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鳳凰山畲族村叫什麼

鳳凰山畲族村叫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9 22:02:41

(作者:雷 楠,隻做學習分享,宣傳家鄉,不出于任何商業目的,特此鳴謝原作者辛勤付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我們立即删除)


潮州鳳凰山畲族的族稱及來源
  

作者:雷 楠


鳳凰山畲族村叫什麼(潮州鳳凰山畲族的族稱及來源)1



   畲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粵、閩、贛交界一帶,以廣東的鳳凰山最多。鳳凰山位于廣東省東部、潮州市與梅州市交界地帶,目前,仍有占廣東省畲族人口十分之一的畲民居住在那裡。鳳凰山畲族自元後期至明萬曆年間開始大規模向閩遷徙,日漸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現主要分布在閩、浙、贛、粵、皖等五省,人口約70多萬人(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字)。廣東鳳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傳的祖居地和民族發祥地,在全國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廣東鳳凰山畲族,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近3000人,約占廣東省畲族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潮州市和梅州市的三縣一區六鎮的六個行政村和三個自然村,同時還有幾十戶雜散居。以上地區畲族同胞的姓氏為藍姓和雷姓。
     
  畲族的族稱是他稱,是參考史籍記載,于1956年由國務院确定的。曆史上,畲族大多居住在崇山峻嶺和偏僻地區,專門從事民族學、曆史學和民俗學研究的專家或學者幾乎未到過其居住地,有關畲族研究的學術報告較少,有關畲族的漢字記載,相對于整個浩瀚的中華文化寶庫來說,猶如滄海中之一粟。史籍上關于“畲民”的稱謂,可查考的,最早見于公元13世紀中期,南宋末年劉克莊的《漳州谕畲》,其曰:“畲民不悅(役),畲民不稅,其來久矣。”這個“畲”字的含義是“用火燒荒與刀耕火種”,即以草木灰作肥料和以燒毀植物的辦法來墾地,這也是當時中國南部各民族廣泛使用的耕種辦法。而“畲”作為一種民族的名稱,最早見于宋德佑二年所謂“畲軍”。1956年國家進行民族識别時,國務院尊重廣大畲族人民的意願,正式确定了“畲族”這一民族專稱。其“畲”字是由“人示田”構成,不是曆史上所寫的“餘田”或“入示田”。
     
  由于學術界對于畲族的研究起步較晚,僅靠史籍資料,遠不足以考證畲族的族源。但根據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部分史學家的考證,可認為潮州鳳凰山是畲族的發祥地。早在唐代,鳳凰山一帶就聚居着人口衆多的畲民。而對于鳳凰山畲族的來源,學術界有多種看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潮州市舉辦的首屆“全國畲族史學術研讨會”上,來自海内外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争論不休。在會上及此後的學術讨論中,專家們對鳳凰山畲族來源的看法,主要分外來說和本地說兩大派。對于畲族的族源,世界著名漢學家饒宗頤教授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學”》一文中,則認為:“潮州人文現象和整個國家的文化曆史是分不開的,先以民族而論,潮州土著的畲族,從唐代以來,即著稱于史冊,陳元光開辟漳州,荜路藍縷,以啟山林,即與畲民結不解緣”、“鳳凰山是該族的策源地”。筆者認為,廣東鳳凰山畲族是鳳凰山的本土居民,也即原住民。這是因為:
     
  第一,畲族的長篇叙事詩《高皇歌》點明了祖居地。畲族世代口頭傳說的長篇叙事詩《高皇歌》中明确指出畲族始祖驸王居于廣東潮州鳳凰山。在福建甯德市的中華畲族宮的撰文中寫明“祖輩傳承《高皇歌》,世代銘記鳳凰山”。另據浙江蘭溪藍姓畲族同胞說,相傳祖先每年都在族中集資前往潮州修繕祖祠“藍厝祠”。據查,“藍厝祠”位于今潮州市區中山路中段,現已拆除并改建為住宅樓。
     
