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澳大利亞小麥産區在哪

澳大利亞小麥産區在哪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2 22:59:34

澳大利亞小麥産區在哪?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産和消費國,得益于小麥良種的選育和普及、種植技術的優化,我國小麥屢創佳績,已連續多年位于世界第一在2015年,我國小麥産量首次突破了1.3億噸,此後更是連續多年保持高産、穩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澳大利亞小麥産區在哪?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澳大利亞小麥産區在哪(澳大利亞的小麥)1

澳大利亞小麥産區在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産和消費國,得益于小麥良種的選育和普及、種植技術的優化,我國小麥屢創佳績,已連續多年位于世界第一。在2015年,我國小麥産量首次突破了1.3億噸,此後更是連續多年保持高産、穩産。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0年我國小麥總産量高達1.34億噸,而世界小麥的總産量則為7.7億噸,我國占比高達17%。單論小麥産量,我國确實穩坐龍頭地位,但是我國的消費量更多,品種結構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優質小麥的缺口越來越大。

而在小麥的品質上,澳大利亞向來是底氣十足,優質澳麥早已受到國際市場的廣泛認可。資料顯示,澳大利亞是世界排名前五的老牌小麥出口國,在這背後,過硬的小麥質量是重要的推手。

澳大利亞的小麥,到底好在哪裡?

從自然條件來看,澳大利亞的小麥帶并不具備氣候和土壤方面的優勢。澳大利亞70%以上的土地都是幹旱和半幹旱地區,水資源分布不均,灌溉面積還不到4%,農田生産高度依賴天然降雨。

澳洲小麥帶分布

西澳大利亞和新南威爾士是澳麥的主産區,當地地勢平坦,氣候相對溫和。由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普遍較差,澳麥大多實行一年一作,而且很少使用農藥。結果就導緻澳大利亞的小麥平均單産很低,與中國的畝産量相差3~4倍,但優勢也更突出:籽粒清潔,水分少,無農藥殘留,品質更好。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還有絕佳的季節性優勢。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小麥播種的時間為每年5~7月,收獲期則是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1月。當澳大利亞的小麥豐收時,世界上其他小麥出口國正處于小麥生産的淡季,競争力無法跟澳麥相提并論。因此,澳洲小麥具有無與倫比的季節性優勢,可實現錯峰銷售。

每當北半球到了冬季,澳麥在出口貿易中幾乎找不到對手,中國、印尼等國的需求又很大,導緻澳麥非常搶手。而澳大利亞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早已開始謀劃小麥的“出海之路”。

據統計,澳洲小麥的播種面積約為1300萬h㎡,年産量約為2400萬噸,近兩年的産量創下新高,超過了3500萬噸,與中國相差近3倍。但由于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國内對小麥的需求很少,有80%的小麥都用于出口,是典型的小麥貿易國。

不可否認,小麥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産業蛋糕,創下的産值占到了該國糧食生産總值的90%以上。而在中國,澳洲小麥也正在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資料顯示,1995年時我國主要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小麥,兩國比重高達75%。當時,進口的澳麥僅占我國小麥進口總量的7.6%。但到了2017年,澳大利亞小麥已全面反超,進口比重達到了44.21%,超過了美國小麥的36.2%,遠高于加拿大小麥的12.17%。

更值得稱道的是,澳大利亞還摸索出了“定制小麥”這把金鑰匙。

意大利消費者有食用通心粉的傳統,澳大利亞“投其所好”,專門種植了硬粒小麥;日本的糕點産業消費旺盛,澳大利亞據此種植了糯小麥;根據歐美居民消費面包的飲食習慣,澳大利亞專門種植了優質面包小麥。真正做到了以需求為導向,這也是澳麥暢銷全球的秘訣所在。

中國小麥的品質怎麼樣?

視線再回到中國。我國的小麥無論是畝産量還是總産量都首屈一指,但是小麥的品質卻遲遲提不上去,原因何在?

問題還是出現在種植端。我國農戶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單位種植規模小,土地細碎化程度高。農戶在選擇麥種時各有主張,盲目追求高産,忽視了麥種的專業化和專一化。

首先是種子不夠專業化。在我國,小麥生産粗放、零散、人工成本高,很多農戶按照經驗選取高産麥田留種,自行購買藥劑拌種。這種方式成本雖低,但是發芽率欠佳,常年連作容易導緻品種退化、爆發病害,後患無窮。同時,大麥、雀麥、燕麥、節節麥甚至是惡性雜草的種子也容易混入麥種,嚴重影響品質。

其次是種子沒有實現專一化。國内曾有田野調研:在數百公頃的麥田裡,種植的小麥品種多達幾十個!不同田塊交叉種植帶來了很多隐患,一是自然雜交導緻性狀分離,種質不純;二是小麥在貯存時出現混儲現象,強筋、中筋和弱筋小麥混雜,難以滿足食品工業的特定需求。

受2020~2021年自然氣候的影響,法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的小麥産量和質量有所下跌,這迫使中國的小麥進口商取消了部分小麥采購計劃,将訂單轉向了澳大利亞。現如今,澳大利亞的“反季節”小麥陸續出海傾銷,澳洲農戶或将成為最大的赢家。

中國小麥如何打破僵局?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小麥的問題主要出現在種子上,打破僵局自然也要從源頭入手。

一是要推廣規模化和機械化,擴大統一播種面積。

根據錢克明等學者的測算,北方小麥的适度種植規模為8公頃(120畝),南方地區則為4公頃(60畝)。通過整合田塊,變小塊為大塊,能夠使相對細碎化的農地實現統一經營、統一播種。這有利于實現小麥的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有利于提高小麥品質。

二是從小麥的缺口下手,提高優質小麥的生産比重。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小麥進口總量高達838萬噸,同比增長140.2%,創下了曆史新高。而在進口的小麥中,優質的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占很大比重。

對于這一缺口,可以針對性地加強優質弱筋小麥、強筋小麥的種植範圍,盡量實現小麥統一供種。同時,有必要引導麥農主動種植優質麥種,給予一定的扶持和補貼,激發農戶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優質專用小麥所占的比重。

總結

和澳洲小麥相比,我國小麥的優勢在于強大的産量。其中,畝産量已穩定在700~800斤,總産量穩定在1.3億噸以上,比澳大利亞多出3倍左右。但我國小麥的劣勢也很明顯,優質的專用小麥存在不小缺口。

澳麥向來以優質著稱,其生産方式值得我國學習借鑒,比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專種專收專儲等等。目前,我國河南、山東等小麥大省正在優化小麥結構,相信随着推廣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小麥的品質還能再上一個台階。

對于澳麥和中國小麥的品質差異,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