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通俗解讀

論語通俗解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2:58:33

#論語彙#

【原文】

7.37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内心平坦寬廣,小人的内心常懷局促。”

【注釋】

(1)《集解》引鄭玄曰:“坦蕩蕩,寬廣貌。長戚戚,多憂懼貌。”

(2)《後案》:“‘戚戚’即《詩》之‘蹙蹙’,為縮小之貌。《說文》無‘蹙’字,凡經典戚與蹙訓憂者,皆以‘慽’為正字;訓迫促者,以‘戚’為正字,即戚近義之引申。此戚戚當訓迫縮,與蕩蕩反對也。”

(3)《集釋》引李颙《四書反身錄》曰:“隻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

【解讀】

黃式三訓“戚戚”為“迫縮”,比鄭玄等人訓為“憂懼”,應該更準确。當然,如果認為“憂懼”是“迫縮”之引申義,也是沒有問題的。

《論語》經常将君子、小人對舉,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5.21)等等。君子的内心為什麼是“坦蕩蕩”的,而小人的内心卻是“長戚戚”的?其根本原因當然是李颙談到的兩者對待名利的态度問題,但除此之外,由以上君子、小人的任何一種差異,其實都能最終達緻這種心态的分野。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凡事能大度包容,自然是内心坦蕩的;小人“同而不和”,即表面和氣而背後犯嘀咕,其内心怎麼能不局促難安呢?

《周易》也有将君子、小人對舉者,但不如《論語》為多。如泰卦《彖傳》講“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否卦《彖傳》講“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否卦六二講“小人吉,大人否,亨”,觀卦初六講“小人無咎,君子吝”,剝卦上九講“君子得輿,小人剝廬”,遁卦九四講“君子吉,小人否”,大壯卦九三講“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革卦上六講“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雜卦傳》講“君子道長,小人道憂”等等。如果做個對比的話,很顯然,《論語》講君子、小人多基于道德的角度,而《周易》則多基于卦爻所處的時位變化的角度,故後者往往有吉兇悔吝等誡辭。當然,這也并不是說《周易》就沒有道德上的預設,此誠如張載所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正蒙》),其基本價值立場和《論語》是完全一緻的;否則我們就不能理解,《周易》何以在泰卦講“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在否卦講“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其褒貶之意是一目了然的。毫無疑問,《周易》通過吉兇悔吝等誡辭,實際上就是鼓勵人們做君子、遠小人。特别是面臨某些特殊的情境時(如否卦六二和觀卦初六),君子更不應退縮,要甘于“否”和“吝”,因為此為道義所要求于君子者也;而且越是如此,君子越是心地坦蕩、内心光明,否卦六二所謂“小人吉,大人否,亨”即指此也。當然,天道變化的規律最後往往是利于君子的,《雜卦傳》結尾所謂“君子道長,小人道憂”已經對此予以了充分的暗示。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于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并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論語通俗解讀(特稿論語易解)1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于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于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閱讀海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