  第二,大量史料可提供佐證。一方面,據史籍《三國傳》載,粵是三國時吳國轄下的山越地方,有學者認為在遠古時候粵東便有畲徭居住,畲族部族是廣東最東部的所謂舊越人或最先來的土著;清代詩人丘逢甲也有詩“椎結遺風尚宛然,鳳凰山畔種畲田,山中自作磐瓠國,更在佗王左纛前。”這說明在趙佗(公元前206—137年)之前即漢代,已有畲民居住;另方面,從唐代置漳州府可說明唐以前鳳凰山一帶已聚居為數衆多的畲民。《畲族簡史》書載:“唐初,即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間蠻僚嘯亂”。唐王朝為了“靖邊方”,派陳政父子率軍入閩,鎮壓畲民起義,但遭到畲民的激烈反抗,當時畲族義軍達二萬多人。唐朝為了強化這一地區的統治,遂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閩增建一州即漳州于泉、潮間,從而加強了對畲民的統治。由此可見,在唐代,泉、潮一帶便擁有相當密集的畲族人口,才能有規模龐大的畲民起義。
     
  第三,畲語中保存的“語言化石”可提供有力證據。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現廣東鳳凰山畲族所講的畲語,經長期研究畲語和漢語閩方言、著畲族研究書系之《畲族語言》一書的遊文良先生鑒别,目前還有一部分“底層成分”仍然保留着隋唐時期的古畲語成分,使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與全國各省的畲語相比,其發音相同或相近達百分之七十左右。本人到福建、浙江畲族聚居村時,可直接用畲語進行交談。從目前廣東鳳凰山畲族雜散居和人口少的狀況來看,如果畲族不是本土居民,那麼鳳凰山畲語早就被漢語所兼容了,根本無法單獨保留至今且能與其他省份的畲族同胞直接溝通。
     
  第四,鳳凰山畲族聚居村的曆史都比較悠久。鳳凰山的石古坪村曆史較久,素有“未有饒平縣,先有石古坪”之說,據介紹,在該村藍姓畲族定居前,已有鐘姓畲族先民居住。碗窯村藍姓畲族,是從歸湖鎮陳吊寨山遷來的,先前該村已住有雷姓畲族和鐘姓畲族。此外,相傳意溪鎮的草岚武山,傍山臨海,水陸兼備,曆史上是畲民聚居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因國家建設需要,才動員該村幾十戶畲民拆遷,分散到附近各村雜居。
     
  第五,從人類學角度看,目前仍有大量畲民子孫居住在廣東鳳凰山。畲族人民為避戰亂求生存,從元朝開始至明朝萬曆12年,即公元1584年,畲民才陸續大量向北遷移,由廣東逐漸依次進入福建、浙江。如福建省建陽縣族志記:“雷氏先祖是于大隋五年由鳳凰山遷出”。全國畲族聚居最集中、人口17萬餘人的福建省甯德市族志載“藍姓一百零六世祖藍傳仁,祖籍廣東潮州海陽縣山頭甲,為藍姓入閩始祖。”廣東的省、州、縣的地方志都有記載,說曆史上畲族遷徙和分布範圍更為廣闊。廣東畲族曆史上主要散居于粵東、粵中、粵北(即現汕頭、汕尾、潮州、惠州、廣州、梅州、韶關、河源市)的14縣中。曆史上潮州府幾乎包括整個粵東地區,明代時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安(今普甯)、程鄉(今梅縣)、鎮平(今蕉嶺)、大埔、平遠等11個縣,而這11個縣都有畲族居住并有縣志可證明。


   此外,畲族人民世代相傳的鳳凰山古墓,為鳳凰山作為畲族祖居地提供了另一有力佐證。對于鳳凰山古墓,筆者曾于1986年和2002年,兩次偕族人登山探究。古墓座落于粵東第一高峰———海拔1497米的鳳凰山脈主峰(大髻)東側的石墩山,海拔約1200米。墓的建築風格頗具特色和頗為講究。墓碑主體為一大塊簡易石闆,其頂端及左右兩側各有一塊小石闆。主墓座東朝西,墓前平地呈三進式狀,正面眺望但見傾瀉而來的滔滔韓江水而不見其逝去。據介紹,墓的建築風格為卷書式,是宋代以前的風格。墓碑沒有文字,但從墓茔的特色和規模可看出墓主生前的地位和子孫對他的尊重。且古墓前後左右的地名如冠(髻)星頂、會(背)稽(陰)山、山羊石、七賢(太子)洞等與畲族口頭傳說和族譜記載的畲族祖先的墳墓有巧合或相近之處。因此,或可把它視為畲民的祖墓之一。
   綜上所述,廣東鳳凰山應是畲族的祖居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