭,我們公司受到了中央的信任和特區政府的委托,臨危受命,把方艙項目建設作為首号的工程,調動了一切資源和力量,在4個月的時間内就完成了8個項目的建設任務。我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向香港的社會展示了我們在一個不确定世界裡的确定力量。
我覺得這是很有力量感的。一開始收到任務時,我們很多同事對怎麼建設、需要什麼資源等還不太清晰,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唯一确定的就是使命必達的心,這也支撐着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念。
當時我也作為青年突擊隊成員參與了新田及元朗方艙項目,主要負責員工關懷,調研管理人員和工人們的需求,提供物資、夥食等生活保障,比如當時有一位工友問我能不能剪頭發,我們就安排了愛心義剪的活動幫助他們理發,讓他們在炎熱天氣下相對舒适地工作。
林倪盈參與方艙項目。
我們還有一個叫“幸福小站”的帳篷,每天會在裡面派防疫物資、飲料、夥食、下午茶和防曬用具等。另外我們還布置了“幸福休息室”,裡面有椅子、飲用水、空調,供同事們小憩。
參與方艙建設項目時,我跟同伴在工地上一天來回奔波。大家特别專注地投入到工程中,帶着一種“不完成工程不罷休”的使命感。很多同事基本上每天隻睡一兩個小時,争分奪秒趕工,很有沖勁。
林倪盈作為青年突擊隊成員參與五四青春打氣會表演。
林倪盈
我在方艙前後待了半個多月。後來項目竣工,我在新聞上看到患者住進了方艙,那一刻感覺大家全心奮進所創造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同事們夜以繼日工作、拼搏是意義非凡的。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我深信,在香港新一屆特區政府的帶領和社會愛國愛港力量多方的協助之下,香港将會開啟新篇章。我也感受到新一屆的特區政府特别看重民生問題,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在政綱中也提到,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土地房屋供應提速提效提量,持續關懷社會和青年。我認為香港未來可期,也祝願祖國繁榮昌盛,香港可以在“一國兩制”下行穩緻遠。
責任編輯:蔣子文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劉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