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曆法的知識

關于曆法的知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5 18:10:56

——源文析字之析十天幹

據考證,後羿射日實際是大羿射日,故事大緻如下:

《淮南子·本經訓》:唐堯時期,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莊稼被燒焦了,草木也沒了,老百姓沒有了吃的東西。于是,堯就讓羿把天上的十個太陽射下來,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百姓非常高興,很感激羿和堯,所以置堯以為天子。

換句話說,大羿射日跟帝堯上位關系密切。而關于“十日”: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而《史記》關于帝堯的部分,援引《尚書·堯典》那段剛好有《山海經》提到的“羲和”: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堯典》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之詞,一方面代表節氣,一方面也暗示一季有三個月。另外,陰曆就是以月亮的塑望周期為單位劃分時間,一般的平年,就是十二個月。而十二個塑望月不足一年,因而以閏月定四時。

也就是說,制定配合節氣(太陽曆)的地支塑望月陰陽合曆,是帝堯的大功績。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

節氣

而基于我族的立族根本是農業生産,我們最早的曆法極可能是純陽(十日)曆,或曰天幹曆。

這種曆法源于對太陽的觀察,将一個太陽運行周期(一年)分十份。由于需要觀測設施,還有一定程度的計算,所以此種曆法應該隻掌握在巫師之類的少數人手中。此時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生存問題。對應的曆史年代大概起源于黃帝。關于十日曆:

《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大約到了帝堯時代,已經完全适應平原農業生活的人們開始注重種族繁衍,堯帝發明最初的陰陽曆(節氣不完善,估計隻有四節氣)正是适應這種需要。

其以十二地支分四時(帝堯時代後羿射日的傳說,就是陰陽曆替代十天幹的純陽曆這一曆法改換事件的神話),并在四方設置官員,敬授民時。

這一行為其實是中央集權的開始,《史記》記載,此後四嶽多次與堯帝意見相左,這代表地方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反彈。

帝堯創造十二地支,一方面用以指導種族繁衍,另一方面用以之替代十日曆以壓制四方族群的勢力的壯大趨勢。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

關于十二地支,之前已經解析過,詳見:地支原來是指女人懷孕生子的過程

而關于十日曆為何也是天幹曆,十天幹原來都指什麼的問題。下面我們來慢慢細說:

得益于考古發現,我們知道了周代甚至更早的甲金文,通過這些古代字形,我們能得到不少那個時代的信息。

還有就是,天幹地支從來都對應的一起說,換個角度說,天幹是一個整體,須放在一起解析,而其聯系的紐帶就是我們的五行思想。具體就是所謂天幹配五行: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而五行間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相生相克,這是最常見的關系,也是一般論述五行都會述說的關系;另一種是五行合四時,以土為中,或曰五行合一。雖然還沒有解析出十天幹的具體所指,但是天幹地支是用于紀時的,是以天幹間相生相克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那麼,天幹所配五行屬于第二種情況,因此,十天幹最好放一起解。

關于五行相生相克,相關論述很多,這裡就不再敷述。至于 五行合一論,具體的說,土可以是土壤,也可以是大地。其關系為以土為中:土生金,金破土;土克水,水滲土;木立土中,厚土死木;火生土,厚土滅火。概括的說,就是大地是母親,但有時他也化身暴君。

五行合四時,則在夏秋之間析出三伏天前後一段,以為長夏。長夏主太陽,四季不過是太陽的變化(所以,隻要參照一定依據,我們也可以将一年分成三季、五季)。

夏、長夏、秋是自然演化。冬與長夏也可直接轉換:極端情況如六月飛雪,就是夏入冬;一般的,如沙漠氣溫,太陽出來能熱死人,而晚上降溫能冷死人,一日經曆冬夏。至于春與長夏的轉換,那就更常見:夏日的暴雨過後,那感覺就如春天般清爽’;而春夏之交悶熱天氣讓人無處可逃,比之酷暑時節讓人更難受。

