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PFMEA分析包括來料檢驗嗎?
PFMEA的範圍由過程流程圖來定義,包括了進貨、制造、過程檢驗、出貨等所有的過程步驟,其中檢驗過程應當作”物流”過程來分析,在檢驗過程中産品外觀、性能不能受損,是PFMEA分析的重點。
話說前兩天有朋友在群裡和公衆号後台都在問,PFMEA分析包括來料檢驗嗎?PFMEA基于過程流程圖,過程流程圖沒有包括進貨檢驗,是不是不用分析進貨檢驗。
有人認為:PFMEA默認來料是合格的,所以PFMEA不用分析進貨檢驗。
也有人認為:新版手冊中沒有要求來料檢驗做PFMEA,可以不做。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争論呢?鮮老師你怎麼看?主要原因是我前面寫了一篇文章,《從進貨、制造到出貨所有的過程都需要進行PFMEA分析嗎?》,可能給大家造成誤解,在文章中指出,為了保證過程流程圖、PFMEA、控制計劃的關鍵的信息貫穿一緻,所有的過程和過程步驟的信息保持一緻,從進貨、制造、出貨所有的過程都需要PFMEA分析,但我們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那麼假設在原有基礎和産品族PFMEA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變化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将有限的資源投入到高風險的過程上。
在PPAP的提交時,應是完整的PFMEA内容,包括了從進貨、制造到出貨所有過程的PFMEA分析表格。你不能說我們隻集中資源做了變化點的PFMEA,其它的過程沒有變化就不提交。應将基礎PFMEA整合到新産品的FMEA中,形成新産品的一套完整的PFMEA表格。
先說我的觀點,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争論,還是沒搞清楚PFMEA分析的範圍,從過程流程圖的角度,包括進貨、制造,出貨所有的過程,而PFMEA的過程要與流程圖保持一緻,所以IQC檢驗是PFMEA的分析範圍。
是不是新産品就一定要做IQC的PFMEA呢,那是不一定的。可以參考前面文章的内容,進行初始風險分析,确定本次新産品分析範圍與重點,其它工序直接沿用。
建議不要直接讨論檢驗的失效模式,要看檢驗的功能是什麼,檢驗的功能與要求是:無漏檢、無誤檢,檢驗過程中産品無外觀,性能損壞。由于檢驗過程是不增值的活動,所以将檢驗活動當作“物流”過程來分析,要确保在檢驗過程中産品不能受損。至于漏檢、誤檢并不是PFMEA分析的重點,這是MSA的活(此處應轉交給Tony TONG老師)。
“FMEA不是默認來料是正常的?”不要誤解這句話,我們是默認上工序提供的物料是合格的,但還是可能誤檢的。PFMEA的作業要素“人、機、料、環”中的“料”是物料,指間接物料,我們默認上工序提供的物料是合格的,但要特别關注在本工序的間接物料,如果是直接物料的問題,如加工餘量、定位孔精度,一般傳遞給此前的工序過程加以控制。問題在哪裡發生,我們就在哪裡分析的原則,難道要像我們大多數企業這樣分析,失效原因是“來料不良”。如果這樣,來料不良的原因,是更深一級原材料的不良所緻,難道要追溯到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具體可參見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為什麼PFMEA原因分析中的“料”是間接物料?不是直接物料?》
我們還是以案例來說明一下來料檢驗的PFMEA分析吧。
過程步驟:來料檢驗
要求:在檢驗過程中産品外觀不會損傷
失效模式:劃傷、碰傷
失效後果:下道工序:組裝前或後發現外觀不良,需要返工,産品直接報廢;OEM工廠:啟動反應計劃,在線挑選外觀不良;最終用戶:外觀檢驗差
失效後果:7分
失效原因一(人):操作工檢驗時未戴手套
預防措施:在檢驗指導書中規定檢驗作業前穿戴手套,并點檢
發生度:3分
探測措施(原因):作業前班組長目視點檢手套穿戴狀态
