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木須肉屬于清淡的菜嗎

木須肉屬于清淡的菜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18:56:52

木須肉、苜蓿肉、木樨肉這三個菜在濟南其實是一個菜。炒木樨肉是濟南常見菜品,原來飯店的菜單上大部分寫的是“木須肉”或“苜蓿肉”,寫“木樨肉”的較少。盡管菜名的寫法不一緻,但用料和做法都一樣。

木須肉屬于清淡的菜嗎(木須肉苜蓿肉還是木樨肉)1

濟南的炒木樨肉,原料有豬肥瘦肉、雞蛋、木耳、筍絲、青蒜;調料有醬油、甜面醬、花生油。先炒雞蛋盛入碗内,肉絲煸至六成熟,飛甜面醬加醬油,随即加入玉蘭片絲、木耳、青蒜和肉絲一起颠翻炒勻,加入炒好的雞蛋,注意這裡一定要把雞蛋和其他原料摻和均勻,迅速炒勻出勺即成。這道菜的特點是肉絲柔嫩,雞蛋軟,配料鮮嫩清香,色澤美觀,醬香味濃。

老濟南的炒木樨肉與外地最大的不同是調味要加甜面醬。在少量的熱油中炸甜面醬後所産生的濃郁的醬香味,使得該菜具有獨特風味,這在濟南餐飲行業中稱作“飛甜醬”。飛甜面醬是這個菜的制作難點,是很有技術含量的。飛不熟,菜肴有生甜面醬味;飛老了,有苦味,菜肴色澤變深。該菜的肉絲、木耳、雞蛋是不變的主要原料,玉蘭片、青蒜是可以變化的配料,秋末、冬季、春初用青翠芳香的青蒜、鮮筍絲等;盛夏和仲秋用清香的芸豆絲、黃瓜絲、罐頭的筍絲等;用土豆絲是最便宜的。不過,用鮮筍絲要先焯水才好。

現今有些飯店做木樨肉,是把炒好的雞蛋放在炒好的肉絲上面。這樣雞蛋就沒有滋味了,特别是沒有那種特殊的醬香味道了。

既然用料和做法完全一樣,一道菜為什麼出現三個菜名呢?

“木須”:根本就沒有這個詞。有人說:木耳是木頭的須,故名。須是動物才有的,植物沒有須。舊時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木和須兩字常見,筆畫少,也好寫,故出現了木須肉的名字。

“木樨”:《辭海》中是這樣寫的:“木樨,亦稱桂花……秋季開花……黃色或黃白色極芳香。”

1992年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的《中國烹饪百科全書》中沒有苜蓿肉、木須肉,隻有炒木樨肉,而它的主要原料就是肉絲、雞蛋、木耳三樣,調料中有醬油。1992年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的《中國烹饪辭典》中隻有木樨蚬子一菜,它的主要原料是蚬子、雞蛋、木耳三樣,調料中沒有醬油。

梁實秋先生在其《雅舍談吃》中的《熘黃菜》中寫道:“黃菜指雞蛋,北方人避免說蛋字,因為它不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雅。‘木樨’、‘芙蓉’、‘雞子兒’都是代用詞。”

苜蓿,《辭海》是這樣解釋的:“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漢武帝時(公元前126年)張骞出使西域,從大宛國帶回紫苜蓿種子……現亦作苜蓿屬紫苜蓿、南苜蓿等的統稱。苜蓿有‘牧草之王’之稱,産量高,草質優良,畜禽均喜食。”

木樨就是桂花,炒後的雞蛋很像盛開的桂花,黃澄澄的,濃香襲人。我想木樨肉的菜名由此而來。木樨的“樨”寫法稍複雜,當時怕是有些人不認識這個“樨”字。不可否認舊時飲食行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較低,上世紀60年代,有的飲食店裡還有文化學習班,都是在早上6點左右開始,8點以前結束。

改革開放後,濟南的菜譜書籍上出現的都是炒木樨肉,可見,這個菜名是被人們認可的。

至于苜蓿,那時是一種常見的當野菜的植物,舊時農民常用來當飼料,人們比較熟悉。這是出現苜蓿肉的原因吧。

如今在膠東還有不少苜蓿菜品:苜蓿蛏子、苜蓿蝦仁、苜蓿銀魚、炒苜蓿蟹黃、炒苜蓿海蛎子、苜蓿大蝦等,其原料主要都是雞蛋和蛏子或蝦仁、銀魚、蟹黃、海蛎子、大蝦片等,都沒有木耳。唯獨苜蓿湯有木耳。這些苜蓿菜品,主要是突出海鮮本身的鮮味,少許食鹽調味,絕不加醬油。

文/孫一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