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煤西安研究院官網

中煤西安研究院官網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12:00:37

來源:【常州日報-常州網】

常報全媒體訊(童華崗 胡必青)不久前,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天地(常州)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州研究院”)雙喜臨門:不僅獲得了全國首張煤礦井下人員精确定位系統安全标志證書,獨立研制的全系列礦用本安型無人駕駛智能管控系統還在曹家灘煤礦新能源無軌膠輪指揮車上得到落地應用。累累碩果标志着常州研究院科研創新能力實現了新的飛躍。

1979年,常州研究院的前身——煤炭部自動化研究所從河北唐山遷至鐘樓區永紅街道,從事礦山自動化專業技術研究。上世紀90年代末改制後,短短數年時間,産值就突破了1億元,2021年産值更是超過了10億元,完成了這家科研院所的華麗嬗變。

中煤西安研究院官網(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1

“智能礦山”本土化

在常州研究院的研發中心,20多位技術人員正在完善一家煤礦的“智能礦山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去年開始,常州研究院與華為合作,研發出了基于鴻蒙系統的“智能礦山5G 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管控平台”,平台集監測、通信、控制、決策于一體,已在烏蘭木倫煤礦等礦山落地運用。這種為礦山“量身定制”的本土化智能管控平台,突破了國外在操作系統上的封鎖,可以打破原有的數據壁壘,大大提高礦山的工作效率,消除礦山的安全隐患。

常州研究院并未滿足于此,而是錨定行業“專精特新”目标,不斷突破。2021年,常州研究院主業産品“KJ95X煤礦安全監控系統”被認定為“江蘇省專精特新産品”,“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研發和産業化項目”獲批“2021年度江蘇省工業和信息産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項目”。此外,中煤科工持續深耕5G應用、位置服務和智能化領域,聯合大唐移動、江蘇天安、等多家企業,中标工信部“2021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集定位授時5G通信一體化網絡設備項目”,将實現融合5G與北鬥、GPS等系統的高精度授時和高精度定位,為實現行業“5G 新一代智能礦山建設”奠定基礎保障。

常州研究院還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研制了物聯網、煤流協同管控、大型設備故障診斷等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着力為煤炭行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整體解決方案和智能礦山全生命周期服務,其中“基于5G和物聯網的智慧礦山全生命周期服務”獲批江蘇省“2021年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

中煤西安研究院官網(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2

檢測檢驗國際化

國家安全生産常州礦用通訊監控設備檢測檢驗中心(煤炭工業常州通迅監控産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檢測中心”)于1990年經相關部委批準設立,這也是該領域最早成立的檢驗檢測中心之一。

該檢測中心是經CNAS認可的獨立第三方實驗室,具備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強制性認證指定實驗室等資質,是應急管理部(原國家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技術支撐體系中的國家級專業檢驗檢測機構,一直從事礦用防爆電氣與安全儀表準入分析驗證工作,市場占有率約為30%。2014年至今,先後承擔國家級安全生産監管監察技術支撐能力建設一期工程(礦山監控預警設備與儀器儀表安全準入分析驗證實驗室),以及二期工程(礦山通信裝備及多網融合系統安全準入分析驗證實驗室),累計國家撥款超過1億元,檢測檢驗裝備水平得到極大提升,對礦用電氣設備和安全儀表的市場準入、廠用防爆檢測認證、科研開發測試把關以及标準制修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服務。

為提高檢測中心的技術水平,打造國際互認的檢測品牌,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檢測認證公共服務,檢測中心以“零不符合項”的優異成績通過評審,加入了國際電工委員會防爆電氣産品認證體系,正式成為全球第71個IECEx ExTL(國際互認實驗室)。

常州研究院副總經理仲麗雲介紹,中心具備“礦用産品檢測、防爆檢測、環境可靠性試驗、電磁兼容試驗、校準服務”等五大領域的檢測服務能力,經認可批準的檢測對象有281項、檢測标準多達406項,擁有檢測設備和試驗工裝1000多台套。緻力于打造标準研究、計量校準、委托測試、工裝設計、産品認證為一體的高水平測試科研平台。

經過30多年的沉澱與積累,中心培養了一支經驗豐富并熟悉國家及行業标準的技術審查和檢驗隊伍,還參與編制國家标準,承擔或參與編制行業标準20多項,累計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

“井下北鬥”開創者

煤礦井下空間受限、環境複雜,井下作業過程存在一定的危險性,井下人員的準确位置信息對于煤礦安全生産和應急救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地面北鬥、GPS信号無法覆蓋到井下,所以建立煤礦“井下北鬥”精确位置服務系統至關重要。

仲麗雲介紹,常州研究院在2000年率先采用RFID技術,成功研發出井下人員安全監測系統,實現了煤礦井下百米級區域範圍内人員的位置感知。“通過在礦燈、皮帶加裝感應裝置,當時的技術可以将礦工位置确定到百米範圍。”20多年來,常州研究院持續深耕井下人員精确定位領域,将井下人員定位的精度從100米精确到5米、再精确到30厘米,實現了井下人員位置信息從“工作面”精準至“工作點”的飛躍,也獲得了全國首張煤礦井下人員精确定位系統(KJ1580J)安全标志證書。

“這套系統不僅可以定位礦工,更是礦工井下作業的一道安全屏障。”仲麗雲介紹,“井下北鬥”所攜帶的感應裝置和報警器,可以提醒礦工避開潛在的風險,如拐角處視線盲區的飛馳礦車,減少井下意外的發生。

中煤西安研究院官網(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3

智能礦山“黑科技”

作為我國煤炭行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和排頭兵,常州研究院專注于礦井水資源的監測處理,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道路。

這其中,礦用水質監測傳感器就是由常州研究院研制的,它相當于監測煤礦地下水的“眼睛”,可實時監測井下各類水倉、水池(箱)、水渠、管道等場所的水質,并将數據反饋至各類水文監測系統、水處理系統、井下水庫安全監測系統、瓦斯抽放監測系統等。除了助力環保,常州研究院研發的智能礦山“黑科技”更多——

研發的“綜合安全生産智能管控平台”項目在皖北煤電集團上線試運行,管理人員坐在辦公室便對井下情況一目了然,輕點鼠标便可實現對下屬所有礦井的安全生産協同化運行及動态監視、自查自評、各礦季度考評綜合評比等,平台獲得了皖北煤電集團負責人的高度認可。

承建的江蘇省非煤礦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一期覆蓋了全省11個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和7個尾礦庫,系統打破傳統監測數據聯網的模式,實現了以礦山安全風險為核心的動态風險管控及預警。該項目于2020年11月開工,常州研究院僅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系統研發、上線及與應急管理部聯網等工作,截至目前,該系統已覆蓋了江蘇省下屬所有非煤礦山。

常州研究院已連續5屆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連續2年被評為“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瞪羚企業”。仲麗雲表示,常州研究院堅持以市“532”發展戰略和中國煤科“1245”總體發展思路為指引,圍繞“聚焦主業、創新驅動”兩大戰略,高屋建瓴布局産業發展格局,聚焦“專精特新”、聚焦“智改數轉”、聚焦“卡脖子”難題、聚焦激發活力,推動企業“十四五”行穩緻遠,再上台階。

本文來自【常州日報-常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