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從5月份産蛋到7月份孵化出苗,不知不覺已到2019年的中秋。在普天同慶的時候,每年"秋老虎“也是很多養龜人士最容易疏忽。所以今天有必要對入秋後飼養龜苗的技巧和注意事項分享一下。
今天中秋節,廣東這邊天氣悶熱到要命,烏龜狀态也棒棒的,但在上月農曆8月8日立秋後,連續幾個台風降臨并帶着強降水,影響了國内大部分地區氣溫。今年“秋老虎”也讓我上了一課。突發狀況前幾天,台風加上雨水,晚上開着最低檔位風扇還覺得涼,自身身體感覺秋高氣爽,兩個字“舒服”。舒服卻讓我麻痹了,回過頭來才發現,龜苗的手腳和眼皮出現不同程度腐皮(隻因今年貪圖方便,全部龜苗放在露台飼養)。這就是秋天溫差造成的。還好及時發現,治療後還是損耗了2隻珍貴的小生命,所以這個不是老手新手的問題,是疏忽大意的問題,必須警醒一下,每一個季節交換期,不能太輕率。
自古以來,農民種養都是按照農曆來進行不同的預防操作的,所以龜龜愛好者也要多多留意農曆節氣,跟着節氣加強進行操作器
“秋老虎”的最大特征是,早和晚略顯清涼,但午後卻有高溫曝曬。加上時而台風時而下雨,時而高溫難耐。好像過山車一樣的天氣,龜作為一種變溫動物,體溫随着外界的溫度改變而改變,由于它們缺乏維持一定體溫的生理機能,不能直接控制自己的體溫,沒有一個很好的緩沖器,這種溫差大而變化時間段的情況會讓龜幼小的腸道、肺功能和抵抗力吃不消。
那麼該如何提防“秋老虎”,為龜苗的健康保駕護航?
提前獲知早中晚大溫差概況,如果整天溫差超過10度,一般不對龜苗進行喂食,因為在這段期間溫度變化大,龜苗進食了大量的餌料後,氣溫驟降,會導緻龜苗難以消化食物,引發腸胃炎。嚴重會由腸胃炎導緻抵抗力下降,從而形成感冒等多種症狀,輕則出現手腳皮膚脫落,眼皮腐皮等狀況,重則全盤感染後全軍覆沒,我的就是去到中段情況(當時用了黃粉處理了2天,大有好轉,連續泡藥4-6天進行加強,今天已經狀态滿血複活)。
“秋老虎”最著名的特征就是早晚天氣變涼,正午時分溫度高至30多攝氏度。溫差過大對龜苗的成長有着很大的影響,因此入秋後養殖戶在溫度方面應該加緊把控。應該在這個時期進室内養殖(主要是為了防止早晚大風造成的溫差),如果室内不方便,那必須早晚放在防風地方或用塑料膜等材料遮擋,而且中午沒有猛烈太陽直照的地方,這樣早中晚溫差就會相對減少。這樣可以直接放在室外飼養至10月份左右,當然這個10月份是以廣東天氣為參照,如果北方地區的龜友可以根據往年的天氣情況而定,不要人雲亦雲,要學會因地制宜。
養了1-2個月的龜苗可以适當增加水的深度,然後放一些耐腐的枝葉到飼養盤裡,既可以深水讓龜苗覺得安心,也可以增加躲避空間,環境穩定了,減少應激,體質抵抗力也會有所提高。如果不是水質太髒,沒有喂食的情況下,可以減少換水的次數,避免龜苗産生應激反應,體質下降。确實要換水,也必須盡量以吐水方式進行換。這樣在整個秋天月份,更能很好的躲避這隻“秋老虎”。
一般中午時分天氣較為炎熱時,可打開噴霧降溫,為外池龜降溫,而到傍晚時分,我們可以給龜池的四周遮蓋擋風網,以減少對外池龜的影響。秋季,由于是交配季節,可以适當增加水深,既能提高受精率,又能使得龜在水底中休息,度過涼爽的夜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