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感恩的心對待過去,對待記憶;用快樂的心對待現實,對待生活;用祝福的心對待未來,帶着一絲緬懷的思緒,帶着一份難忘的情懷,帶着一份真摯的情感,在清明這一天,釋放三百六十五天的思念,傳送穿越時空的牽念。
清明節,相信很多人一看到這三個字,腦海裡馬上會和掃墓、祭拜、踏青,聯想在一起。沒錯,清明節,自秦、漢以後就有了,唐朝時開始盛行,一直流傳如今,對我們影響深遠。唐明皇在開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關于清明四首詩你都知道嗎?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着臉,将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莺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翻譯: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着,東城郊外微風拂柳一片蔥翠一片。落花飛舞芳草齊齊生長,黃莺飛來飛去,成雙成對的蝴蝶嬉戲不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翻譯: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竟相綻放,猶如笑臉。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着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讨祭食以向妻妾誇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他們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知道呢?現在留下來的隻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寒食野望吟 》 唐·白居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翻譯: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2022年,很多地方都疫情,很多人漂泊在外,如同以前很多文人墨客一樣,在他鄉,清明沒辦法回家掃墓,當看到這些詩句時,也勾起我們對先人深深的緬懷之情,傳送穿越時空的牽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