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後人還是乾隆自己,都願意把他和康熙相比,然而比來比去,乾隆在文治武功方面能險勝一籌的就是《四庫全書》。
論下江南,乾隆是出遊,康熙是公差,乾隆的龍舟浩浩蕩蕩,動辄上千艘船的船隊,而康熙一路勤儉節約,很少建行宮。難得的是,雖然二帝都搞文字獄,但乾隆想到了重視文化産業,康熙有《康熙字典》、《曆象考成》、《數理精蘊》等貢獻,可乾隆的一本書就能囊括古今,堪稱大清朝的百科全書。
(《鐵齒銅牙紀曉岚二》)
《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内容幾乎囊括了清乾隆之前的所有中華文化,全部選用當時頂級文人編撰,由于耗時太長,參與編撰的人員也不斷更換、不斷吸納新人,很多有才的文人都是在此階段得到破格錄用。
從打定主意,到初具成果,再到最後的截稿居然耗時19年。乾隆為何會費時費力編一套百科全書呢?
可以說是内因外因皆有。乾隆一直喜歡和自己的祖父相比,而康熙早已在文治方面有所成就,乾隆大清盛世,這時候要編書必定要幹一番一事,不然都對不起當時穩定的政治環境。恰巧有大臣提出《永樂大典》中的不足,《永樂大典》是明朝鼎盛時期編著的一部彙集古今文化的書籍,借此機會乾隆正能在文治上扳回一局。
之所以說《四庫全書》堪稱大清百科全書,隻要了解經、史、子、集這四部就明白了。
經: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
史: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别史、雜史、诏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
子: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
集:楚辭、别集、總集、詩文評、詞曲
(紀昀與四庫全書)
不難看出,這四部書包括了天文地理、文藝、工、農、兵法、教育等諸多内容,連菜譜都被收錄到子部的譜錄類中,内容之全、涉獵之廣絕對是前無古人,後面的來者恐怕就是如今強大的互聯網了。
這麼多的内容,當然需要熟悉不同領域的人來校對、編撰,乾隆對《四庫全書》非常重視,不僅讓自己的兒子擔任總裁,還讓飽學之士承擔主要校對工作,為了确保質量,還制定了嚴苛的考核制定和每月目标。
為了保護各地收集來的書目,乾隆讓各地選出了上千個字迹工整,文字秀美的書法愛好者,并且規定每天、每年的抄寫字數。這些人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畢竟字迹美不美騙不了人。誰要是工作不認真,被發現有字迹模糊、錯别字的,還要被罰抄多出原任務幾倍的字數。
抄寫還是編纂中的基礎工作,難度最高、壓力最大的要數負責校訂的學者,這些人校訂過的内容還要被總裁抽檢,就像老師抽查學生作業一樣,出現錯誤的還要認真地記大過,這對于飽讀詩書的學者來說簡直就是污點,大學者們每天謹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毀了自己的名聲。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的光芒也的确超過了《永樂大典》,單在字數上來說,足足有8億字,秒殺《永樂大典》的3.7億字。8億字,如果用四号字打印在A4紙上有133米那麼高,摞起來有40層樓那麼高(悄悄收起計算器)。
這麼重要的百科全書,乾隆還是非常珍惜的,特意命人手抄備份了7部,還收納在全國各地不同角落。不過經過曆史的變遷,最後這7部書有多部被英法聯軍和太平軍燒毀,隻有少數被存放在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
古代信息閉塞,工作效率低,成書不易,保存和運輸都是大事,這些古籍曆經滄桑,承載着前人的智慧和期望,後人應當珍惜銘記。對于《四庫全書》你還有哪些見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