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京劇的朋友,肯定都聽過“生旦淨醜”,有很多人也肯定聽過“生旦淨末醜”,為什麼對于同一個藝術形式,會出來兩種不一樣的行當說法呢?“生旦淨末醜”又為何變成了“生旦淨醜”的呢?
在最早的時候,京劇行當分的是很細的,每一種人物都會有專職的行當去表演。除了“生旦淨末醜”外,其實還有“外”行,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末”“外”兩個行當,都與“生”行有關系。
大家都知道,生行也細分很多,有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紅生,最早的時候,老生是專指帶“黑三”髯口的演員,而其他的帶“黪三”(花白的三撇式胡須)、“黪滿”(花白的滿滿的胡須)、“白三”(白滿胡子的角色)的角色都是由“末”行或“外”行來扮演。
“末”、“外”兩個行當,一般都不是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主要負責“引戲”,也就是在開場時表演,引出正戲,所以戲份上也不多。其飾演的,也多是中年以上的男子形象。
在後來,随着京劇行當的改良,由于“末”行和“外”行的作用不大,而且扮相和“生”行很接近,所以就并入了“生”行裡。而且,中國人對“四”這個說法很有執念,“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四大名著”等等統稱都習慣是“四”,所以慢慢的,京劇行當就變成了四個,一直如此沿用“生旦淨醜”的說法。
而後,老生行當的人物,也不再隻是“黑三”,根據人物的不同,所帶的髯口也不一樣了,比如《定軍山》裡的黃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