探測措施(失效模式):檢驗後産品返回倉庫前,應重新目視檢查
探測度:7分
失效原因二(機):操作台面、檢驗工具未防護
預防措施:操作台面、檢驗工具使用膠皮防護,防止産品與檢具不當接觸
發生度:4分
探測措施(原因):作業前點檢台面及設備的狀态
探測措施(失效模式):檢驗後産品返回倉庫前,應重新目視檢查
探測度:7分
有人說,能不再說一個誤檢、漏檢的PFMEA的案例,針對這一點,我真不想說,因為制造過程風險來源于人、機、料、環,而測量風險也來源于人、機、料、環,但測量過程的風險分析與評價手段,不是PFMEA的重點,再次說一下,那是MSA測量系統分析的内容。
如果有人說,我就是想試着做一個,行不行呢,那當然行,如果大家需要,我就嘗試做一個,大家看看。
過程步驟:來料檢驗
要求:無誤檢、無漏檢
失效模式:誤檢(将合格品判為不合格品)
失效後果:供應商不良率、報廢率提高
失效後果:X分(無法參照FMEA打分表的内容打分)
失效原因一(機):檢具不準
預防措施:檢具驗收時做Cgk,定期校準與保養
發生度:X分(無法參照FMEA打分表的内容打分)
探測措施:MSA測量系統分析(GRR小于10%以内)
探測度:X分(無法參照FMEA打分表的内容打分)
過程檢驗包括了首末檢、自檢、互檢、巡檢、專檢五檢制,隻有專檢是過程流程的一部分,所以專檢進入到PFMEA中分析,而首末檢、自檢、互檢、巡檢都在PFMEA中的探測措施中體現,最終在控制計劃的”控制方法“中體現,也就是在控制計劃中不對檢驗活動形成獨立的控制手段,因為檢驗本身就是控制方法。
結構分析中,要将過程步驟進一步分析到作業要素,“專檢”的作業要素,有檢驗員、檢驗工具、環境等。具體見下圖的結構分析:
假設在注塑工序,有一道“專檢”工站,是外觀檢驗,檢驗後要除去飛邊。
作業要素有檢驗員、環境、外觀樣件。
功能分析中需要明确的是“産品合格”不是“檢驗”的目的,如果産品合格是檢驗的目的的話,那麼,免檢才是産品合格的最好方法。法官讓陪審團得出有罪或無罪結論,也是為了不放過一個壞人,同時也不錯過一個好人。
檢驗員有點像法官,合格品,你不能誤判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你不能漏判為合格品。也就是“無誤判、無漏判”是“檢驗”的要求,檢驗過程中外觀和性能可能會受損,是一定要考慮的。那麼就是将"檢驗"當做“物流”過程來分析,檢驗的要求是“産品外觀和性能不會受損”,具體見下圖功能網。
建立功能網時,從左到右我們應問“HOW如何”,
問:如何保證注塑外觀無劃傷?
答:外觀檢驗時外觀無劃傷。
問:如何保證檢驗時外觀無劃傷?
答:檢驗員作業時穿戴手套作業。
問:如何保證客戶退貨不良小于XXPPM?
答:外觀檢驗時無漏檢。
問:如何保證外觀檢驗時無漏檢?
答1:檢驗員目視檢驗與零件距離要在20cm。
答2:檢驗員要拿取正确的限度樣件。
答3:環境燈光大于500Lux.
答4:樣件無損壞。
那麼“專檢”的失效模式:外觀劃傷、性能下降等。
具體見下圖,失效網。
在建立失效網時,将失效原因鍊接到失效模式,我們要問:失效模式為什麼會發生?将失效後果鍊接到失效模式,我們要問:失效模式會發生什麼樣的影響?
問:外觀檢驗時,為什麼會“漏檢”?
答1:檢驗員目視檢驗時與零件的距離太遠。
答2:檢驗員拿錯了限度樣件。
答3:檢驗環境燈光小于500Lux,
答4:外觀樣件有外觀受損。
問:外觀檢驗時,“漏檢”有什麼樣的影響?
答1:客戶退貨不良會大于目标值(PPM)。
通過以上的三步,我們建立了結構樹、功能網與失效網,後面風險分析與優化就不會偏離方向了。
過程步驟:注塑-外觀檢驗
要求:無誤檢、無漏檢
失效模式:漏檢(将不合格品判定為合格品)
失效後果:客戶退貨不良大于目标值,OME工廠:在線挑選返工
失效後果:X分
失效原因一(人):目視檢驗時,與零件距離太遠
預防措施:在檢驗指導書中規定檢驗距離為30cm
發生度:X分
探測措施:KAPPA分析
探測度:X分
綜上所述,鮮老師認為PFMEA的範圍由過程流程圖來定義,包括了進貨、制造、過程檢驗、出貨等所有的過程步驟,其中檢驗過程應當作”物流”過程來分析,在檢驗過程中産品不能受損,是PFMEA分析的重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