基于五行合一理論以及天幹的紀時功能,天幹間會有承接或演化的關系。在古代的話,或許隻有農業活動以及相關的物候能産生十個有相互聯系的事物。所以解析的時候,相關含義應該優先考慮。

五行合一論中,土是其中的關鍵。我們解十天幹,最好也應該從屬土的天幹開始。比較“戊”與“己”,明顯的,“己”字我們更熟悉,那麼我們先看看“己”的古文: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3

摘自漢語多功能字庫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己”字不同時期的構形完全是一樣的,隻是構形的朝向不定,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朝向與字義無關。那麼,“己”字表示的就是某種特定的線性物體或者某種運動軌迹。

農業相關的物候似乎沒有與“己”字構形相關的,至于運動軌迹,那麼農業活動中有太多的勞動軌迹會構成“己”字狀,比如翻地,比如種植,比如巡視生長情況等。

按五行合四時,戊土己土都屬于長夏,在酷暑中進行的“己”字軌迹的農業活動,估計隻有巡視農作物生長一種可能。而天幹“己”五行屬土估計因為每次田間巡視就算情況正常,腳上都難免沾上泥土。

另一個角度看,“己”字能引申出自己的意思,而巡視農作物就如同動物巡視領土,巡視的一般隻能是隻屬于自己的農作物。因此“己”字構形為巡視農作物的軌迹,天幹“己”會意為巡視農作物,這一意義可以引申出自己這一現代常用義。

接下來,我們來看“戊”字的古文: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4

從“戊”的古文構形看,是某種有柄利器。具體意思我們參考一下“戊”的兄弟字,地支裡面的“戌”字的古文: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5

從金文看,“戊”與“戌”似乎有點混用,所幸的是,甲骨文差異明顯:“戌”是典型斧頭形狀,“戊”對比而言就是小斧,而且“戊”的刃口有點内弧,有點像一種古代版的長柄鐮刀

至此,我們可以是說确定了戊的造字本義,然而用在天幹裡面的話,按照前面的分析,“戊”還應該代表某種農業活動,具體是什麼暫時卻無法判斷。

直接解析找不到更多的線索了,我們再來看看基于五行合一可以得到的其他相關信息:十天幹基于五行分成兩組,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這條信息提示我們,戊與己的相關屬性是相對的。我們已經知道“戊”的造字本義,隻是放在天幹中,我們還不清楚其動作對象。那麼基于屬性相對,我們可以确定“己”的動作對象,從而反推“戊”的。

前面我們不去分析“己”的動作對象,是因為“己”字的側重點是動作軌迹。我們知道,農業作物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草本的,一種木本的,草本個體小,木本個體大。而象“己”字狀循環往複次第巡查的,那肯定是草本多于木本。

事實上,從屬性角度,大為陽,小為陰,那麼“戊”的動作對象也可以确定是瓜果類農作物。分析到這裡,我們還能得到一條信息:既然“戊”的動作對象是果樹,那麼整個陽性天幹的動作(描述)對象應該都是果樹(或瓜果類),而陰性天幹的就是草本作物了,比如蔬菜,糧食等。

分析到這裡,“戊”字在天幹裡面的含義就很清晰了,那就是對果樹進行修枝。了解果樹種植的都知道,果樹枝桠不能長的太茂密,否則挂果太多營養供應不上反而不會有好收成。天幹“戊”五行屬土估計因為落葉歸根,修掉的枝桠很快又變成泥土。

接下來我們順着“戊”字先解析陽性天幹的其他四個,先看“甲”: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6

結合“甲”的構形與常用義,我們不難确定“甲”的構形本義為擋格物,遮擋物。在天幹中,甲與果樹組合,再加上順序在首位,“甲”字的天幹含義就是果樹(樹木)在開春時節再次抽芽,“甲”指代樹皮,新芽突破樹皮長出來。

如此,天幹“甲”五行屬木就再自然不過了。此字由于含義古今統一,所以《史記·律書》解析為: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此義與本文相當接近。

