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品加工過程的角度來說,肉松的制作,就是通過長時間的加熱,讓肉中的脂肪浮出水面後去掉,同時肉中的可溶成分進入水中,留下不溶于水的纖維狀蛋白。水蒸幹之後可溶性蛋白析出,而不溶性蛋白也獲得了蓬松的狀态。經過後續的炒制過程,這些蛋白質失水幹燥成為絲狀的“松”。新鮮的肉中含有大量的水,可達百分之六七十,而最後的肉松含水量隻有百分之十幾。業内人士宣稱三斤瘦肉才能做出一斤肉松,大緻是可信的。另一方面,整個制作過程需要長時間加熱和人工炒制,能量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高。所以,合格的肉松必然是高價商品。
在肉松的生産過程中,肉被進行了強度很高的加工,同時加入了大量的調味料,這就為以次充好、造假提供了機會。首先,從生肉到肉松,肉的結構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隻要是瘦肉,不管是來自優質生豬還是病死的母豬,都會變成幾乎相同的結構,産生同樣的質感。另一方面,加工中加入的大量醬油、糖以及其他調味料,足以覆蓋肉本身的味道,而産生非常相似的味道。當有人以劣質甚至病豬肉生産出價格低廉的肉松,消費者無法鑒别而選擇低價,就導緻了某個地區整個市場的畸形——合格産品無法生存,而僞劣産品卻大行其道。
除了使用劣質瘦肉外,在肉松中加入植物蛋白(如大豆粉)是一種典型的造假手法。其實,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在肉制品中加入植物蛋白,具有營養和成本方面的雙重優勢。在現代食品開發中,用植物蛋白代替肉類被認為是開發健康食品。這一做法的困難在于植物蛋白的味道、口感往往都比較差,被接受程度低。如果能在某種肉制品中加入大量的植物蛋白還能保持肉的口感、風味,就可以申請專利保護而成為獨家産品了。在國外,這是每個食品公司夢寐以求的東西。不過這樣的産品就不能當做本來的産品賣了,必須加以說明。就肉松而言,如果加入了大豆粉的産品能夠以“假”亂真,那麼它就會是一種營養價值比真正的肉松高,而價格卻比真正的肉松低的産品。這樣的産品完全可以打出自己的旗号走向市場。如果打着“肉松”的名義,被當做肉松來賣,就是欺騙消費者。畢竟,當消費者付出“肉松”的價格時,他們想買的是純肉制作的肉松。而且,如果為了實現“逼真”的質感風味,而加入了其他非法的助劑,那就是一種犯罪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