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濰坊安丘農村種植

濰坊安丘農村種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6 13:05:49

濰坊安丘農村種植(濰坊安丘新)1

又是一年好“豐”景,在山東安丘,一個個80、90後的“新農人”帶着紮根泥土的決心和信心,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

奪得夏糧好收成 再戰秋糧粒滿倉

走進位于安丘市石堆鎮的馳瑞農夫産業園,“工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映入眼簾。

愛農機、學農機、做農機,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農機專業的李清華,先後在黑龍江農墾、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意大利馬斯奇奧集團任職,專業出身的他聊起農機滔滔不絕。

“現在的農業生産越來越集約化、規模化,需要更多懂得新技術的專業‘農民’參與進來。”談及為何要回家做農業服務,李清華表示,“農服是農業多個環節的重要一環,一台300-500大馬力的收割機每天能完成收割作業400-500畝,是傳統機耕效率的5倍。”

不僅效率高,深耕深松、稭稈還田、無人機飛防等先進種植技術得到推廣,糧食增收效果明顯。

今年夏收,馳瑞農服托管的景芝石家埠村大田測産結果一公布,村民們喜出望外:畝均增産150公斤、成本降低10%,畝均增收達到300元以上。

在李清華看來,當前農業服務市場前景廣闊,迫切需要更多的專業農機手。

為此,馳瑞農夫舉辦了農機人才培訓班,首期就吸引了80多人報名。“培訓并非一蹴而就,這是石堆鎮政府為我們找的校考場。”李清華指着西邊88畝的試驗田說:“我們要保證每名從馳瑞出來的農機手都是種田的‘好把式’”。

目前,安丘市有農機大戶2300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85家,農用機械3萬7千餘台(套),年作業服務面積72萬畝,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産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業生産效率大幅提高,全年糧食産量穩定在6.4億斤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如火如荼的秋收即将開始,各類農機在廣袤田間縱橫馳騁,不僅服務于當地農民,從四川到内蒙,每年跨區域作業服務面積30—50萬畝,李清華的團隊也将迎着豐收的喜悅奔赴大江南北。

傳統農業“撞上”現代科技

在位于安丘農谷的沃華農業科技園智能化育苗工廠内,水肥一體化設備正在對長勢旺盛的蔥苗進行噴水作業。

實現工廠化育苗,首先要解決種子問題。

“大蔥種子小、種皮薄,要做到工廠化育苗并不容易。”曾在科研部門工作多年的沃華首席技術官劉凱介紹。潛心攻關數年,劉凱團隊探索出大蔥種子丸粒化包衣技術,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複合材料,為形狀不規則的種子包上一層光滑的“外衣”。“包衣後的蔥種,體積擴大了20倍,就能通過機械精準地播到苗盤。”

一個苗盤220個穴,每穴3粒,标準的660棵苗。沃華的大蔥工廠化育苗技術規程已獲批國家行業标準,工廠年繁育蔥苗17億株。

石堆鎮西王裡居村村民趙志科望着自家栽種齊整的50畝蔥苗,開心地盤算:“一畝蔥從種到收,公司服務成本3000元左右,比自己雇人幹,起碼每畝節省500元。”

安丘全年大蔥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大蔥産業鍊條化發展成為必需。

攻克工廠化育苗難關後,劉凱帶領團隊在山坡上建起實驗室,對從國外引進的自動播種機、自動移栽機和自動采收機在自有基地上研發改進。

“原先兩個人一天能種1畝地,現在一台機器一天就種8到10畝地,效率提高20倍,産量提高10%。”大蔥種植實現了全産業鍊标準化、智慧化生産,沃華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6萬畝。

把設施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智慧農業讓農民的“金扁擔”挑得越來越穩。

“海歸農民” 開荒記

初秋暖陽照射在柘山鎮金水谷生态農場,張曉東抱着30斤重的大南瓜笑得開懷。“海歸留學生”“外貿談判代表”“濰坊市政協委員”,很難将這幾個詞與眼前這個面色黢黑,頭上挂草、手上沾泥的“職業農民”聯系起來。

張曉東的返鄉創業之路,要從柘山鎮磨山山區的5000隻走地雞說起。

“生态農業和大健康概念愈發深入人心。”2014年,張曉東毅然辭去了北京一家石油裝備企業外貿談判代表的工作,一頭紮進深山老林,當起了“雞倌”。

創業之初的艱辛自不必說,經過三年的“拓荒”,300多畝的山林綠樹成蔭,除了做生态養殖,張曉東還種植了桃樹、闆栗、核桃等既能保護水土又能産生經濟效益的林果樹。

不滿足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2019年春天,張曉東借着柘鄉人家鄉村旅遊合作社轉型升級的機會,以農家樂、特色産業園為載體,将柘山及周邊鄉鎮獨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等資源優勢整合,建設起鄉村旅遊示範園區。

如何從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型?張曉東請來遲曉元、禹山林等五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促使花生育種、紅薯脫毒、土壤治理、旅遊花卉培植等更多良種良法在園區落地。此時,與海南大學合作建立的“南果北種”産學研基地内的熱帶水果已經開花結果。

在張曉東看來,新農人之所以“新”,不僅在于引入新的農業理念,也在于将“農民”變成一種有獲得感的新職業。

在他的線上店鋪裡,當地的土豬肉能賣到每公斤200元,這是以往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價格。除了将山區的特色農産品推上電商平台,張曉東還準備與有種植經驗的農戶合作,做響當地優質農産品品牌。

一批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将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相融合,繪就出倉滿糧豐的農業新圖景,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最富活力的創新力量。(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都鎮強 通訊員 鄭晖 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