接下來,陽性天幹第二個,“丙”字,照例先看其古文: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7

古文丙

以“丙”字的古文構形加上其為天幹之一,“丙”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一種農具。然而因為技術的升級,它已經被更好用的工具所替代,如今“丙”字隻剩天幹第三(序數三)的含義了,至于丙酮丙綸之類,隻是借用于音譯,而參考相關常用字“病”的話,也隻能從疾病的“疾”推理出“丙”很大可能是一種鈍器。由于線索太少,我們先解出其他天幹看能不能提供新的線索。

跳過“丙”,第三個陽性天幹“戊”上面已經解析完成,那麼輪到第三個陽性天幹“庚”,先上 古文: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8

庚字演變 摘自中華語文知識庫

單看“庚”字的演化,我們不大好從其構形中确定其造字本義,但我們還有可以參考的字——“南”: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9

我們都知道,“南”字代表我們北半球向陽的方位。作為農業民族的古人,基本上都是聚集成村落,村落的南方都有個廣場作為曬谷場,當然,這廣場也是村民聚集的場地。要聚集,特别是緊急情況的聚集,最佳的手段莫過于鳴鐘召集。

而這高挂的警鐘就是“南”字的構形:其甲骨文就是一個挂起的鐘,金文在鐘的上面加了個木叉以明确敲鐘的意思。

“庚”字與“南”字的古文兩相對比,金文“南”的下半部與甲骨文的“庚”幾乎一樣。所以,“庚”的造字本義應該就是敲鐘。至于“庚”字隸變之後構形變化大的原因估計有二:其一,鐘形與“用”字(參看下圖)構形接近,“用”字更常用,所以鐘形構形異變;其二,“庚”字的隸書增加了手形,以強調敲擊。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0

明确了“庚”的本義,那麼天幹“庚”就是敲鐘加上果樹。其組合所表達的意思估計是果實成熟,敲打收獲。因為我們都知道,成熟水果中間種子的部位很多都是空的,敲起來聲音清脆,有如敲鐘;而很多樹梢處的水果古人無法通過爬樹摘取,隻能用長杆敲打下來。

所以天幹“庚”表示的是敲打以收獲成熟果實。接下來最後一個陽性天幹“壬”,其古文如下: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1

隻看“壬”的古文構形,我們無法直接确定其構形本義是什麼,但我們還有一個可供參考的字——“任”。“壬”在天幹裡面估計也是一種農業活動。而“任”隻是加了人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任”隻是“壬”的衍生字,因為“壬”若是農業活動,那主體肯定是人,加上人形的話,隻是為更清晰表達,又或者單純的将非天幹含義的“壬”區别于“王”。

現代漢語中有個詞是“擔任”,這個詞很多情況下可簡縮為“任”。比如擔任職務=》任職;擔任課程=》任課。這也就是說“擔”字與“任”字同義。而“擔”的繁體字為“”,其右部與屋檐的“檐”一樣;而“詹”恐怕是“檐”的本字,隻是這點得另文再述。總之,“壬”字的構形本義可以确定為挑擔。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的看法也類似: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2

摘自中華語文知識庫

隻是天幹“壬”恐怕并非假借,而是“壬”的擔物本義組合陽性天幹的果樹語境,意為收獲的水果一擔擔,引申為聚攏,收集水果。“壬”五行屬水正是基于此義,因為百流歸海,水往低流。水的最大特點可以說就是聚集,隻要是液态水,總要聚攏于低處,除非人為的密封住。“壬”屬水非取其形而取其意。

至于“壬”的字形變化估計源于“王”字從原來的巨型斧頭狀變成三劃王,為區别于“王”字,“壬”字中間一劃就隻好延長。

陽性天幹五解其四,但于解析天幹“丙”并沒有多少幫助。而前面解天幹“戊”時,我們參考了“己”的一些信息,源于其相同的五行屬性。下面我們來看看同屬性的天幹“丁”又是什麼情況。但在這之前,我還是先來看看陰性天幹第一個“乙”: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3

