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冬蟲夏草治病嗎

冬蟲夏草治病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19:17:00

冬蟲夏草治病嗎?冬蟲夏草不是蟲也不是草,而是一種真菌寄生在蛾蟲身上長出菌絲的結合體,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冬蟲夏草治病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冬蟲夏草治病嗎(冬蟲夏草寄生)1

冬蟲夏草治病嗎

冬蟲夏草不是蟲也不是草,而是一種真菌寄生在蛾蟲身上長出菌絲的結合體。

該菌寄主昆蟲隻有我國和個别周邊國家才有,因此,并不是隻要有蝙蝠蛾蟲,就能生出冬蟲夏草。而我國冬蟲夏草可以寄生的蝙蝠蛾至少有30多種。

這類蝙蝠蛾主要分布在青海、四川、雲南、甘肅、西藏等省區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其中90%以上分布于青海地區,海拔越高其質地越好。

幼蟲期長達3~4年

蟲草蝙蝠蛾的一個生活周期,在自然狀況下需要4年或4年以上。各蟲态的變化和齡期的長短,常因蟲種、溫度、海拔、飼料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這就是為什麼鮮草季各個産區采挖冬蟲夏草的時間為因地而已,也能看出大自然培育一根冬蟲夏草實屬不易。

蟲草蝙蝠蛾的生活史是:最後一齡幼蟲→預蛹→蛹→成蟲→卵→一齡幼蟲 →二齡幼蟲→三齡幼蟲→四齡幼蟲→五齡幼蟲→六齡幼蟲→七齡幼蟲。

幼蟲期最長,為3.5~4年,而蛹期、成蟲期和卵期加在一起才有4個月左右。由此可以說,幼蟲期是蟲草蝙蝠蛾在自然界中表現出的主要蟲态。

而我們看到的冬蟲夏草的蟲體部分就是這個形态。

幼蟲生命力頑強

幼蟲,從卵孵化到蛹羽化前,全都在土壤中生活。初孵者有假死習性,如遇刺激即蜷縮不動,與死無異。若停止刺激,瞬間即可"死"而複生。

幼蟲在土壤内因取食與活動的需要,常自行挖掘有20厘米左右深的傾斜“隧道”,并配有向側面橫行的通道。幼蟲一般在5~20厘米的土層内生活,常活動在10~15厘米的土層。

幼蟲在隧道中,有95%以上是頭部朝上,活動時進退自如。在此階段,所有的幼蟲甚至患病的幼蟲,都不會爬出土壤的表層,到地面生活。

當幼蟲階段的蛾蟲感染上冬蟲夏草菌,真菌在其身體肆意生長,大量繁殖,直至将蛾蟲大部分身體據為己有導緻蛾蟲死亡,春暖花開的時候,長出子實體,子座破土而出被人們采挖。幼蟲在土壤中靠取食草本植物的地下根莖生活,在饑餓狀态下,還能食用胡蘿蔔,乃至土壤中的腐殖質。耐饑餓力特别強,在腐殖質土壤中可忍饑挨餓8個月,在實驗室内不給食物仍能生存60天,但體重減輕。

除此之外,幼蟲具有超常的耐澇和耐旱力,其雖最适宜在含水量40%左右的土壤中生活,但當土壤含水量達到60%或減少至10% ~ 30%時,仍能很好地生活。

由于蟲草蝙蝠蛾世代生活在高寒地區,這就使它鍛煉出驚人的耐寒性。幼蟲在0C時,放置6天也不會被凍死,甚至降到-3C時,再經5小時也不會死亡。在-69C的冰箱中凍成冰棍後,再逐漸升溫,多數仍能複蘇。

越冬幼蟲之所以能抵禦嚴寒,是由于它能通過增高體内無機鹽如磷酸鹽、鎂鹽、鈣和氯化物,以及氨基酸等的含量,提高機體細胞的滲透壓,從而增強自己的耐寒力。這也是冬蟲體内含有大量氨基酸,能調節免疫力的主要原因。

在自然狀态下,蟲草蝙蝠蛾多以幼蟲越冬,由于幼蟲的生活期極長(平均890.8天),所以越冬幼蟲世代重疊,不同齡期的幼蟲均可見到。就是到了冬季,幼蟲也不會進人休眠狀态,僅生活能力有所減弱而已。多數幼蟲在凍土層以下越冬,少數在凍土層内越冬。正因為蛾蟲有如此萬千的生命力,所以才能當它變成冬蟲夏草時夠諸治百病、延年益壽吧。

羽化成蟲隻為繁衍

在自然條件下,從化蛹到羽化需35~40天。羽化時的蛹,一般要接近地面,以使羽化後的成蟲便于活動。

成蟲,形似常見的蟲蛾,飛翔能力弱,無趨光性、趨化性,壽命僅2至4天,不需補充營養。成蟲期活動範圍小,主要以交配、産卵、繁殖後代等生殖活動為中心。

雄蛾能二次交尾。雌蛾在産卵時,并非一一次将卵全部産完,而是在飛翔過程中間歇停息地分多次産卵,每次産卵數量不等,卵為散産。

有趣的是,在雌蛾産卵時,雄蛾也不歇息,每當雌蛾産出一堆卵後,其配偶雄蛾就立即用翅和腹部将卵掃開混人土中。

卵産出後,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很快會變成黑色。每隻雌蛾平均産卵457粒,最高達753粒,孵化率80%左右。雌、雄成蟲個體,在交尾或産卵後即死。成蟲群體的延續期亦短,前後僅25~28天。

一個蝙蝠蛾蟲的一生似乎注定為冬蟲夏草而生,在地下頑強生存四年。百分之90%時間都是幼蟲形态,等待被真菌感染,變成冬蟲夏草。成千上萬的幼蟲中,隻有極少數能熬過四年羽化成蟲。然而變成蛾子飛翔的時間隻有三四天,這僅有的三四天卻隻為了繁衍後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