很明顯,乙的構形古今相近,隻是方向稍微的改變了點。前面我們解析出同屬性的“甲”字的天幹含義就是果樹(樹木)在開春時節再次抽芽。而天幹“甲”“乙”皆屬木。而且在解析“戊”時,我們分析出:陽性天幹的動作(描述)對象應該都是果樹,而陰性天幹的就是草本作物。

所以,天幹“乙”順理成章的可解為草本(多年草本)植物開春時再次抽芽。而許慎《說文》:「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氣尚彊,其出乙乙也。」同樣都将“乙”解析為出芽,但《說文》将曲折構形解析為冤曲而出,但商代金文是明顯的兩頭尖構形,請看下圖: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4

如果有留意身邊的植物的話,就會知道,大多多年生草本植物都是葉子對生的參看下圖: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5

來年要是重新出芽,新出的草芽會在葉子的根部長出,其方向與葉子大緻相同。若截取草葉子其中兩個芽位,其形狀與商代金文何其相似: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6

所以,“乙”的構形本身就是多年草本出芽,在天幹中也是同樣意思。天幹“甲”在前“乙”在後,正符合開春後,一般樹木會比草本植物先發芽的情況。天幹“乙”《史記·律書》解析:乙者,言萬物生軋(zha)也。此解也算貼近本文之分析。

然而《史記·律書》關于其他天幹的解析與本文就相去甚遠,其原因估計在于視角:古人造字時最多剛解決溫飽,所以天幹都基于食物生産,天幹“甲”“乙”選取物候是因為那是生産開始的信号。而司馬遷的視角卻是萬物,所以他關于其他天幹的解析與本文相距萬裡。

接下來是第二個陰性天幹“丁”: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7

古文”丁“ 摘自中華語文知識庫

“丁”字古今變化不小,更為特别的是,同時期的構形也差異明顯,我們不能從其中獲取其造字本義的确切信息,唯一可參考的或許是現代常用字“釘”。

釘子我們大家應該都熟悉,要問一個人釘子是什麼,很多人第一反應估計就跟“丁”字差不多的東西;但有一個小細節可能很多人都會忽略:看到拔出釘子後留下的釘孔,很多人都能判斷出是釘子造成的。也就是說,釘子本身隻是物體,但看到釘子孔,我們能聯想到動作

假設“釘”跟古文“丁”的構形有關系,那麼農業活動中與“釘”字相關的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扡插種植,另一種是下種子。由之前釘孔的提示,上圖所示“丁”字甲金文的四個構形其中或方或圓的三個可以看成是一個孔洞的洞口,這個構形跟釘孔類似。

古人選擇這個構形,估計是農業活動中造成的孔洞,古人看到這個孔洞,就能聯想到這個農業活動,這種農業活動沒有意外的話,應該就是下種子。

因為工具的改進,估計在鐵質農具出現後,下種子前都是打槽的。但在鐵制農具出現前,下種子前很可能是打孔的。

現代人下種子也有打孔的時候,有侍弄盆栽的人都會知道,下種子前最好挖個洞。而“丁”字甲金文剩下那個上寬下尖的構形,很可能就是下種所挖洞孔的側切面形狀,戰國文字更多的繼承這種側切面構形,其構形都可以理解溝槽的剖面,特别第三個,中間的留白甚至可看成種子。

所以,古文“丁”構形為孔洞,其構形本義為挖孔。天幹“丁”在農業活動語境中引申出是下種的意思。這個意思在鐵制農具普及後被後出的“種”字所替代,其挖孔本義也隐藏在“釘”字中而基本被遺忘。而天幹“丁”五行屬火估計因為下種得搶農時,要如野火燎原般迅捷。

得益于“丁”的成功解析,我們得到一條有助于解析“丙”的線索:“丁”字的甲骨文構形為正方形孔洞,而“丙”字構形若是某種翻土工具,則以甲骨文時代的工具水平,恐怕一下子下去翻起一塊土來挖孔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如正方形一般四面來一下再翻土更省力,更容易,而且更不容易損壞農具。也因為如此,所以甲骨文”丁“為四方形

農具“丙”容易損壞,我們可以從另一個“丙”字相關的古文得出,那就是古文“更”: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8

古文”更“

“更”字的構形疑為農具“丙”換柄,金文從兩“丙”疑為連續換柄,原因估計是材質變成青銅,木柄相對更加不耐用,因此才會創造新式農具。而進入鐵器時代(戰國),農具“丙”基本被新工具取代,而替代的翻土工具如“鋤(鉏)”字“鏟”字之類的就是這時代出現的(最早字形為篆文)。

與此同時,“丙”字的構形應該是原來的翻土工具上固定了木柄,因為鐵器比青銅堅韌,可以打造類似現代鋤頭的柄套以固定木柄,變成現在使用的構形。所以“更”字隸書上部完全失去古文“丙”字的構形。

古文“更”從“丙”可反證“丙”是一種農具,隻有農具是最高損壞頻率的。而這種高頻損壞相當程度的能證明“丙”是翻土工具。

以上論述隻能确證“丙”為農具,其為翻土工具的證據還稍顯單薄。不過我們還可以從天幹的整體角度來論述天幹“丙”為翻土之意。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上面我們解析出天幹“甲”“乙”為草木發芽,此為物候,也是農業活動開始的信号。天幹去除“甲”“乙”,那麼剩下的四組天幹或許正好符合農業四步曲。

從解出的陽性天幹看, 除去“甲”,剩下的是“丙戊庚壬”。從後三者的天幹含義看,“戊庚壬”完全與“夏長秋收冬藏”相合:夏長以“戊”修枝,秋收以“庚”收獲,冬藏以“壬”運輸收獲以歸藏。而相應的“丙”屬春生,于果樹而言, 翻土(施肥)正是開春後的頭等大事。所以“丙”的構形為翻土工具,引申天幹“丙”為翻土(施肥)可以說是毋庸置疑了。

接下來我們繼續解析剩下的陰性天幹,第三個陰性天幹“己”上面已經解析過,下一個是天幹“辛” :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19

隻分析“辛”字的古文構形,我們并不好直接判斷其構形本義。但借助同五行屬性的“庚”字,我們能判斷其為收獲五谷之類草本農作物的工具。中華語文知識庫的看法有點類似: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0

上面所謂的曲刀,或許就是鐮刀的前身。古人以農具“辛”在天幹中表達收獲五谷的意思。天幹“辛”的這種意義因為工具的改進現在已經隐沒,但作為構形部件,天幹“辛”的本義還存在于好幾個字中,比如親(親)、毅等。我們來解析一下情況比較特殊的“親”字: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1

“親”字無甲骨文,目前發現的最早金文在西周中期。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源于西周的農業活動與以前不同。我們都知道,西周實行的是井田制。

這種制度下,公田是由同一“井”的平民(或奴隸)耕種的。在這個大背景下理解“親”字,則其構形明顯是貴族(奴隸主)巡視收割 狀況,由此引申出“親”字的本義為本人直接、親自。

此後井田制崩潰,“親”字構形在原來基礎上加了木,構形變成注視着以割草的工具削木頭,類似雕刻木頭的意思,而由此引申出關系近、距離近(親近)的新本義。雖然構形所所差異,但其本義一脈相承,都基于空間維度的貼近

由此可見:“辛”本義為收割工具的解析,放在“親”字中,也相當合理的解析了“親”字。這反過來證明了本文“辛”字解析的八九不離十。

接下來我們來解析的是最後一個天幹“癸”: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2

天幹“癸”與天幹“壬”在五行中同屬水。 前面分析天幹“壬”屬水基于聚攏的屬性,所以天幹“癸”的情況很可能也類似。而與甲骨文“癸”構形幾乎相同的“巫”字可供我們參考: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3

對比兩字,我們可以看到,在最初的時候,兩個字的構形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方向。兩個構形同時使用可以表達兩種相反的屬性:一為向往發散,一為向中彙聚。我們知道,巫師在上古時代可以說是全能的存在,所以以橫豎交叉以示通達四方,然人力有窮,所以巫所知道的四方是有盡頭的,于是“巫”字的構形交叉末端封閉。

“巫”字為發散,對應的“癸”字自然就是彙聚,而且從構形上說,斜交的十字更能表達彙聚的意思。從觀看者位于交點面向上(前)的視角看,斜交的四角皆在觀看者的側方,如果觀看者要出發到某個斜線,他都要轉向。而從“癸”的甲骨文構形看,其可以隐含八方彙聚的意思。

因為若中心點有觀察者,那其正前正後等四方方向因為觀察者的存在就自然存在。反過來看“巫”字,其構形是中點的四個正方向,若中點處有某個古人,他向上走就是古人的南方。所以“巫”的構形天然就更傾向表達發散的意思。

綜合上面天幹“壬”與古文“巫”提供的參考,天幹“癸”聚攏五谷的含義昭然若揭。那麼天幹“癸”的字形變化與古代社會五谷收藏的情況變化就有莫大關聯,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都有什麼變化:

說到收藏存儲,不得不說的就是倉庫,“倉”字在甲骨文裡就有。甚至漢字的出現都有可能是倉儲需要促成的,因為傳說中就是倉颉造字。其以倉為姓,要麼就是其本身倉庫管理者,要麼他是倉庫管理者的後人,所以倉儲在文字出現前大體已經成系統。

而直到周代井田制以前,土地管理估計都是以部落或者類部落的形式進行管理的,也就是從單純的部落到部落聯盟的形式,或許正對應的甲骨文的兩種寫法,一種是交叉的四端封閉(部落内部),一種是四端再交叉(部落聯盟)。

到了西周中期,井田制已經深入人心,相應的,“癸”字構形也發生了變化,末端不再是交叉,而是變成爪子狀,代表井田制九取一的稅收制。而這一形變反過來證明之前天幹“癸”為聚攏五谷以收藏(存儲)的本義。

之後井田制崩潰,最高權力機構不再直接管理糧食分配,而是全部采取稅收的方式,甲金文“癸”字的構形基礎消失,但其作為天幹末位以及相應的五行屬性仍然在使用,于是“癸”字的屬性就變成了冬天的,屬水的,很自然的就被理解為雪。相應的,“癸”字的構形也在原來的基礎上趨于表示雪。請看戰國及漢代的“癸”字構形: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4

戰國的簡帛文字估計基于六角形雪花,但又要兼顧一下原來的構形,于是六角的其中兩角末端帶上了分叉。而漢印上的“癸”則基于雪地冰冷刺腳,構形在甲金文“癸”的基礎上形變為雙腳在箭矢上。至于現在通行的“癸”字構形,則是雙腳在天,意為漫步在天。紛紛揚揚的雪花,可以看成是某物漫步在天的腳印。

現行的“癸”字雖然與原始的構形相去甚遠,然而有一點卻能連貫,那就是聚攏屬性。而這也在某個角度證明了我們的主體文化的連貫性,漢字字義的連貫性。

“癸”字的聚攏含義在另一個相關字中體現的相當明顯,那就是“睽”字:

關于曆法的知識(配合節氣的地支月曆替代天幹十日曆)25

金文“睽”同向的兩個眼睛代表的就是很多眼睛,下面的“癸”就是聚集,所以金文“睽”字本身就是衆目睽睽的意思。後來構形變成單目,就可以引申出對事物的看法之意,所以有睽違、睽異等詞。

至此,十天幹解析完畢,明白了十天幹都是什麼,其起源就很清楚了,起源于早期農業。早期農業的果實與谷物都同等重要,古人将每類作物生産分五個階段,合起來就是兩個巴掌。又因為農業基于太陽,所以将一年十等分後,很自然的将這兩巴掌十個階段的農業生産對應到相接近的時間區間,形成天文角度的十天幹。

如此,十天幹就和十日曆完美的畫上等号。而堯命後羿(大羿)射日的神話傳說,跟結合節氣的地支塑望月陰陽曆取代純太陽曆(十日曆、天幹曆)的曆史事實就重合了

而十日曆雖被取代,但結合地支組成幹支紀年法。所以十日(月曆)雖被射,但剩下一日(一年、紀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